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的軌跡(3)立春,楊枝展葉笑東風
立春,楊枝展葉笑東風
雪岸
今年鞭春正月中,楊枝展葉笑東風。
堂前燕子聲聲問,嶺上桃花哪日紅?
(注:鞭春,即立春的別稱。)
,
立春,萬木生芽是今日。
立春,是介于大寒、雨水之中的一個節氣。大寒是一年最冷的季節,雨水則是降水開始,雨量漸增的季節。古人以“元亨利貞”對應四季,元為首,為始,對應春。“立”為建始,春木之氣始至,故稱為“立”。春由此立,四季從此開始。雖有冷空氣時而造訪,但春木之氣卻已叩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春,蠢也,動而生也。”意味著閉藏的冬天結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于上升、增多。
從天文上來劃分,立春為春季之首節。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立了春意味著陽氣上升、萬物復蘇、大地解凍、氣溫回升,風和日暖,鳥語花香,萬物生長,農家播種。
【雅俗中國全書】之【節令】,講立春有三候。古時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立春三候是,“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一候東風解凍:立春之日,"東風解凍",東方屬木,木為火之母,火氣溫,由此"凍痕銷水中","波起輕搖綠"。
二候蟄蟲始振:蟄蟲,是冬藏之蟲,此時被驚醒,動而欲出。
三候魚陟負冰:立春最后五日"魚陟負冰",陟是升的意思,魚因為水底氣暖,感知陽氣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負冰。"立雪鶴深睡,負冰魚聚沉",春氣還弱。
此書還列出與之對應的花信風是,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候”,是古人經過長期的實踐和記載總結,得出來的結論。當然,由于氣候變化以及其他原因,節氣有來早與來遲,“候”更不太準確,只能作個參考。
綜上所述,對全國大多數地方而言,立春僅僅是春天的前奏,其序幕還沒有完全拉開。筆者的故鄉就有“二月二十,凌斷樹枝”、“清明斷雪、谷雨斷霜”之說。
當然,立春一到,古往今來,農事都要提上議程。“一年之計在于春”,也是對此而言。對于其他各行各業,一年開始,也要來一個開門紅。
,
立春,泥牛鞭散六街塵
宋 朝王镃【立春】云:
泥牛鞭散六街塵,生菜挑來葉葉春。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
“泥牛”即春牛,舊時打春儀式上所用的土牛。在立春前一日,用土、蘆葦或紙做成,官府打春牛迎春,以催耕迎春。正午時舉行隆重的打牛儀式,吏民擊鼓,由官員執紅綠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有的是用棍子打,然后交給屬吏與農民輪流鞭打,把“牛”打得越碎越好。其節日氣氛躍然詩中。
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真正形成傳統歲時節日的共有三個。立春為其一。清明為其二,也是當今最隆重的節日。其三是冬至,史上有“冬至大于年”之說,但現今無人再過此節。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四千多年歷史。周朝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高承《事物紀原》云:“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到了漢代,鞭春牛風俗已相當流行。立春日清晨,京城百官身著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于城門外,官員執鞭擊土牛,以示勸農迎春,并將這種儀式固定下來,傳到各郡縣。東漢立春之日,為了迎春,天子率百官于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后,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農家也互相宴請和饋贈,并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其一,迎春。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種生命生長之神,也是主宰農業生產之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過去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立春節迎春的重要活動。立春后,待到春暖花開之時,人們便探春、踏春,也就是春游。
