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來源蓮
山課件 w ww.5 Y K j.Co M
2017年高考
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5—18題。
曉行巴峽
王維
際曉投巴峽,馀春憶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1】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注釋:【1】樹杪:樹梢。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巴峽鄉邑旭日東升,眾雞鳴唱,晴朗的江邊一個女子在浣洗。
B.水國鄉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橋,行人走在橋上,如在樹顛。
C.詩人登高遠眺,萬畝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過,分外澄明。
D.詩人在暮春之際來到巴峽,山水之趣寬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
16.“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一聯中,鳥雀之聲傳遞了作者的思鄉之情。下列詩句采用這一寫作手法的一項是(3分)
A.欲暮黃鸝囀,傷心玉鏡臺。(王昌齡《古意》)
B.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晁補之《吳松道中》)
C.蒼鳩鳴竹間,兩兩自相語。(張耒《感春》)
D.殷勤報春去,恰恰一鶯啼。(楊萬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樣是描繪山峽,《曉行巴峽》與下列詩句相比,在運用意象、抒發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6分)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杜甫《秋興八首》)
【答案】
15.C
16.B
17.《曉行巴峽》: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雞鳴”“水國”“萬井”等意象,顯示了巴峽水鄉的祥和,色調明麗,詩人置身其中,雖有淡淡的思鄉之情,情感卻并不悲苦。
對比詩句:所用的“猿鳴”“玉露”“楓樹”等意象,顯示了巫峽的蕭瑟陰森,色調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
1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詩句內容的理解。C項,應該是“萬家井邑出現”,不是“萬畝良田,井然有序”。結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具體分析選項的時候要注意結合題目、作者、注釋等內容。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抒情方式分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一般有借(觸)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結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借景抒情是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
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融情于景就是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叫“移情入景”。
1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意象和抒發情感方面的比較分析。分別分析詩句所用的意象,然后進行比較。抒發情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內容等,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選用“猿鳴”,猿聲凄異其哀轉之聲,產生驚懼之情,從而倍感凄楚。“淚沾裳”,遠離親人,涉險至此。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形象,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詩歌的情感分析類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
二、【2017年高考江蘇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0~11題。
秋 興
陸 游
白發蕭蕭欲滿頭,歸來三見故山秋。
醉憑高閣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戰鐵衣空許國,五更畫角只生愁。
明朝煙雨桐江岸,且占丹楓系釣舟。
【注】①迮:狹窄。
10.根據中間兩聯,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11.簡要賞析尾聯的表達效果。(5分)
【答案】
10.壯志難酬,懷抱未展;中年多病,時光日迫;國土淪喪,戰事未寧。
11.以“丹楓”照應“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將來煙雨垂釣的畫面,表達了自己隱逸的愿望,也暗含無奈和苦悶之情。
【解析】
10.試題分析:題干要求“根據中間兩聯,概括作者‘愁’的原因”,這是針對詩歌情感設題。詩歌的情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情感,二是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本題已經把情感告訴考生——愁,要求概括其原因,且目標是中間兩聯。“醉憑高閣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乾坤迮”,國土狹窄是因國土淪喪,這是一“愁”,“病入中年”“日月遒”,“遒”,迫近,中年多病時光迫近,這是二“愁”;“百戰鐵衣空許國,五更畫角只生愁”,“百戰”,戰事不斷,這是三愁,“空許國”,“空”,白白地,徒然而無措,空有報國之壯志,卻無法施展,這是四愁,“畫角”,一般在黎明和黃昏之時吹奏,相當于出操和休息的信號,發音哀厲高亢,古代軍中常用來警報昏曉、高亢動人振奮士氣。聽到五更的畫角之聲更添愁思。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前面的小序和詩文后面的注解。對于本題,考生必須先關注詩人陸游所處的朝代和他的遭遇以及一貫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頷聯和頸聯所寫的內容,圈出導致“愁”的內容,可以是國家朝代的狀況,可以是個人的遭遇,可以是所見之景,也可能是所思之事,從本題中來看,主要是南宋的國運衰微、戰事連連,是個人的壯志未酬、身體多病。
