尋夢向天歌/文
1、
古代淪落風塵的女子,其中不乏既有膽識才華,又特立獨行,卓爾不群的傳奇女子。
明代吳越名妓柳如是,便是這樣一位傳奇女子。
柳如是雖然一生歷盡坎坷,但她才華橫溢,能詩善畫,同時很有民族氣節。
柳如是祖籍浙江嘉興,幼年被賣到盛洋鎮歸家院徐佛家為養女。
盛洋地處江浙兩省交界處,盛產絲綢織品,這里最早萌芽資本主義,是商業發達、市井熱鬧、名流云集的繁華重鎮。
明末士風頹唐,官宦子弟,文人墨客,縱情詩酒,放浪形骸,萎靡不振。
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耳目聲色之好,青樓妓院在當地應運而生。
有的青樓妓院還專門收養幼女,從小訓練,使她們練習琴棋書畫,掌握詩詞歌舞等技藝。然后再賣給達官貴人,成為他們的婢妾,妓院從中牟利。
徐佛本人就是當時“能琴工詩善畫”的名妓。
柳如是經過徐佛的嚴格訓練,才藝出眾。
2
盡管柳如是機敏聰慧,技藝非凡,由于家境貧寒,故而從小就失去人身自由。
少女時代的柳如是,就被賣到吳江故相周道登家。
周道登天啟末年(1627年)入閣,崇禎二年(1629年)罷歸。
起初,如是充作周母房中之侍婢,后來又成為周道登的寵姬。
周道登對柳如是的寵愛,招來群妾怨恨與不滿。
崇禎四年(1631年),周道登一位小妾誣陷柳如是與男仆私通。周道登本想重罰,處以死罪。幸好,周道登的母親憐香惜玉,遂被周家放逐流落,“得鬻為娼”。
柳如是的這段懵懂情感,被群妾嫉妒與誣陷所扼殺,這年柳如是只有十四歲。
3
自從被周家放逐之后,柳如是陷身青樓,切身體驗到青樓女子卑微的地位與處境,感受到隨意被男人利用與拋棄的屈辱辛酸。
她表面上流連于詩酒唱和,內心深處卻極度痛苦與糾結。
柳如是內心的傷痛還沒有完全愈合,又遇到第二個男人的追逐與喜歡。
出身膏粱世族,風流倜儻,年少俊美的宋轅文癡情于如是。
因為有了第一段感情的慘痛教訓,所以這次柳如是多了一個心眼,她要特意考驗一下,宋轅文對她是不是真心。
第一次赴約,當時柳如是正在船中小寢,并未起床。于是派人傳話說:“宋郎不要急著上船,郎君如果真的有情有意,就應當跳入水中耐心等候。”
宋轅文果真不顧天寒跳入水中。柳如是為此深受感動,于是以身相托,以心相交,倆人感情越來越深厚。
遠在390多年前的封建社會,男女情事必然受到父母的干涉與限制。
更何況是貴族富家子弟同出身卑微的煙花女子之間的感情交往呢!
宋轅文和柳如是相處交好的事兒很快傳到了宋母耳中,太夫人大怒,當即喝令兒子宋宋轅文跪在面前,嚴詞斥責,橫加阻攔。
當時宋轅文經濟上尚未自立,迫于輿論和家庭壓力,只得有所收斂,表面上同柳如是疏遠。
過了一段時日,松江知府下令驅逐流落本地的妓女。面對局面,柳如是急忙請來宋轅文商量如何是好。
宋轅文雖然鐘情于柳如是的美貌與才華,但是卻書生氣十足,缺乏勇氣和毅力,給柳如是一個名門正娶的名分。
宋轅文既不敢公開將柳如是迎置家中,讓如是得以縉紳家屬的身份免遭飄零;又不能挺身而出,替如是在知府面前仗義說情,沉默良久,竟然用“姑避其鋒”四個字來搪塞。
宋轅文的自私怯懦與優柔寡斷,讓耿直剛烈的柳如是傷透了心,盡管如此,但她絕不做感情的奴隸。
面對虛情假意的宋轅文,柳如是憤然舉刀向琴架砍去,只聽“咔嚓”一聲脆響,琴弦全部被砍斷,從此和宋轅文情斷義絕。
柳如是舉刀砍琴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弱女子,在關鍵時刻敢作敢為、俠肝義膽的魄力與節操。
4
隨后,柳如是又與陳子龍相好。
有人問她:“到底想嫁一個怎么樣的人?”
