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掃墓再踏青
雪岸
清明季節說清明,
祭祖掃墓再踏青。
草綠花紅溪水碧,
山坡枇杷樹亭亭。
【天文,時間,歷法】第149頁云:“清明節在哪一天呢?應該說在陽歷4月5日前后,在20世紀的100年中,清明節在4月4日的有7年,4月5日的有79年,4月6日的有14年。從農歷中找到清明是比較麻煩的,要查找歷書。我國民間認為三月初三正清明,從歷法上看這種說法是不妥的。我們也以20世紀為例,在這100年中清明分別從(閏)二月十四到三月十五,橫跨32天,只有三年的清明在三月初三。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一演變成節日的節氣,并由此產生出許多習俗。誠如【歲時百問】所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如果我們把春天比做一位少女,立春時她還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而到了清明,已由豆寇年華長成二八靚女,楚楚動人’。”是的,每年到了清明,春光明媚,空氣新鮮,桃紅柳綠,鶯歌弱舞。憋悶了一冬的人們,頓覺天邊光景一時新。于是不管男女老少,不分富貴貧賤,人們紛紛到野外踏青,領略大自然的美景。南宋詩人吳帷信曾做詩一首,描繪了當時的情景:“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首詩經過七、八百年的歲月的打磨,依然保留了它的詩情畫意,就如同是描寫今日的清明景象。
清明的自然特點
作為一年二十四節氣的清明,于公歷4月04-06日交節。“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然后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漢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分割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的起點;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它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當太陽黃經達15°時,為清明交節點。
“清明”,其含義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歷書》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天文·時間·歷法】(第117頁)云:“清明,春色已經很濃了。此時陽光明媚,惠風和暢,楊柳垂絲,綠草如茵。是人們踏青。掃墓祭祖的傳統節日。'清明前后一場雨,勝似秀才中了舉’,'清明一到,農夫起跳’,'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等等,這些流傳于各地的的民諺都說明清明是農事最忙的時節。”
據【雅俗中國全書】【節令】所述,在春風和雨水里,野花野草也長起來了,待到清明時節,桃花開,楊柳青,杜鵑紅。萬物潔顯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在春光融融之中,人們感到生命的盛大。古人在清明節日掃墓祭祖。對他們來說,在這個盛大的人生宴會上,祖先的魂魄也是在場的。楊柳風拂過面頰,熏醉了年青人,他們是更愿借著野祭的時機踏青玩耍的,所以清明也是游樂的節日。有意思的是,清明本是讓人們哭的,但它又讓人笑。“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時節如果下雨,大概是谷雨提前到來了吧。
清明的三候花信風
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三花一開,春滿枝頭,春意盎然,綠意萌動。
一候桐花。桐花是清明“節氣”之花,是自然時序的物候標記。桐花所指主要是泡桐花,而非梧桐花。泡桐春天開花,花大型,紫、白兩色,《爾雅·釋木》:“榮,桐木”,“榮”即花,桐木即指泡桐;梧桐夏天開花,花小,淡黃綠色,并不顯目。古代清明詩中,常常寫到桐花。如白居易《寒食江畔》詩說:“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意思是說,看到紫桐花,就意識到是清明時候了。清明已近春日的尾聲,于此時開放的桐花自然帶有春逝的意味,因此詩人感嘆:“老去能逢幾個春?今年春事不關人。紅千紫百何曾夢?壓尾桐花也作塵。”
二候麥花。麥花,稱為“輕化細細”、“萬頃雪光”的“壽命最短”之花。說到“壽命最短的花”,不少人都會認為是“曇花一現”的曇花,但曇花的花期卻是麥花的數倍乃至數十倍。而這剎那的芳華,在數月后便將化為哺養萬人的食糧。宋·范成大【初夏】云:“晴絲千尺挽韶光,百舌無聲燕子忙。永日屋頭槐影暗,微風扇里麥花香。”
三候柳花。清明節氣第三候花信風為柳花。柳花為柳樹的花,花期為3-4月。
柳樹的生命力極其頑強,大凡有點土的地方就能生存,這種堅毅、隨遇而安的性格像極了我們的老百姓。小橋流水、垂柳依依,是詩人筆下難得的一。宋·虞詔【柳花】詩云:“短長亭外柳依依,念我心歸未得歸。粉蝶不知行客恨,也隨飛絮點征衣。”
清明的節俗由來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
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祭祖(墓祭)的好時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了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
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游、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游、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整合功能
首先是整合了寒食節。
傳說寒食紀節是在春秋時代為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但寒食起源,首先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如《周禮》所說“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寒食節是流傳于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氣溫上升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據《后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顯然對人的健康不利。
從文獻記載可知,先秦時期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成書于兩漢之間的《周禮》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過于殘酷和嚴厲,并不顧各地具體情況,甚至影響到民眾的生產和生活。于是,漢代發生了在太原一帶廢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漢代的寒食節,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這里還要說說寒食節是為念晉國忠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的傳說。這是在寒食節確立以后附加的。春秋戰國時期,大臣介子推陪伴晉國大公子重耳,流亡國外,歷經千辛萬苦,甚至割下腿肉給重耳解饑。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回晉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后成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封賞功臣時唯獨忘了介子推。當晉文公憶起舊事,差人請介子推上朝受封時,介子推不來。待晉文公親自去請,但介子推背著老母躲進綿山。百般尋找無果后,思以放火燒山之策逼他下山,孰料寧被燒死,終不下山。晉文公哭拜一陣,安葬遺體,并發現介子推自題的血詩,詩云:“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后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登山祭奠。見老柳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寒食成了全國百姓的祭祀、掃墓、冷食、插柳節日,以示懷念。宋元以后,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時間靠近,逐步并入了清明。
接著整合了上已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古時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上巳節主要風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唐代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節逐漸銷聲匿跡,其節日內容便轉到了清明節。
綜上所述,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有著久遠的歷史,同時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漸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古時我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從《禮經》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唐代以前我國北方并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代時清明節上墓祭掃已成風氣。唐代是我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并擴大到全國各地。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并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游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移置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在清明節禁火與吃冷食的習慣。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清明節的假期