其二,報春送帖子(在紅紙印上春牛圖,圖中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以及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唱著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
其三,迎句芒神。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
其四,鞭春牛。打春牛(又名打土牛、打春、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的主要習俗。歷代封建統治者立春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事物記原》一書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后向其拜,擊鼓打牛后,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牲圈,以促進牛的繁殖。以后在粵西山區農村,發展到唱春牛歌,跳春牛舞。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歷史了。
其五,咬春。立春日,中國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但是各地又有不同的表現,南方流行吃春卷、春餅,街市上均有不少叫賣春卷、春餅的小販。民間的咬春另一種食品就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荊楚在地理位置、氣候區劃上居中偏南,農作物生長早于北而遲于南,農時季節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圍繞農業生產和生活而形成的歲時習俗,在具有南北因素的同時,又顯現了地方特色。立春是春天開始的標志,荊楚地區人們非常重視立春這一歲時。
【中華全國風俗志】談到湖北歲時風俗時云:“立春,親朋會宴,啖春餅生菜,貼'宜春’字,剪彩燕戴之。或錯緝為幡勝,謂之春幡(荊楚歲時紀)。”該書對黃陂一事【 的立春的敘述更加祥細,其中一段云:“(黃陂)每逢立春之左右,邑役必派人下鄉說春,售芒神春牛。說春之人,紅袍紗帽,以一人鳴鉦。所說皆吉利語,似歌非歌,似謠非謠。說畢酬以米。曾見某貧家見春官來,忙托一板凳與坐,凳缺一角。春官云:'見了春官把凳托,托個板凳三只角。不是春官眼見快,險險栽破后腦殼。’又某貧家以閉門羹待之,彼唱曰:'一見春官把門閏,交了霜聒打脾寒。’諸如此類,亦趣事耳,足引人發笑也。”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德安府志】(二十卷,清光緒十四年刻本)之【歲時民俗】(第347頁),把立春列為正月的三個節日的第一個節日。第二和第三個節日分別是元旦(春節的舊稱)、上元。書云:“正月 '立春’前一日,府縣官儀仗出東城,牽春牛至東岳觀迎春。遠近無孺叟,雜沓歡呼,竟觀為樂。老農視土牛顏色以占水旱,視句芒帽鞋以占閑忙。暮宴公堂,詰朝鞭牛,謂之'打春’。”
該書之【安陸縣志】(四十卷,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之【歲時民俗】(第348頁)云:“正月 '立春’之日,貼宜春二字,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貼畫雞戶上,懸蘆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荊楚歲時記】)'立春’前一日。府縣官屬俱集東岳觀迎春,遠近無叟孺雜沓歡呼,竟觀為樂。老農視土牛顏色以占水旱,高下宜種,視句芒帽鞋以占閑忙。各官宴畢,導入府署前,詰朝鞭春如制。(【沈志】)”
順便說到的是,立春和其他節日一樣,歷史上也有一些禁忌。【中國民間禁忌風俗】(第145頁)云:“立春乃一年農事之始,故有于這一天占卜豐歉的習俗。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晴則兆豐,陰則兆災。河南一帶民顏有'立春清明又和暖,農人鼓腹皆翹天,倘若風陰與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和'有晴諸事吉,陰則萬事愁’的說法。山東萊陽立春忌挑水和掏灰,如果挑了水一年當中精神不振光打瞌睡。掏了灰,一年的好運就被掏走了。鄆城則忌小孩在家過節,要讓他們躺到鄰家云過節。”當然這些禁忌的產生,其原由是受當時科技水平和人們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屬無稽之談,充滿迷信色彩。
、
立春,笑談陰歷雙春年(及無春年)
一年兩頭春和無春年都是農歷(此文專指陰歷)所有的。
一年兩頭春,就是農歷年初一個立春、年尾一個立春。民間俗稱"兩頭春"。無春年,就是農歷一年之中沒有立春這個節氣。
為何會出現"兩頭春"和"無春"現象呢?
