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讀書都是在浪費時間,雖然書呆我真的愛書,當閱覽了大量中英文書籍之后,才發現大多數的書籍是不值得讀的。
我上研究生的時候,本科生的圖書館是24小時開放的,我喜歡早起,而大多數美國的學生喜歡晚睡,所以我經常可以搶占到最好的自習室。跟國內不一樣,美國的圖書館有獨立的自習室,就是一個小屋子,里面有電源和黑板,你可以呆多久都可以,不會有人驅逐你。
我記得那時候早上5點不到起床,趕5:15的公交車去學校,圖書館的一樓有星巴克,買一杯冰鎮的黑美式,一個subway三明治,然后我就在圖書館的小屋里泡一天。
現在沒有大塊的時間看書了,很多時候時間都浪費在了碎片化閱讀上面,還是很懷念那時候安靜看書的日子。
01 - 經典就那么幾本
Book is a business. 書是一個商業化的東西,作者和出版社為了賺錢,可以把一篇500字的文章擴展成一本300頁的書,然后進行銷售,尤其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電子書可以賣錢,紙質書也可以賣錢,當然營銷更可以賺錢,所謂讀者開心,商家更開心。
當書籍跟市場掛鉤的時候,大多數的書都是商業運作的結果,其中不乏泛泛而談的書,而這些書是不值得讀的。我沒有全盤否定這些“廢紙”的意義,但是對于熱衷于從書中獲得營養的你來說,就不要浪費時間在這些書上面了。
大多數的作者為了出書而出書,你去看看新華書店的暢銷書被多少人打開翻過,就知道這些書有多么容易閱讀了。
也有些人為了掉書袋故作高深,把本來很通俗易懂的東西加上了各種各樣自己或者別人發明出來的術語,導致讀起來非常晦澀難懂,這時候你要區分好什么是作者要表達的觀點,而什么是他的招式,只有剝離開表象才能得到精髓。
真正的經典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就那么幾本,比如《資治通鑒》,半部可治國。比如《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的鼻祖,這些經典的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讀一遍兩遍是根本讀不懂也讀不通的,需要我們反復咀嚼理解。
越是容易讀懂的書,對你的認知升級越沒有幫助,只有你覺得這個思想或者理論,對你的思考產生了沖擊的時候,才是讀書發揮作用的時候。(P.S. 比如讀我的文章,你有沒有覺得有點啟發?)02 - 所有的書都有相似的結構
如果你拿來一摞書,只看其目錄,不看別的內容,你會驚訝地發現,所有的書都是有結構的,而且驚人的相似。
有的是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闡述幾個章節,把幾個相似的章節分組到一起。
有的是沒有分組,直接每個章節代表一個觀點;人物傳記類的大多數是以時間軸線為主,從童年到老年,或者以生命中發生的重大事跡為主,這些往往都是一些特別有名的事跡才能這么寫。
當發現相似的結構后就可以開始選擇你所需要的部分,有些章節是完全沒有必要讀的,因為最寶貴的東西不是你的書,而是你的時間和精力。把書分好結構,選擇你最需要的部分,進行觀點提取,畫圖記筆記都可以,但是沒必要逐字逐句地去閱讀,那是另一種浪費時間和生命的表現。
只要提取出來能讓你多思考的東西,或者顛覆你之前認知的理論,這書就沒白讀,這個錢就沒白花,時間就沒白浪費。
03 - 教與學
要想擁有,必先轉化。任何理論,如果你想驗證是不是學會了,學明白了,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別人講解,你會在講解當中繼續理解,同時,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檢驗你是否真正把知識內化的過程。
如果你遇到講不出來的地方,那么這個部分就有必要重新閱讀和理解。舉個例子,想想英語考試的閱讀理解,如果這篇文章你都讀明白了,是不是做題非常游刃有余,而如果這篇文章生詞很多,晦澀難懂,是不是做題大多數靠拍腦袋?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給別人傳授這個知識,那么大前提是你理解的非常透徹清楚。
教你一個小竅門,每讀完一本書,可以列一個提綱,把這本書的主要結構和知識以邏輯的方式梳理出來,然后這本書就可以扔掉了。
十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就讀過《社會性動物》這本心理學名著。我看了看大概,看不懂啥,過了到期的日子就還回去了。后來我唯一記得的是,我沒看懂核心內容(當時我看的還是中文版),那個翻譯我覺得非常奇怪,尤其很多名詞對于不是心理學專業的我,并不是很容易理解。
再后來到了美國后,我看了英文版的《社會性動物》。同樣一本書,過了幾年后才理解了大部分內容,書本身沒有改變,但是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理解,隨著經驗增加和年齡增長在不斷加深,很多內容原來不理解,后來慢慢懂了,這些理解也在書中得到了驗證,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經典需要反復閱讀。
04 - 總結
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經典就那么幾本,我們一生短短數十年,除了吃喝拉撒睡,看書要“挑挑揀揀”,多看經典。
拆分書的結構,書籍市場是商業化運作的結果,所有的書都有類似的結構,要知道怎么拆分,怎么提煉出對自己思維升級有幫助的論點(當然,看小說和散文之類陶冶情操,打發時間的不在此類)。
如果你無法教給別人,說明你自己沒有掌握,這也是如何驗證自己的學習和閱讀有沒有成效的一個衡量標準,試著給別人多講講,可以加深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