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佛系人生,不是逃避,而是充滿勇氣的去面對。這世間,即便是奮勇的斗士,舍身的義人,能勇敢面對自己的人,也只是沙海中的一把。
李誕火了,人年輕,卻有種風淡云輕的老成,一句“人間不值得”成了佛系名言。
人生諸多煩惱,無論是缺食少衣的年代,白骨累累的戰爭時期,還是國泰民安的和平歲月,人的煩惱并未因為物質的漸漸豐富,得以息止或淡化。
我們習慣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維來消解煩惱,通常會成為一句連自己都不能相信的箴言,重復念叨,卻產生不了任何力量。
通過對比外界獲得自我的心理解放,而不追本求源地去面對煩惱,顯然不是個好方法。要說能起作用,頂多是短暫的麻醉感,類似一碗稀釋無數次的心靈雞湯。
再看“人間不值得”,這不是一句喪的語言。首先說這個話的青年無論事業還是愛情都在努力經營。
“人間不值得”你過分為之較真,人的煩惱來源于這種較真。不是較自己的真,面對自己內心的真相,而是將所有的煩惱轉嫁給外界,一層一層扒別人的皮,怨毒嗔恨,卻又無人理睬。
真正的佛系人生,不是逃避,而是充滿勇氣的去面對。這世間,即便是奮勇的斗士,舍身的義人,能勇敢面對自己的人,也只是沙海中的一把。
不要將煩惱擲向別人,而是要“理解”煩惱
佛陀將我們在人生中體驗到的這些煩惱稱為“八苦”
1、生活本身的坎坷崎嶇
2、步入老年
3、生病
4、步入老年
5、遇見討厭的人
6、和相愛的人分離
7、期望的事物無法得到
8、心靈不得自由
這里所說的“苦”,在古代梵語中成為“杜卡”(Dukkha),“杜”表示“困難、障礙”,“卡”表示“無法滿足的空虛”。
在梵語中的這個詞只是如實表達人生的真相,但在翻譯成漢語時用一個“苦”字替代。苦常和痛苦聯系在一起,是一個描述情緒的詞語,以至于佛陀教人離苦得樂的方法卻被人誤會為悲觀主義。
叔本華是第一個歷史意義的悲觀主義哲學家,他顯然受了印度思想的影響,談到了苦。他之所以成為悲觀主義的代言人,是因為他指出了苦,卻沒有提出離苦的方案。
而佛陀教導我們首先要面對煩惱,思維煩惱產生的理由,再尋找解決煩惱的方法。
正視自己的煩惱,就是踏出解脫的第一步
首先我們回憶一下日常的煩惱
1、工作失去價值感
2、人際關系出現問題
3、對于過往的懊悔
4、不知將來何去何從
以及各種災難,疾病,家庭變故等等
煩惱始于“心靈的反應”。例如不同的人看到紅色,觀察本來是一個客觀事實,但有人反應為熱情似火,有人反應為鮮血淋漓,從而升起各種情緒煩惱。
為什么會升起這樣那樣的反應,在觀察的瞬間反應幾乎同時而起,而我們察覺不到。
例如有時人會陷入一種看誰都不順眼的境地,周圍的人都礙眼,同事的話里有刺,親戚的言行令人生厭等等。但又明知這樣是自己不太好的心理狀態,安慰自己是天氣天冷,食物欠佳等等理由,或者向朋友們傾訴。
朋友們可能會這樣勸你:我能理解你,你要活得灑脫一點。別無中生有了,多想快樂的事。
朋友們說的很有道理,卻對你無濟于事。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心靈反應”呢?