其實,“兩頭春”或“無春”,都是由中國農歷和陽歷兩套歷法并行的制度造成的。現在中國的節氣是按照陽歷排列的,每月兩個節氣,日期是相對固定的。而這些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卻又不斷變動,從而造成了'兩頭春'或'無春'現象。
中國幾千年來所采取的傳統農歷是陰陽合歷,既考慮到與太陽直接相關的陽歷回歸年,又考慮到與月亮位相變化的陰歷朔望月。一個朔望月大約是29.5天,農歷一般以12個朔望月為一年,共354天或355天,比陽歷回歸年少11天左右。為了讓農歷年和陽歷年的時間相協調,古人便安排了"十九年七閏",即每隔兩三年就會在農歷年中安排一個閏月。這樣有閏月的農歷年就會有384天左右。而作為24節氣之一,立春則是以陽歷回歸年進行劃分的,其日期固定在陽歷的2月4日左右。因而,當農歷年中有了閏月時,就很可能出現“兩頭春”的現象,而隨后的一個農歷年則很可能是"無春年"。
如2019年的立春在陽歷的2月4日,按農歷算是2018年(戊戌年)的十二月(臘月)三十,即除夕。下一次的立春應該是2020年的2月4日,按農歷算是2020年(庚子年)正月十一日。所以農歷的2019年沒有打春的日子。也就是說,農歷2019年一年沒有立春這個節氣,就是過去人們所說的“無春年”。
2020年的立春,按陽歷算,也是當年的2月4日,按農歷算則是2020年(庚子年)正月十一。2020年,農歷閏四月,是有可能產生兩頭春的年份。果其不然,下一次的立春按陽歷算是2021年的2月3日,按農歷算,是2020年(庚子年)十二月二十二。因此,按農歷算,2020年這一年就有兩個立春了,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兩頭春”。
“兩頭春”也好,“無春年”也好,都只是正常的歷法演變現象,每隔數年便會出現,均與吉兇無關。以此論吉兇,本沒有半點科學根據。但在現實的歷史中,由于一些封建迷信者慣于無中生有,夸大其辭,使關于這種現象的吉兇的所謂預測和斷言得以傳播,為害百姓。由于人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和缺乏應有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支撐,盲目聽信一些流傳或人云亦云的假象與猜測。
如,有的人習慣稱沒有立春節氣的年份為寡年。寡的意思就是少,就是說沒有立春的年份很少見,這不錯。但跟寡婦沒有絲毫聯系,然而人們叫著叫著,就演變成了“寡婦年”。所以才有人說什么寡婦年是黑年,不宜結婚。無春的年份結婚,女子就有當寡婦的可能。有的人還搬出陰陽五行,說什么立春那天為一年伊始,即“陽氣”開始上升,如果這一年兩頭都沒有立春這個節氣,就說明陰氣太重,女人則沒有男人相配。如果女人在這樣的年份結婚,會失去男人,成為寡婦。此說純屬妖言惑眾,或別有作心。
如,有的人認為“春”代表桃花,兩次立春也就是“二度春”或是“第二春”的意思,也就是意味著婚姻不安定,戀愛中的男女容易分手,夫妻間離婚的會很多。此傳言純屬無稽之談,荒唐可笑。
,
立春,盡拘風月入詩懷。
歷史上詠立春的詩多不勝數,尤其以唐宋為甚。為此特選錄部分著名詩人的詠唱。
唐朝李頻之【渡漢江】云: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人久住嶺南,家鄉音訊全無;經歷一個寒冬,又到立春時候。距離家鄉越近,心中越發不安;遇人不敢相問,唯恐消息不祥。
南宋陸游之【立春前后連日風雨】云:
河岸春生綠,齋扉雨送昏。手鈔書半淡,巾漉酒微渾。餅餌連春日,歌呼近上元。所嗟今夕夢,不在石帆村。
唐朝杜甫之【立春】云: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唐代】羅隱《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云: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此詩首句連用七個數字組成。既暗寓正月初七是人日之意,又表達了詩人扳指計數,盼望和歡呼立春之日到來的心情。
宋朝張栻《立春偶成》云: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立春是一年之始,冰化雪消,草木滋生,透露出春的信息。詩人眼前豁然開朗,到處呈現出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碧波蕩漾的春水,充滿著無窮無盡的活力。從“草木知”到“生意滿”,作品再現了大自然的這一變化過程,洋溢著飽滿的生活激情。
【宋代】朱淑貞《立春》:
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餅,羅幡旋剪稱聯釵。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從此對花并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詩人一首呼喚春景,召喚愛情的詩章,以充分的豪情抒發了對春天的盼望。
唐朝韓愈《春雪》【唐代】云: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詩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
宋代楊萬里【觀小兒戲打春牛】云:
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黃牛黃蹄白雙角,牧童緣蓑笠青篛。今年土脈應雨膏,去年不似今看樂。兒聞年登喜不饑,牛聞年登愁不肥。麥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復珠盈斗。大田耕盡卻耕山,黃牛從此何時閑?
此詩生動地記述了宋代立春鞭春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