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和大眾傳播學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理論,叫做沉默的螺旋,該理論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你可曾見過一個好人的奔潰?
那種原本心懷良善的人,對于他受到誣陷后的辯解,眾人卻無動于衷,甚至群起攻之。這個時候,很少有人能夠強大到不奔潰。
你是否曾無意間向他人加諸過莫須有的責難?
中學時那個因為家庭貧困又剛好穿了一件新衣服的同學,大家都說班長抽屜里的班費是他偷的,你看了看哭得撕心裂肺的班長,又看了看沉默倔強的他,信了嗎?
其實我們都沒有惡意,只是被大眾意見裹挾著,不知不覺間就給他人的生活帶來了驚濤駭浪的災難。
丹麥電影《狩獵》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1998年《家宴》參加戛納電影節的十多年之后,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再次帶來了一部優秀參展作品。
該片榮獲2012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最佳男演員獎,同時也獲2012年歐洲電影獎最佳劇本,以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米克爾森)、最佳剪輯多項獎項提名。在2013年,還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男主演是被譽為“丹麥最性感的男人”的麥德斯·米科爾森,2013年4月4日,他主演的NBC電視臺驚悚懸疑劇《漢尼拔》在美國播出,在劇中飾演男主角漢尼拔·萊科特(一個智商出眾的危險犯罪人物),并憑借此角獲得第40屆土星獎-最佳男主角獎 。
在《狩獵》中,他也有著絕對不俗的表現。片子其實算是老了,但其中所展示的陰冷、絕望,以及人性的漠然讓人至今不敢再看第二遍。
離婚獨居的男子盧卡斯來到一座小鎮上,在一個幼兒園里擔任護工。
他有關系親密的女朋友,也有貼心懂事的兒子,看起來他即將迎來新的生活了。
然而,意外出現了。
幼兒園里,小女孩卡拉因為父母的不夠關心而郁郁寡歡,心地善良的他作為卡拉父親的至交好友,自然而然地在平常對小女孩多了一些照顧。
比如說,送她去上學。比如說,聽她說話。
幼小的卡拉非常喜歡盧卡斯,甚至偷偷親了對方。
她這樣的年紀也許根本不知道親吻意味著什么,可是盧卡斯卻懂得,他拒絕了卡拉并告誡她道說:“親吻只限于跟爸爸和媽媽?!?/p>
被拒絕的卡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報復性地對校長撒了一個謊。
你相信孩子不會說謊嗎?
大多人都會相信,畢竟孩子是童真的精靈。沒有人想到,當一個精靈無意見包藏禍心的時候,會給一個成人的世界帶來怎樣的災難。
盧卡斯在小鎮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人們不相信他的辯解,超市拒絕他入內購物,他的女朋友也心存懷疑,最好的朋友(卡拉的父親)也不相信他。
幼兒園的家長們紛紛懷疑他是否也對自己的孩子實施了性侵,對他的敵意和偏見呈螺旋式上升,對他的審判實質化為殺掉他的小狗,從窗外丟石頭砸傷他。
整部電影的基調冷靜、克制、絕望又壓抑,是導演一貫善用的手法,卻也因此讓我們的心,在這個故事清冷的冬季小鎮變得更加寒冷。
人的悲涼與憤懣沒有用音樂來渲染,所以盧卡斯的無力和奔潰幾乎都是無聲的。
故事的最后也沒有直截了當地在小鎮居民們面前還盧卡斯一個清白,所以故事的結局依然是壓抑的。它沒有迎來最終讓人歡呼的正義的審判,只留下令人發省的疑問。
人類群居生活在社會中,因此傳播無處不在。
傳播概括地的說,可以分為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事實上,消息的傳播也基本是遵循著這幾個過程而廣為人知的。當我們簡單了解一下傳播由內而外的渠道之后,大概也就更能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做“三人成虎”,什么叫做“精心挑選的真相,比任何謠言都可怕”。
幼兒園的校長在聽到卡拉含糊的描述后,當即基于自身的認知,斷定盧卡斯猥褻了小姑娘。
畢竟,一個孩子怎么會知道本不該知道的事情呢?
她的這種人內傳播,其實就是一個不斷修正、加深自己論斷的過程,然后她將家長們召集起來,謠言由此進入人際傳播階段。
得知消息的家長們都震驚了。并紛紛在幼兒園園長下發的粗糙的指南書下,回家對自己的孩子的進行了詢問。
當你心存疑惑的種子時,再多的證據擺在面前你也會視而不見。
群體傳播的強勢,在此已經開始初顯端倪。
家長們拙劣業余的詢問,從孩子到周圍人群都形成了一種莫須有的懷疑,盧卡斯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反駁,就已經被蓋棺定論。
所有有孩子的家長都紛紛讓孩子遠離他,甚至還懷疑他是不是曾偷偷做過對自己孩子不好的事,一傳十十傳百,當謠言流傳到了一定范圍,就會成為人們公認的“真相”。
漸漸的,小鎮上的所有居民都在心底為他加上了一個猥褻兒童的帽子,這種認知不僅表現在他們的態度中,更表現在他們的行為上。
在大眾傳播的不斷回溯中,拉卡斯的社會性幾乎被徹底抹殺,而對這種無所不在的網,他卻永遠無力掙脫。
畢竟,只是你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永遠無法躲過流言和偏見的追蹤。
你看,在謠言形成的每一環中,我們這些不知情的大眾其實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小鎮上的居民,有很多是并不知道事情的最初經過的,但也正是因為這種不知情和無辜,他們后續所采取的種種行為才格外讓人齒冷。
我們都沒有惡意,但卻常常在輿論的裹挾下做了傷害他人的那一方。
德國批判學派大師哈貝馬斯在其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提出,基于理性的批評已經讓位于大眾傳媒所鼓吹的消費主義的歡呼和喝彩。而在對公共領域的定義中,他將其叫做公共性,指的是“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
然而問題是,并非所有的公共意見都是正確的。
政治學和大眾傳播學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理論,叫做沉默的螺旋,該理論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這個理論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于是在終于相信自己的好朋友是無辜的時候,卡拉的父親為了不被小鎮上的人孤立,選擇了沉默。
連最親近要好的朋友都是如此,其他人又怎么會堅定地相信呢?
影片的最后,拉卡斯的兒子在成人禮上獲得了牧師贈與的一把獵槍。這是小鎮的傳統。其中牧師說的一番話格外引人深思:
明天太陽一升起,這把槍就屬于你了。你將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但是你要謹慎使用它。
我們的言論既可以溫柔如風,也可以成為致人死地的利器。所以我們學會正確地使用言論,不做占據輿論制高點的評判者,也不做被群體意見裹挾著盲目前行的服從者,在各類言論層出不窮的今天,我們將堅守內心,堅決不做惡人。
哈貝馬斯(德):《公共領域》,汪暉譯。載《天涯》1999年第3期,第139頁;
郭慶光(中):《傳播學教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