清明節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在全國范圍盛行并設掃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據資料記載,唐代,由于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年)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節日。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明前后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
當然,此后,清明節的假期一直在延續。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
清明的主要習俗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掃墓。清明掃墓,即為“墓祭”,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嶺南古人已具有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以慎終追遠,表達孝道、感恩追始。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作法是,整修墳墓,即清除雜草,培添新土;掛燒紙錢、供奉祭品;叩頭行禮祭拜。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或為美味佳肴,或為特色食品。而今只是燒紙錢,燃香燭,放鞭炮和叩拜。
踏青。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其歷史悠久,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清明插柳也是廣泛流傳的習俗。清明這一天人們在房前屋后、井臺渠旁插上柳條,以為這樣做可以吉祥如意,這大概是井井有條這一成語的原始含義。此習到了明清時期演變成植樹節。
放風箏。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帶來好運。
插柳。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習俗的來源,除了將柳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介子推外,還有幾種說法:其一,有的認為,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其二,有的地方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其三,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其四,驅鬼辟邪。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拔河。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蕩秋千。蕩秋千是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蕩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天文,時間,歷法】第150頁云:有人把清明節說成是中國的狂歡節,因為除了踏青,還有許多有趣的游 樂活動。文人雅士們喜歡把酒而歌,婦女們喜歡蕩秋千,男人們喜歡斗雞、踢球,小孩子們喜歡放風箏,可以說是各得其所。唐朝詩人韋莊寫的如下這首詩勾畫了當年鹿州今陜西富縣城外婦女們蕩秋千時的歡快景象: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
斗雞。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帝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射柳。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
清明的節令食品
冷餑餑。由于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關于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為盛行的唐宋時代,其傳播范圍也不出北方。晉陸翙《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
清明餅。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糍、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團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后讓家人食用。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后,螺螄肥壯。吃藕是祝愿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詠清明的古詩詞
清明節,豐富的文化底蘊,繁多的節俗活動,加上人們尊敬祖先、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和所到之處春光明媚的景象不能不叫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借興感情,賦之于詩詞歌賦,流傳千古。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人首先借清明時節雨中所見,心情凄冷,抒發斷腸情懷。接著是尋找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借問牧童“酒家何處有”?全詩由低到高,逐步上升,一問一答間,短小精悍卻韻味悠遠,堪稱千古絕唱。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這是南宋詩人高翥的一首《清明日對酒》。正在清明節祭祀的人們,只有各自傷心,沒有相互交流。燒的紙灰,形同飛舞的蝴蝶,傷心的眼淚如同杜鵑啼血。后面則表現了情節和對家庭親人的思念,然而天真無邪、尚不懂悲傷的孩子玩笑如舊。是啊,人應該曠達,應該及時行樂,細細品味,專注于生活。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這是詩人明初四杰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是在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有感而發所作的詩。清明時分,春雨飛飛,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仆仆的趕回沙上祭祖,滿身的泥土塵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亂,詩人感慨以這樣行色匆匆的方式回鄉祭祖,那是讓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這是南宋詞人張炎的《朝中措·清明時節雨聲嗶》。上片,寫詞人冒雨出游,雨聲嗶嗶,潮水洶涌。而后用梨花的視角來看人,“冷看”一詞梨花責問游人,為什么這個時候你在天涯漂泊,只因詞人無家可歸,可謂是辛酸無限。下片,寫詞人只能在歌舞酒宴中借酒消愁,但是“酒醒啼鴉”,醒來以后卻更愁,。然后以古時候清明插新柳的風俗,可是折了枝楊柳,卻發現自己沒有家,只有無限的幽怨愁苦。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這是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著力描寫清明時祭祀親人的悲涼場景,表現對生離死別親人的深切悼念。杜鵑哀鳴,哭聲一片,曠野茫茫,紙錢紛飛,古墓累累,氛圍是多么蒼茫悲涼啊。在這生離死別的地方啊。黃泉下的亡者寂靜無聞,聽不到親人的哭聲,瀟瀟暮雨中留下親人歸去的身影。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這是唐朝詩人張繼的《閭門即事》。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后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這是五代詩人馮延巳的《鵲踏枝·清明》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紅杏在二月開放,清明節是在三月份,時序在向前推移,春光在逐漸消逝,又是“清明時節雨紛紛”之際,“雨紛紛”,人的情緒也在“紛紛”。“一霎”二字,透露了對幸福、歡樂消逝得快速的傷感,也是對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戀。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
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墦間人后,烏鳥正西東。
這是宋朝詩人范成大的《清明日貍渡道中》。這首詩主要描寫清明時節詩人在旅途中見到的景象。一路敘來。山風、細雨,花燃,柳臥,唯獨不見一個人影,他想到今日是清明,而自己卻離鄉前往徽州,不能祭奠家中已逝去的親人,因此而深深的哀傷。
黃鶯亂啼門外柳,雨細清明后。能消幾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這是元代詩人張可久的《清江引·春思》。細雨清明后,黃鶯啼院柳,故人遲未歸,春天快過去,人兒憔悴消瘦。梨花小窗里,佳人正借酒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