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小編所寫《大道至簡的〈道德經〉》系列文章之一,本文并不探討過多有爭議的哲學解說部分,僅僅從人文智慧方面略作解析,撰寫過程中參考了張豈之老先生和韓鵬杰教授的講課記錄,再次首先向兩位先生致敬。本系列共4篇文章,受篇幅限制,每次更新1篇,感興趣的朋友可持續關注探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道家、道學、道教的區別。在很多聊天群里,這是非常容易被誤解,也非常容易起爭論的幾個詞語。其實它們出處清晰、定義準確,本不該產生太多歧義,如果有其他解釋,只能說被人人為的加上了主觀認知。
“道家”一詞出自東漢班固所寫《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里面整理列出了很多道家文章,其中有二篇被命名為《道家言》,但無法考證原作者。班固在書中言:“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這個解釋很清楚吧?道家一詞原意是史官總結的成敗存亡禍福之道,這個泛指先秦各類思想學派,伏羲、女媧、神農、黃帝、老子等人的思想皆可算道家,所以有個泛稱,叫黃老之道。但請注意,班固清楚指出,道家是指“君人南面之術”,就是指帝王術。所以以后凡看到其他各種不知其源的解釋,盡可以拿這段文字回敬過去。小編是比較反對不知原意,胡亂加上自己揣測,東拼西湊強行解讀經典的。那不叫悟道,而是誤己誤人。
道學一詞原出自《隋書》,特指儒家對老子、莊子學說里哲學思想部分的解讀。而道教是指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建的天師道,之前也有一些道教派別,但到張天師這里起,道教才算一個完整的宗教派系。
下面我們切入正題,從儒家人文智慧角度來解讀道德經到底是怎樣一本書,它是如何面世的。
《道德經》,也叫《老子》。是春秋時代周朝史官老子所做。
但這本并不是老子自愿所做。先賢們有種習慣,叫述而不作。就是我可以講,但我不愿意寫,因為不愿自己的作品流傳下來被別人誤讀。不幸的是,《道德經》這部書就是老子被迫留下來之后,被誤讀非常嚴重的一本書。
很多時候它被稱為一本宗教方面的書,被當做是道教《丹經》圣典。但實際上對《道德經》解讀最多的是儒家。儒家在大多數時間里只是一種學派泛稱,并不是宗教。把儒家命名為宗教的,始于元朝的官方政府。
在古代,不知周易,不會解讀《道德經》,不敢說自己是儒生。儒家也是抱著客觀辨析、嚴禁認真的態度去學習和解讀《道德經》的。為什么呢?因為孔子曾問道于老子,否定《道德經》就是否定孔子,哪個儒生也不會這么做。
老子在周朝為官后期,天下已經大亂,是謂禮崩樂壞。老子不愿亂世紛爭干擾他的生活,于是準備離開,西出函谷關隱居。但是在函谷關被關守尹喜攔住了。以尹喜的身份地位,平時想見到老子是不可能的。所以機不可失,尹喜對老子說,想出關可以,留下你的思想。
老子于是無奈的又在函谷關盤桓了一段時間,一刀一筆刻下了五千字的寶典。這五千字不分章節篇目,也沒有命名。之后老子離開函谷關飄然而去。去哪里了呢?正史上只留下四個字:不知所蹤。
所以后來的種種傳說,老子到終南山下樓觀臺講經,到甘肅臨洮飛升,騎著仙鶴跑到天竺點化了釋迦牟尼等等,這些都是野史演義。
但奇怪的是,隨著老子的出關,他的傳世著作《道德經》在不久后就失傳了。之后數百年里,唯一能查到的關于《道德經》內文的著作,是韓非子的注解。但韓非子的這個注解本并沒有傳下來,只是在別的書籍里提到很少一些內容。類似于柏拉圖說的:我的老師蘇格拉底說過……,難以全面考證。
直到西漢文帝時,山東日照天臺山下河邊隱居的一位老人獻出一部書,這部書書名被命名為《道德經》。這位老人沒留下姓名,因為住在河邊,所以被稱為河上公,還因為他是道教仙師道的鼻祖,這部書被奉為道教圣典。而河上公攜這本書面世時已經被分章化篇了,比如抱樸、致虛等等篇目,這些字都是河上公加上去。河上公還按照中國古代陽數的最高數,九九八十一,把這部書分為八十一章。但這種分章并不合理,比如七、八、九章這三章全部是講一個內容:不爭。
之后一千多年里《道德經》的注解本無數,目前公認流傳最廣的,是南北朝大儒王弼為《道德經》的注解,他的版本是最流行的版本。但近代公認最好的,是魏源的注解本。
魏源是清朝時的著名思想家,他把《道德經》按照內容分為更加合理的六十八章。
如果不知道魏源的,我說兩個知識點,大家可以查下。第一,他還寫了一本書,叫《海國圖志》。這本書在清朝不受歡迎,但在日本卻不斷發光發熱,因為這是日本人第一次在一部書里詳盡的了解西方世界。日本在十九世紀里將這部書翻印了十五次之多。第二,魏源是現在高層講話引用最多的古人。如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會開幕式的講話里引用魏源的“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另一次重要講話里,引用了魏源的“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
補充: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我們盛行四海的《道德經》。結果經過整理復原人們發現,該版本與我們現在流行的《道德經》版本,存在著一些差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