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導讀:
1、椎管和椎間孔是什么?
2、椎管狹窄和椎間孔狹窄的關系以及區別
3、椎間孔狹窄詳細講解
4、椎管狹窄詳細講解
01
椎管和椎間孔是什么?
1
椎管
脊柱由一塊塊椎骨組成,而椎骨不是實心的,中后方有孔洞,椎骨上下堆積形成了脊柱,而這些孔也形成了一個中空的管道,這個管道就是椎管。
2
椎間孔
椎管里面走行著我們重要的脊髓和神經,這些脊神經根從椎管兩側的孔發出,這個孔就是椎間孔。脊神經根從椎間孔發出后,最后到達軀干和四肢,控制肢體等部位的活動和感覺。
02
椎管狹窄和椎間孔狹窄的關系以及區別
兩者之間的關系
椎管狹窄是一個比較廣泛的定義,椎間孔狹窄屬于椎管狹窄的一種。按照解剖位置不同,椎管狹窄可以分為中央管的狹窄、側隱窩的狹窄,椎間孔的狹窄。
兩者之間的區別
椎管狹窄指的是整個椎管狹窄之后,壓迫到椎管里面的脊髓和硬脊膜,那么在壓迫平面以下,都會產生肢體的無力、感覺的異常,甚至會產生截癱的癥狀。
椎間孔狹窄,指的是我們的神經根孔和動靜脈孔狹窄,是神經和動靜脈出椎管的位置出現了狹窄,它產生的癥狀就是相應神經根受壓和動靜脈的癥狀,比如說:
如果椎間孔狹窄出現在頸椎,病人出現了頸椎椎間孔狹窄的情況,首先會壓迫在椎間孔內走行的椎動脈。如果病人的椎間孔狹窄比較輕,這種情況只是導致了輕度的椎動脈受壓,就會引起輕度的顱腦后循環缺血的癥狀,導致頭痛、頭暈、惡心、嘔吐以及視力和聽力的改變。如果病人的椎間孔狹窄比較重,就會嚴重的壓迫椎動脈,導致有明顯的顱腦后循環的缺血,導致病人出現有明顯的頭痛、眩暈的情況。還會導致耳聾以及失明,嚴重了以后還會導致病人的猝倒和腦梗塞的發生。
其次,椎間孔內有神經根,這些神經根主要支配上肢的感覺及運動,當椎間孔狹窄時就會刺激神經根而出現肢體特別是上肢的麻木、無力的癥狀。
03
椎間孔狹窄詳細講解
椎間孔的解剖
椎間孔解剖特點
上界 上位椎弓根
下界 下位椎弓根
前方 椎間盤
后方 關節突
內容物 神經根、根動脈
椎間孔內的神經
椎間孔的附屬韌帶
椎間孔狹窄的分類及病因
椎間孔狹窄分為動態狹窄、靜態狹窄
靜態狹窄又分為硬性狹窄、軟性狹窄和混合性狹窄。硬性狹窄即骨性狹窄,主要是由小關節增生內聚、椎體后緣骨質增生、黃韌帶以及后縱韌帶鈣化引起;軟性狹窄主要由椎間盤髓核組織向椎間孔內突出、黃韌帶肥厚內陷、椎管內滑膜增生引起。
椎間孔內韌帶致狹窄因素
椎間孔出口區橫韌帶的存在將椎間孔出口區分成上下兩個間隔,神經根則從韌帶下間隔中穿出,而韌帶下間隔的高度比相應椎間孔高度低了3l% 。椎間孔出口區橫韌帶使神經根在椎間孔出口區矢狀面上的通道空間明顯減小,比中央區更為狹窄。
動態致狹窄因素
Mayoux-Benhamou 等發現椎間孔在腰椎屈曲位時最大,而在伸展位時最小,從屈曲位改變到伸展位椎間孔高度下降約18%。
G-SCAN( 0. 25 T 可旋轉式核磁共振成像儀) 對160 例有癥狀患者行臥位和直立位檢查,結果61個椎間孔在體重負荷下直立位MRI 才被發現存在狹窄,稱之為“隱匿性椎間孔狹窄”。
04
椎管狹窄詳細講解
椎管解剖
椎管:由椎骨的椎孔、骶骨的骶管和椎骨之間的骨連接共同構成的骨纖維管,上接枕骨大孔與顱腔相通,下達骶管裂孔而終。其內容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經根、血管及少量結締組織等。
中央椎管:各腰椎椎孔形狀,腰1、2多呈卵圓形,腰3、4多呈三角形,腰5多呈三葉形,其他尚可呈鐘形、或橄欖形。因退變或其他病變、椎孔形狀還可有不同改變。腰椎椎管自腰1、2間隙以下包含馬尾神根.其被硬脊膜包圍的部分形成硬膜囊,各種經根自硬膜囊發出后在椎管內的一段稱為神經根管,以后分別自相應椎間孔穿出。
腰神經通道:腰神經根自硬脊膜囊發出后,經過較窄的骨纖維性管道,由椎間管穿出的徑路統稱為腰神經通道。此通道分為兩段,第一段為神經根管,從硬膜囊穿出點至椎間管內口,第2段為椎間管。
盤黃間隙:即椎間盤與黃韌帶之間的間隙。
