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或許是以愛情為基礎。但家庭,卻并不一定就是愛情的延續。----rsjby
作者:林小白
來源:中財論壇
愛情的美好,以及愛情帶來的種種憧憬,在前人的筆墨里已經渲染得太多太多。《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等等,俯拾即是,無不寄托著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也引領著人們對愛情的思索與反省。
事物具有兩面性,這是哲學上經常能夠看到的論述。有好,便有壞,有陰,就有陽。婚姻也是如此。無論在那個時代,婚姻也有著其兩面性,恰如悲喜劇。有喜,便難免會有悲。于是,便在美好婚姻的對立面產生這樣一種論調:婚姻是圍城,是墳墓。
那么,婚姻是否是“圍城”呢?
身邊有婚姻不和諧的同事、朋友常常在耳邊念叨:婚姻真是一座圍城,受了美好愛情表象的欺騙,如今才如此痛苦不堪。生活雞零狗碎,真是鬧心。
作為傾聽者,我默默聽著他們的敘述。男同事M抱怨妻子:未結婚時,一切都完美無缺,洗衣、做飯,小鳥依人,還會理解人,簡直令人憐愛,那知道結婚后,完全變了模樣,衣服不洗了,飯也不做了,整日不修邊幅,還常常爭吵,像烏鴉一樣聒噪,簡直是煩透了。
與丈夫吵架的女同事S則有不同的見解:婚前又是買花,又是送早餐,情話不斷,還會制造小驚喜,簡直是“五好”男人,婚后怎么就變了,沒有驚喜,花也不買了,人也邋遢了,大肚腩也激凸了,油膩膩的讓人看著一點興趣也沒有,完全是兩個人。
顯然,都是愛情出了問題,那么,“癥結”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換句話說:是什么讓婚姻一步步走向圍城的呢?
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的論述很是值得我們深思,在小說中,他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想,原因無非兩個。
其一:城外之人想要進去,進入婚姻的殿堂,結成伉儷。這是婚姻的最終走向,也是最好的歸宿。戀愛的終點就是婚姻,是家庭。那時候,彼此相愛,如膠似漆,恨不能整天黏在一起,遂產生了長相廝守的想法,這想法的終點就是結婚,組建家庭。故而有“城外的人想進去”的說法。
其二:城里的人想出來,為何想出來?原因也很明顯,踏入婚姻的殿堂,成為一家人,矛盾也慢慢凸顯出來了。首先是對方的缺點在長時間的相處里顯露出來,譬如M先生有亂扔臭襪子的習慣,結婚前為了博取好感,這種陋習自然是要隱藏為妙的,可是,婚后就疏忽了,也就不在意這些“細節”了,然而,這恰恰是對方很難接受的。譬如S女士,婚前見面是要化妝的——女為悅己者容嘛。可是,婚后,也忽略了這些細節,從而蓬頭垢面,不修邊幅而使對方感到難受。
一言以蔽之:婚前的種種毛病,都在婚后展露無遺,從而使對方難以接受。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原因:婚后,愛情的結晶來了。婚后不要孩子的在少數。有了孩子,關注的點自然而然由對方的身上而共同轉移到孩子身上,自然而然,對對方的關心要大幅度減少。能夠做到不減少的,實在少之又少。
這樣的論調難免有失偏頗,會有讀者諸君反駁:按你這套理論,那美好的婚姻難免在婚后都會成為一座人人想逃的“圍城”了?也不然,筆者如是云,不過是說婚姻的大多數會這樣而已。也僅僅是管窺婚姻走向圍城的原因。
有人云:婚姻是一門藝術。這個觀點頗得我心。如何經營好一段美好的婚姻,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將婚姻經營得井井有條,一絲不茍的人同樣值得我輩學習和尊重。我們羨慕他,恰如羨慕首富李嘉誠、馬云、比爾蓋茨等人,羨慕他們作甚?羨慕他們能夠將商業帝國經營得如此出色而已!
從商有從商的門道,經營婚姻也有經營婚姻的方法。然而個中妙處,借用佛家語言概括,有些玄妙: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何解?方法只是方法,運用還得靠個人。譬如M先生的壞習慣,要改掉,還得靠他自己,沒有毅力,或者不愿修正,誰能破解?至于S女士,如果她已經失去化妝的興趣,你自然也無法讓她聽從你的意見。
愛情、婚姻,皆如同飲水,冷暖自知。
◎本文由中財論壇會員林小白原創。
◎轉載請聯系中財文字公眾號。
◎圖片由中財論壇會員若軒拍攝,已入選890期計酬作品。
每日一句
婚姻的幸福并不完全建筑在顯赫的身份和財產上,卻建筑在互相尊敬上。這種幸福的本質是謙遜和樸實的。——巴爾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