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器者,能力不是唯一的,需在內心下功夫,修煉好一門學問,少走彎路!這門學問就是王陽明的“心學”。“心學”是王陽明的圣人之學,欲成大器者,能力次之,修煉好“心學”這門學問,方可大成!那么,我們又該如何修煉好“心學”呢?以下就以陽明心學為本,分享成大器所需要修煉的“十四心”智慧。
一、強心:內心強大的人,才會大有作為
想成大器者,必須內外兼修,在強大內心的基礎上,去不斷提升能力。內心強大,能力方能得到正常甚至超常發揮;內心弱小,則被外物所擾,難有大作為。
二、誠心:堅守一顆純粹心,做至誠之人
做事先做人,欲成大器,更需先把人做好。做人要有一顆純粹至誠之心,嚴格律己的同時,對他人心懷敬意。當至誠成了行動的準則時,做人會坦坦蕩蕩,做事上也會開啟諸多方便之門。
三、良心:知行合一,致良知才能知善惡
人心本無善惡之分,但世間誘惑太多,會使得人們因為逐利而喪失原本的良知。王陽明心學講究的是“致良知”,成大器,也需找回原本良知,然后以知行合一來要求自己,成為一名言行一致的人。
四、寬心:心若寬厚得大道,心若淡定無煩惱
欲成大器者,心胸要放寬,不要讓外界的煩擾打亂內心的安寧。一個人,如果內心狹隘、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就容易思想偏激、情緒激動、心浮氣躁,缺乏淡定從容,大事亦難成。
五、靜心:靜坐察己過,少管他人是與非
眼不明則心不亮,心不亮,則常常只見他人過失,不見自己缺漏。所以,欲成大器,要給自己一些獨處反省的時間,反省自己的過錯和不足,而不是將時間放在談論他人是非上。
六、動心:心外無物,少動心,但要多用心
王陽明認為,心即是理,心外無物,心不宜多動,多動,輕則煩惱生,重則身心累。當然,少動心不等于不動心,而是將心用在成大事的正道上,專注如一。
七、用心:心不能空,要勤思考
欲成大器者,心不能空,一旦心空下來,就會被各種欲望、嗔念填滿,就會迷茫,乃至墮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種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但“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卻是可以追求的。
八、治心:外圓內方,是處世大智慧
欲成大器者,不能不掌握為人處世的道理,這其中的關鍵在于外圓內方,也就是說不能沒有“方”的原則,但要有“圓”的手段,最好就是外圓內方,表面上給他人留足情面,內心則依舊堅持原則。
九、小心:君子當慎獨,處處謹慎就是“圣算”
欲成大器者,當謹言慎行,時時戒懼,遠離放縱和欺騙,不僅在行為上要努力做到自律,更要克制自己的內心,心不可使有邪念,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謹言慎行。
十、孝心:百善孝為先,成大事者不可不守孝道
成大器與孝道看似關系不大,實則聯系緊密。孝是人生最大的使命,也蘊含著無盡的幸福,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其實是生命應該承載的大智慧。
十一、真心:實事求是,真用功就不要做無用功
所謂“求是”就是追求真理,欲成大器,追求名利不算錯,但一開始所追求的就只是名利,那路就走錯了,用功越多,錯的也就越多。所謂方向大于努力,方向正確,盡心盡責多用功,自然能夠馬到成功。
十二、善心:至善而心止,放下私心,學會利人
何謂大器?必先是利人,后則利己,如此,何不一開始就保持一顆善心,少些私心甚或放下私心,一開始就學會利人,從利人做起呢?
十三、正心:心術不正,本事越大,害處越多
一個人要想成大器,就必須要學會謙遜,學會為他人著想,讓自己變得積極向上,對生活充滿正能量和激情。而那些心術不正的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以傷害別人為代價,或者傷害了別人卻還心安理得。心術不正的人,不僅會讓自己的人生充滿陰霾,還會影響到其他的人。
十四、革心:別認死理,要會靈活變通
假如無法改變環境,那就要去順應它,千萬不要鉆牛角尖。王陽明心學并不主張封閉自己,而是認為要把萬物融入心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適時變通,從而找到成大器的一些便捷之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