側隱窩:側隱窩位于側椎管,也是神經根管的狹窄部分。
椎管壁的構成:
前壁:椎體、椎間盤、后縱韌帶
側壁:椎弓根、椎間孔
后壁:椎板、黃韌帶(起于上位椎管的下前緣,止于下位椎管的上后緣)
椎管形態:在橫斷面上椎管各段的形狀及大小存在差異
頸段:呈三角形
胸段:呈圓形,以第4~6胸椎處最為狹窄。
腰段:形態不一
-第1、2腰椎處 多呈圓形或卵圓形
-第3、4腰椎處 多呈三角形
-第5腰椎處 多呈三葉形
椎管分區:
根據椎管的形狀和椎管內容物的配布是相關的,一般將椎管分為兩部分即中央椎管和神經根管。
A.中央椎管由脊髓及其被膜所占位置。
B.神經根管:指椎管外側部脊神經根所占部位,臨床上又稱側隱窩。其前壁椎體和椎間盤后外側,后壁為上關節突、黃韌帶,外側壁為椎弓根和椎間孔。
椎管狹窄的分類及病因
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 )指椎管的容積變小,因椎管內壁向內突入導致椎管管腔變窄,包括中央型椎管狹窄和側方型椎管狹窄(側隱窩和椎間孔狹窄) ,與內容物不相符,致椎管內脊髓、神經、血管等結構受壓。
椎管狹窄可以分為先天和后天兩種。
1、發育性腰椎管狹窄:這種椎管狹窄是由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椎孔是由椎體/椎間盤、椎弓根、椎板圍繞,形成一個近似“圓”的孔狀。由于先天發育異常,導致椎管矢狀徑變小,脊髓、脊神經根受到壓迫、刺激,引發一系列神經癥狀。主要為先天性小椎管,特點是多節椎管發病,起病較早,神經功能癥狀明顯。
由于先天椎管發育不全,如先天性小椎管、軟骨發育不良、先天性椎弓峽部裂及滑脫、先天性脊柱裂等原因,導致神經根管狹窄或椎管矢狀徑狹窄,脊神經根或馬尾神經受壓,出現臨床癥狀。
2、后天因素導致的椎管狹窄
各種后天性病變如退變(退行性變的脊椎骨性增生、黃韌帶肥厚、后縱韌帶鈣化、側隱窩狹窄、椎間盤病變等)、外傷(創傷本身或脊柱骨折所遺留的畸形、椎弓峽部裂致椎體滑脫)、新生物,炎癥等,造成腰椎管內徑小于正常值,從而導致一系列癥狀與體征。
(1)椎間盤突出:當椎間盤突出時,突出的椎間盤會占用管腔的位置,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2)黃韌帶、后縱韌帶肥厚:當脊柱出現退化不穩定時,黃韌帶及后縱韌帶受到的應力增高,常常會導致其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修復過程必然使黃韌帶、后縱韌帶增厚,那么椎管官腔的空間就會變小,從而導致椎管狹窄。
(3)椎小關節增生:所謂的椎小關節,指的兩個椎體之間的關節。正常的椎小關節表面是有軟骨的,活動也比較自如。但是當脊柱發生退化后,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出現骨與骨之間的摩擦,從而產生骨質增生。(原理類似于我們的手經常干活、摩擦會長繭子)這些增生的骨質占用椎管或椎間孔的位置,從而出現椎管狹窄。這種病因比較多見,退變發生的時間、程度,因年齡、職業、勞動強度、生活習慣等因素,存在個體差異。中年后因勞損易發生椎間盤退行性變化,再加之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后縱韌帶骨化等一系列變化,會導致椎管內有效容積減少,引起相應節段脊髓或神經受壓。
(4)椎體滑脫:當椎體發生錯位滑脫時,因為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進一步變窄。
(5)脊柱外傷:脊柱受外傷時,特別是外傷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脫位時常引起椎管狹窄。
(6)醫源性損傷:主要因手術引起,如手術創傷,手術瘢痕、粘連壓迫脊髓,椎板切除范圍過大,造成椎體不穩,引起繼發性、創傷性結構改變等。