柳如是坦率地表示:“非張溥、陳子龍輩,終身不嫁。”
原來這張溥、陳子龍二人,正是晚明黨社舉足輕重的風云人物——張是“復社”創始人,陳是“幾社”首領。
從柳如是的擇偶觀可以看出,她的志向非同一般。
特別是陳子龍文采風流,才高氣盛,在晚明黨社中極負聲望。柳如是非常崇拜他們。
作為名妓,柳如是不受禮法約束,決心拜他們為師。
當時,柳如是把自己打扮成儒生,到松江去拜訪陳子龍,遞上名片,自稱“女弟”。
從此以后,他們以男女之情兼師生之誼頻繁交往,柳如是不但詩文書畫進步很快,而且思想上深受影響。
柳如是關心時局,縱談天下興亡,成為幾社中僅有的女社員。與諸文士唱和往返,平起平坐,以友朋兄弟相稱。
陳柳之間寫下大量情意纏綿的贈答唱和之作,互相愛戀,情深篤摯。
然而這段姻緣依然受到封建禮法的桎梏與影響,未能修成正果。
陳子龍妻張氏深得祖母歡心,嫁入陳家后,即被授理家政。
陳門五代單傳三世苦節,子龍對此不得不有所顧慮。
而對柳如是來說,她早已決計不再作人側室小婦,既然不能獨立門戶,分手就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
一個出身低微的女性,居然蔑視封建禮法,理直氣壯的登門求教、求愛,這在當時實在非同小可。
恰好證實,柳如是向陳子龍求愛的破格超常舉動,并非逢場作戲,嘩眾取寵,而是她渴望平等、自由、為爭取人的尊嚴而抗爭的自然表露。
5
后來,柳如是仰慕常熟學識宏深的“東林黨”領袖錢謙益(字牧齋),一心求見。
崇禎十二年(公元1640年)十月,她女扮男裝去到錢的家鄉,船停六弦河畔,只身來到含輝閣半野堂錢宅請求相見。
錢謙益以為是俗士,不予接見,無奈,她只好留詩一首:“聲名真似權扶風,妙理玄規更不同。一室茶香開澹黯,千行墨妙破冥蒙。竹西瓶拂因緣在,江左風流物論雄。今日沾沾誠御李,東山蔥嶺莫辭從”。
吃了閉門羹,柳如是內心別有意味,悵然而去。
錢謙益讀詩后,覺得投詩之人,非尋常之輩,急忙去追趕,但沒有尋見。
同年十一月,經友人介紹,兩人相識于杭州西湖,錢即依柳的留詩原韻奉答:“文君放誕想流風,臉際眉間訝許同。枉息夢刀思燕婉,還將搏士問鴻蒙。沾花丈室何曾染,折柳章臺也自雄。但似王昌消息好,履箱擎手便相從。”
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唱和,增進了友誼。
次年春天,結為“秦晉”,在松江回常熟的船上成婚。
雖然當時柳如是正是青春妙齡的二十四歲,錢謙益已是年滿花甲的白發老翁,但婚后一度感情較為相投,常在一起旁征博引,訂訛考異,間以諧謔,倒也琴瑟和諧。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元月,抗清英雄鄭成功來常熟師事錢謙益,柳如是也以師母身份與鄭成功經常談論時局國事,彼此吟詩作對,建立了友誼,為以后的抗清復明事業奠定了基礎。
1644年,甲申之變后,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權,錢謙益極力討好馬士英、阮大鋮,與閹黨合流,為其歌功頌德,頗受馬青睞,忘記了自己曾是反對閹黨的領袖。
這時柳如是也由常熟遷往南京,對錢謙益的作為十分不滿,她曾作詩說:“此去柳苑如夢里,何來煙月是愁端。”(《春日我聞時作呈夫子》)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起義軍攻克北京,招吳三桂(遼東總兵)歸降,但他堅持大地主階級反動立場,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山海關,清兵長驅直下,揚州被圍,史可法告急。
柳如是聞訊后,即勸錢奏弘光,率兵渡江救援,即被弘光溫旨慰留。
接著,清兵于乙酉年(公元1645年)5月,圍困南京城,錢謙益與一班朝臣竟喪失民族氣節,先后投降。
柳如是得悉后,非常氣憤,等錢回到了家里,就準備了刀繩,要他盡節。
她厲言正色道:“你殉國,我殉夫!”