我們需要思維煩惱的原因,并且訓練自己察覺心靈反應的能力。
佛陀教導我們要反向思考產生這種“心靈反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帶來痛苦的,是我們不斷追求快感的“索取之心”
這種心如同急流瀑布,一瀉千里,等人們意識到時,已經有無數個念頭奔騰而去,構成人們躁動不安卻不明所以的煩惱和焦慮。
按現代心理學,這七種欲望有1、生存欲2、睡眠欲3、食欲4、性欲5、懶惰欲6、感官欲7、被認可的欲望。
這七種欲望構成了人的心理結構,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它們的存在和巨大力量,辨析煩惱的類型在于不成為欲望的奴隸。而欲望,只要人不成為其主人,任其縱越翻騰,就會在無名煩惱中越陷越深。
任何一種欲望,即便是最基本的“生存欲”,被過分放大或完全不加控制,都會成為人生的枷鎖。在“生存欲”的操控下,多少知識分子在文革中成了告密者,多少有理想的人在戰場被俘后成了出賣者。
佛陀把這樣的“索取之心”稱為“渴愛”,因為欲求之心的無止境,人在其推動下,始終饑渴不滿足,仿佛行走在人生的漫天沙漠之中,找不到一口可以安歇的泉井。
誠然,“索取之心”是推動我們前進的一種力量,而任何的事物只要走向極端就意味著人生的變形與扭曲。
如果我們能真正認識到這七種欲望,人生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總好像有什么不妙”,“現狀總是令人不滿”等等無名焦慮,會因為被確認而得以消散,“人生不值得”其實也就是對于“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承認和接納。
不知道為什么人們常常把這種承認和接納歸為消極和不思進取,佛陀要我們用精進的人生態度對治這七種欲望,而不思進取的人顯然是懶惰欲的極度膨脹。
用簡單的話講,人當在精進的人生中接納每一個當下。
最大和最隱蔽的煩惱在于“被認可欲”,例如我們可以分析一下“覺得周圍的人都礙眼”的煩惱。
我們從童年時就渴愛被父母喜愛,被老師肯定,“小紅花”成為經久不衰的激勵幼兒規范行為的方法。
“希望自己優秀”始終跟隨人一起成長,甚至很多人并不了知自己的追求,而是為了達成被父母、老師、親戚朋友認可的優秀與成功。
“覺得周圍的人都礙眼”,和自己得不到周圍人相應的認可有關,是“希望別人認可”的反向表達,好像一個女子用“討厭”來表達對一個男子的愛戀。
而“希望被別人認可”的欲望在得不到滿足時,人會產生“自己是個沒用的人”之類的消極和自卑感。這時他感嘆人生是苦,人生不值得等等,和我們前面探討的人生是苦,人生不值得的價值觀完全不同,前者是逃避,后者是面對。
我們首先面對了這種無名煩惱,然后理解了這種煩惱原來來自“被認可欲”,通過語言的客觀性進行反復理解,躁動不安的心靈反應就會漸漸趨向于平和,而在下次起反應前就會產生警覺之心。
心有千千結,結成的愁怨在不理清的情況下越聚越多。然而一旦人知道了結的源頭在哪里,當下便有放下負重的輕松感。
接下來,人要做的就是開始冷靜思考,“要得到別人的認可,究竟有何意義”“人值得丟到自己去換取別人的認可嗎”“別人的認可究竟是自我認可的副產品,還是自己人生的指航燈?”等等
細細思維下來,就會發現活在別人的認可中,是一件多么荒誕虛無的事情,被人認可至多只能是自己專注于生活而自然出現的客觀事物。
參加過一個十日內觀課程,在最后一日的分享過程,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士淚流滿面。
她講到自己的母親是位非常嚴厲的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常常因為達不到母親的要求,而遭到母親的打罵,她恨她的母親。但在她自己成為母親后,她用了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兒子,造成了兒子巨大的心理創傷。
她痛哭自己在內觀中終于找到自己的癥結,恨自己的母親卻不知不覺成為和母親一樣的人,原因是她潛意識一直在謀求母親的認可,希望自己能優秀到被母親承認,又把這種希望轉嫁到自己兒子身上。
找到癥結就是病可以治療的前提,這位女士在今后的人生中,從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也是她的人生開始從母親的籠罩下獲得自由的起點。
意識到自己的心靈反應有三種方法,每種方法認真執行都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煩惱。
一是用語言來確認內心的狀態,語言具有客觀性,一旦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主觀反應變成客觀被觀察對象,“疲憊”“混亂”“焦躁”等等,情緒一旦打上標簽,人就從中解脫出來。
語言的確認在平常可以通過生活,練習自己的標記能力,例如“我在吃飯”“我在散步”“我在洗手”等等
二是意識到身體的感覺,我參加的內觀課程就屬于此類,閉上雙眼,仔細感受自己身體各個部位的感受,有意識地體會身體的感覺,就提升了意識的力量,念力增強,在不必要的反應升起時,能馬上意識到,并且迅速得以平復。
三是在頭腦里分類,聽起來和語言的確認有幾分相似,實際更強調概念的理解,人類的煩惱主要來源于1、貪欲2、嗔怒3、癡妄 由不能滿足的索取之心,升起憤怒,而憤怒長期得不到疏解,人會變得精神注意力極度渙散,妄想非非。
我們受一種無意識狀態的習氣控制,這三種訓練都是提升意識的警覺度,漸漸擺脫這種習氣的控制,從而獲得人生的自由。
自由是美好的,而通向自由的路崎嶇坎坷,我們需要勇氣、堅持、勤奮和自律,走向明亮的人生,春暖花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