(7)其他病變:包括但不限于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柱腫瘤結核、創傷、骨的Paget病、脊柱側凸、脊椎滑脫和遺傳病變軟骨發育不全等也可導致椎管狹窄。
椎體轉移瘤:疼痛加劇,夜間加重,患者體質衰弱,可查到原發腫瘤。MRI可見多個椎體溶骨性破壞,但椎間盤完整。
椎體結核:早期局限性腰椎結核可刺激鄰近的神經根,造成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椎結核有結核病的全身反應,腰痛較劇,MRI上可見椎體或椎弓根的破壞,并可見椎旁膿腫。對X線片不能顯示的椎體早期局限性結核病灶有獨特作用。
神經源性腫瘤:為慢性進行性疾患,無間歇好轉或自愈現象,常有大小便失禁。腦脊液蛋白增高,MRI可敏感的發現腫塊及其與脊髓或椎體的關系。
椎管狹窄的臨床表現
1、 頸椎管狹窄
(1)患者頸部、枕部、背部、肩部、肩胛骨區出現疼痛不適感,疼痛可引起頸椎活動度受限,且后伸活動最明顯。
(2)患者可有一側或雙側上肢放射性疼痛,嚴重者出現麻木或感覺減退,上肢、手部肌肉無力或萎縮。
(3)患者多訴手臂甚至軀干及下肢麻木感,手精細動作不能完成,行走不穩,有踩棉花感,嚴重者甚至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
2、胸椎管狹窄癥
(1)患者一側或雙側下肢沉、僵、無力,有廣泛性麻木和(或)疼痛,且行走不穩。
(2)腹部有束帶感。
(3)可出現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
(4)嚴重者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礙或性功能障礙。
3、腰椎管狹窄癥
(1)腰痛
下腰痛常伴有單側或雙側臀部、大腿外側脹痛,感覺異常或下肢無力。行走或站立時癥狀較重,下蹲或平臥時癥狀減輕或消失,活動時感覺騎自行車的體位比較舒適。
脊柱后伸時癥狀加重,前屈時癥狀減輕或消失。脊柱位于后伸位時椎間盤突入椎管內,前椎管長度有所增加,后椎管長度縮短,黃韌帶隨之突入椎管,神經根橫斷面的直徑增加而受壓,所以腰腿痛癥狀加重;
脊柱前屈位時可使椎間盤在椎管內突出減少,椎管前壁長度縮短,椎管后壁明顯增長,椎管內黃韌帶突出減少,神經根橫斷面縮小和伸長,椎管內容積相對增加而使癥狀趨緩或消失。
(2)坐骨神經痛
多數椎管狹窄患者,疼痛多為逐漸發生,具有放射性,疼痛由臀部向足背部放射。
(3)馬尾綜合征
椎管狹窄可壓迫馬尾神經(馬尾神經是指在脊髓圓錐以下的馬尾神經),出現大小便障礙,鞍區感覺異常,急性發病時應作為急癥手術的指征。
(4)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
為腰椎管狹窄最典型的臨床表現,患者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現一側下肢或者雙側下肢麻木、疼痛、酸脹、無力等感覺,常迫使患者坐下,在休息后可繼續行走,騎自行車運動不受影響。
神經性間歇跛行是疼痛與體位相關的行走(對脊柱的體重負荷)時下肢疼痛、麻木、乏力感的加劇,繼之不能前進的狀態。有前傾(前屈位)姿勢下休息后改善可再度行走的特征(騎自行車、稍有前傾姿勢可無癥狀)。由于行走也可出現異常感覺,如從足尖上行到臀部及會陰,或從臀部下行到下肢的感覺變化。有時也因行走而產生尿意、尿失禁、陰莖勃起等膀胱、直腸障礙。
神經性間歇跛行根據臨床癥狀和狹窄狀態分為三種類型
神經根型間歇跛行是以單一神經根障礙,與神經根分布一致的一側下肢疼痛、麻木感為特征,大多數腰椎病均屬此類。
馬尾型間歇跛行是全部馬尾受到擠壓,主訴雙腿麻木,呈多神經根性障礙。常伴有會陰部感覺障礙及膀胱直腸障礙,但無疼痛為其特征。
混合型間歇跛行是神經根型與馬尾型病變聯合引起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