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很多企業都在對高級管理人員或者核心員工實施股權激勵,那么在對員工進行股權激勵時員工對企業有兩個持股方式,一種是直接持股,就是將員工直接在工商機關登記為企業的股東,一種是間接持股,就是設立員工持股平臺,即由員工成立持股平臺間接持有企業的股份,那么通常情況下持股平臺由兩種,一種是設立有限責任公司,一種是設立有限合伙企業,那么這兩種持股平臺有什么區別呢?
一、從公司控制權層面分析
以有限公司作為持股平臺,不論這個持股平臺持有企業多少比例的股權,企業老板要想控制持股平臺對企業的影響,就要掌握持股平臺有限責任公司的控制權,通常情況下老板要持有持股平臺的有限責任公司51%的股份,最少也不能低于34%,才能達到目的,或者在持股平臺有限責任公司的公司章程中對股份表決權做出特殊的約定或者設計一些其他的控制權機制;
以有限合伙企業作為持股平臺,老板可以作為有限合伙企業的普通合伙人(GP),員工作為有限合伙人(LP),老板只要出資1%就可以達到控制有限合伙企業的目的,只需要在合伙協議中約定合伙企業的所有表決權由執行事務的合伙人行使就可以了,進而控制持股平臺對企業的股份表決權。
二、從股權杠桿的效用上分析
以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持股平臺,老板至少要持有有限責任公司34%的股份,而以有限合伙企業作為持股平臺,老板作為普通合伙人只需持有有限合伙企業1%的比例,有限合伙企業的股權杠桿作用更大。
三、從機制的靈活角度分析
以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持股平臺,有限責任公司受《公司法》調整,受到《公司法》眾多強制性條款的約束,比如股東的進入和退出都必須經過法定程序,要召開股東會,并形成決議,還要考慮奇特股東的優先購買轉讓股份的權利等,而一旦有限責任公司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之間通過公司章程約定的事項會更少,比如說同股同權,對于控制權的把控會更棘手;
以有限合伙企業作為持股平臺,有限合伙企業受《合伙企業法》的調整,《合伙企業法》賦予合伙人更多的合伙機制設計空間,合伙協議幾乎可以完全按照合伙人的意志約定,比如合伙協議可以約定合伙企業的全部表決權由執行事務的合伙人(執行合伙事務的合伙人應當由普通合伙人擔任)享有等。
四、從稅收籌劃角度分析
持股平臺的收入主要有兩個方面組成:持股企業的分紅收入和轉讓持有股份的收入,但是因為企業形式不同,所承擔的稅收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從收入的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1、持股企業的分紅收入:
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股權投資所取得的分紅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有限責任公司將取得的分紅分配給股東,股東需要按照股息、紅利的稅目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
有限合伙企業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但合伙人應按照20%的比繳納個人所得稅;
在分紅收入這一項上兩者之間的稅負沒有區別。
2、轉讓持股企業股份的收入
有限責任公司轉讓持股企業股獲得的收入應按照財產轉讓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有限責任公司將稅后利潤75%再分配給股東,股東應按照財產轉讓所得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總體稅負為40%(25%+75%x20%);
有限合伙企業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轉讓持股企業的股份獲得的收入分給合伙人,合伙人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或者(5%-35%之間),這個稅率在實際中存在不同的觀點。
有限公司做持股平臺 | 有限合伙企業做持股平臺 | |||||
有限公司 | 李某 | 稅負合計 | 有限合伙 | 李某 | 稅負合計 | |
取得分紅 | 免稅 | 20% | 20% | 不納稅 | 20% | 20% |
轉讓所得 | 25% | 15% | 40% | 不納稅 | 20%35% | 20%35% |
通過以上比較,從稅務籌劃角度來講,有限合伙企業在稅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作為持股平臺的有限責任公司和有限合伙企業雖然存在很大差異,但是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持股平臺,穩定性更強,適合與公司共同發展的員工,而有限合伙企業作為持股平臺更適合對利益訴求更高的員工,因此不同的持股平臺有不同的優點,作為企業的老板,在設立持股平臺時一定要先確定目的,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持股平臺,以達到最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