錢貪生怕死,不為所動。
于是,柳如是奮身跳進荷花池,被錢死死拖住。
不久,清兵攻打常熟,義士嚴拭率民眾組成義師抗清,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城破之時,清兵慘無人道地進行屠殺,一時哭聲震天,尸橫遍地,時值炎夏,臭氣沖天。
柳如是回到常熟,見此情景,義憤填膺,再次勸錢謙益自盡。
錢面有難色,勉強答應。他與柳載舟去西湖,欲效屈原自沉于水。
船至江湖心,錢一邊飲酒,一邊若有所思,待酒酣日暮,他彷徨不安起來,凝望著西山風景,用手伸入湖水一試,然后說:“冷極,奈何!”竟又不肯死了。
柳如是獨自“奮身欲沉池水中”,又被錢死死拖住,錢終究沒有勇氣作“忠臣烈士”,于是剃發降清,又作了秘書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明史》副總裁。
此事柳如是一直耿耿于懷。一次,錢柳出游“拂水山莊”,看到一處石洞流泉,澄潔可愛,錢想脫掉鞋襪洗腳,如是站在一旁冷笑道:“此溝渠水,豈秦淮河耶?”
對丈夫人格的蔑視,溢于言表。錢晚年很不得意,常常悔恨地說:“要死!要死!”
每當這種時候,柳便當面斥責他:“公不死于乙酉,而死于今日,不已晚乎?”
柳如是在常熟積極參與了反清復明斗爭。她穿著昭君裝跑到江防部隊去策反。
公元1659年,鄭成功率師從福建沿海出發,攻入長江,柳如是意欲協同作戰。可是,在南京城下,鄭成功輕信清將詐降之計戰敗,倉促退出長江。
柳如是也想跟隨鄭成功投入到反清復明的斗爭中去,但被清兵所阻,未能成行。
兩年后,鄭成功收復了臺灣。柳如是以為他尚有再次進兵長江的可能,一直住在紅豆林。
康熙元年(公元1664年)錢謙益病危,她才回常熟。不久,八十三歲高齡的錢謙益溘然長逝。
隨后幾天,柳如是便投繯自盡。
柳如是臨死遺言說:“死后棺木不能入土,因國土被人占去了,要在土室中懸空置鐵索,再放棺木于鐵索上,……”
柳如是雖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弱女,但她的愛國精神卻感人至深。
她一生不僅命運坎坷,而且幾次戀情總是以失敗告終。
柳如是雖是妓女出身,但她卻與那些依靠賣身度日的一般妓女不同,她不僅詩文書畫等方面很有才華,而且有思想、有個性、有追求、有主見,處事果斷,敢愛敢恨,向往和追求自由、平等、獨立的愛情生活,這就注定了她前兩段戀情必然失敗的結局。
柳如是雖出身卑微,但她一身正氣,俠肝義膽,很有骨氣,更有一種為國家為民族正義事業而大義凜然、頑強不屈的獻身精神。
柳如是盡管在苦苦追尋中獲得了年齡懸殊較大的老夫少妻姻緣,但她對丈夫投降變節、貪生怕死的舉動義憤填膺、嗤之以鼻,這段名存實亡的婚姻更讓她深感失望與寒心。
而當柳如是八十高齡的丈夫病逝之后,還不到五十歲的她毅然選擇以自盡來明志。
悲哉!柳如是!為真愛歷經坎坷,孤芳自賞,知音難覓,以死殉節實堪憐!
壯哉!柳如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深明大義,境界高遠,氣節昭彰存豪氣!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