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0 17:15:49)
標簽:
品茗隨筆白牡丹紅裝素裹文化分類:
品茗隨筆品茗日期:2011-10-20 天氣情況:18℃、霧、微風
地點環境:辦公室 參 加 人:獨品
投 茶 量:5g 泡茶水溫:沸水(約100℃)
茶葉年份:2009年 存儲方法:正常存放
基本茶器:青花纏枝蓮側柄壺(150ml) 沖泡時間:一泡45秒,二泡60秒(逐增、可泡十五水以上)
茶品名稱:白牡丹(白茶)
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后綠葉托著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白牡丹”。
茶葉產地:福建省政和、建陽、松溪、福鼎等市
在1922年以前創制于建陽水吉;1922年以后,政和縣開始產制白牡丹,成為白牡丹主產區。
20世紀60年代初,松溪縣曾一度盛產白牡丹。現在產區分布在政和、建陽、松溪、福鼎等縣市。
福建省地處中亞熱帶,大部分為山區丘陵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多在800—1300米,境內丘陵起
伏,常年氣候溫和濕潤,年均氣溫18.5℃,年均降水量1660毫米左右。東北部茶區為紅壤類土壤,
中等坡度的丘陵地多屬紅壤、幼紅壤。丘陵或山坡下端多為灰化紅壤,酸堿度5—6,有機質含量中
等。西北部山嶺地區多屬黃壤類土壤,質地大多與紅壤相似而比較疏松,酸堿度5.5—6.4。肥沃度
表層較肥,茶根深入底層。
茶樹樹種: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水仙白(茶)
福鼎大白茶和政和大白茶良種茶樹芽葉,有時采用少量水仙品種茶樹芽葉供拼和之用。
制成的毛茶分別稱為: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和水仙白(茶)。
制茶工藝:鮮葉----萎凋----干燥
白牡丹的制造不經炒揉,只有萎凋及焙干兩道工序,但工藝不易掌握。
具體制法是:萎凋以室內自然萎凋的品質為佳。采下芽葉均勻薄攤于水篩上(一種竹篩),以不重疊
為度,萎凋失水至七成干時兩篩并為一篩,至八成半干時再兩篩并為一篩,萎凋至九成五干時下
篩,置烘籠中以90 --100℃溫度焙干,即為毛茶。
其制作工藝關鍵在于萎凋,要根據氣候靈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采取室內
自然萎凋或復式萎凋為佳。采摘時期為春、夏、秋三季。其中采摘標準以春茶為主,一般為一芽二
葉,并要求“三白”,即芽、一葉、二葉均要求有白色茸毛。白牡丹葉態自然,色澤呈暗青苔色,
葉背遍布潔白茸毛,湯色杏黃或橙黃,湯味鮮醇。
精制工藝:在揀除梗、片、蠟葉、紅張、暗張進行烘焙,只宜以火香襯托茶香,保持香毫顯現,湯
味鮮爽。烘焙火候要適當,過高“香味欠鮮爽”,不足則“香味平淡”。待水分含量為4~5%時,
趁熱裝箱。
茶品特點:
【干茶】一芽二葉、葉張肥嫩、暗青苔色、呈波紋隆起,葉緣向葉背微卷,葉背遍布白茸毛,芽葉連枝;
【湯色】湯色杏黃、橙黃清澈;
【香氣】清鮮純正、毫香濃顯;
【滋味】醇厚清甜、回味清甘;
【葉底】葉底淺灰、葉脈微紅。
人文歷史:
白茶的發現和被飲用早于綠茶2000多年,上古時代人們運用自然涼曬制草藥的方法藏儲白茶,也是今天傳統白茶所延續的制茶工藝。白牡丹,其性清涼,潤肺清熱,有退熱降火之功效,為夏季佳飲。
西漢時期,太守“毛義”清廉剛正,因看不慣貪官當道,于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兩騎白馬來到一座青山前,只覺得異香撲鼻,于是便向路旁一位鶴發童顏、銀須垂胸的老者探問香味來自何處。老人指著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說,香味就來源于它。母子倆見此處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來,建廟修道,護花栽茶。一天,母親因年老加之勞累病倒。毛義夢見仙翁指點用“鯉魚配新茶”病才能治好。這時正值寒冬季節,毛義到池塘里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 正在為難之時,忽聽得一聲巨響,那十八棵牡丹竟變成了十八棵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葉。毛義立即采下曬干,說也奇怪,白毛茸茸的茶葉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且香氣撲鼻。毛義立即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然好了。后來為了紀念毛義棄官種茶,造福百姓的功績,建起了白牡丹廟,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心得感受:
01、白牡丹泡飲方法與綠茶基本相同,但因其未經揉捻,茶汁不易浸出,沖泡時間宜較長;
02、白牡丹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后綠葉托著嫩芽,宛如蓓蕾初放,令人賞心悅目;
03、白牡丹湯色清澈晶亮,呈杏黃或橙黃,入口毫香顯露,醇厚清甜、回味清甘。
白牡丹綠葉夾銀白色毫心,有“青天白地”之稱。葉脈微紅,夾于綠葉、白毫之中,故以“紅妝素裹”而得名。忙碌的午后,靜靜地沖泡一杯白茶,品啜著清甜的白茶,神游自然;聽一首古琴曲《良宵引》,這是一首描寫月夜輕風,良宵雅興的琴曲。樂曲結構精致,旋律婉轉,曲風恬靜,引人入勝。樂曲開頭的泛音曲調,給人一種安靜、詳和之感;與白牡丹的淡雅、細膩如出一轍,具有中正平和之感,優哉、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