的詩人形象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技巧。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解答本題之前,應先審題,明確考查的方向,“賞析尾聯的表達效果”,“賞析”是考查詩歌的語言,“尾聯”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作為詩歌的尾聯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點:直抒胸臆和以景結情,運用典故和想象(虛寫)。明確方向之后再來看這個題目,目標非常明確。“明朝煙雨桐江岸,且占丹楓系釣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寫都為虛景,是詩人的想象;“煙雨桐江岸”是景,“占丹楓系釣舟”是人物的活動,在這樣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閑自得,但結合頷聯和頸聯以及詩人“陸游”的平生經歷來看,可見這想象的情景只是壯志難酬之下的無奈之舉,問題迎刃而解。
三、【2017年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8分)
早上五盤嶺①
岑參
平旦驅駟馬,曠然出五盤②。
江回兩崖斗,日隱群峰攢。
蒼翠煙景曙,森沉云樹寒。
松疏露孤驛,花密藏回灘。
棧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為知己,不覺蜀道難。
【注】①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春,岑參作為僚屬隨劍南西川節度使杜鴻漸入蜀平亂,途徑五盤嶺時作。五盤嶺:秦蜀交界處峻嶺、其山道曲折盤旋,故名。②出五盤:攀越五盤山道登上山巔。
(1)“江回兩崖斗,日隱群峰攢”中的“斗”“攢”兩字,生動傳神,所寫景物特征鮮明,請作簡要分析。(4分)
(2)蜀道歷來以艱險著稱,為什么詩人卻說“不覺蜀道難”?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4分)
【答案】
(1)①“斗”字,
描寫了兩岸崖石聳峙欲錯,猶如兩獸相斗,凸顯了江崖陡峭、崢嶸之勢。②“攢”字,描寫群峰相連,層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畫了峰巒密集、重疊之態。
(2) ①詩人入蜀是為報知己,為平蜀亂,雖然途中山巒重疊、險灘暗藏,但不覺艱險。②詩人登上山頂后,心曠神怡,因此所觀之景雖奇險但他感覺富有情趣。
【解析】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該題考查詩歌的煉字,即賞析某字的妙處。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解答該題,首先讀懂該句詩寫的內容,細細揣摩該字用來表現的對象是什么,該字能表現其什么特點,有什么效果。答題步驟:第一、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點出該字有無修辭,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第四、點明效果。如“斗”字凸顯了江崖陡峭、崢嶸之勢。“攢”字,描寫群峰相連,層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畫了峰巒密集、重疊之態。
(2)試題分析:本題題目是“蜀道歷來以艱險著稱,為什么詩人卻說‘不覺蜀道難’?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理解。”這是考查學生把握詩歌內容,對詩歌進行個性化解讀能力詩歌的最后一聯“此行為知己,不覺蜀道難”,前半句已經說明了一個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覺得“蜀道難”,再看詩歌的前部分內容,首聯寫自己一大早驅車進入五盤嶺。然后寫自己看到景色:江水回旋在聳峙欲錯,猶如兩獸相斗的崖石間,太陽還沒有出來,峰巒密集好像聚贊在一起。煙靄中的山色一片蒼翠,高聳的樹木下,陰沉幽暗。在松樹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單的驛站,江邊的回灘上長滿了密密的鮮花,,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詩人對所觀之景的喜愛之情,雖然看到的景奇險,但是是感到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覺得道路艱難了。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內容。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重點考查考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側重于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字或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考生對全詩的整體把握程度。對于這類題目,考生要從該字或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結構上所起的作用兩方面結合考慮。本題要抓住詩歌內容來分析。
四、【2017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斷橋人獨立,水涵幽樹鳥相依。
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風斜月釣舟歸。
【注】徙倚:徘徊,流連不去。
(1)第二聯描繪了怎樣的畫面?(2分)
(2)簡析第三聯所表現的詩人心境。(3分)
(3)尾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任選一種加以簡析。(3分)
【答案】
(1)人景相融的寧靜畫面:斷橋邊夕陽西下,樹影倒映水中,鳥雀在枝頭相互依偎,詩人獨自欣賞美景。
(2)正因為能“清游”“靜處”,享受清幽美景,詩人才能放下身邊的俗事,覺得心無掛礙。表現了詩人宅心事外,與世相忘的閑適之心。
(3)①虛寫。“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是詩人想象的情景,這樣寫呈現了清幽閑逸的意境。②以景結情。描繪“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的畫面,寄托了詩人的閑適之情,使全詩韻味悠長。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閑適之情與“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舟歸”之景交融,使情感表達含蓄深長。(任選一種)
【解析】
【考點定位】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該題可以形成三個步驟:一、找出描繪性句子,判斷哪是敘述,哪是寫景,從詩中找出描寫景物的句子。二、細讀,從哪些修飾語看出它是在描繪,如形容詞、修辭手法。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進行補充。題干要求描繪第二聯的畫面,“日落斷橋人獨立”為敘述,“水涵幽樹鳥相依”為寫景,答題時應用概括性詞語總述,從“幽”“人獨立”“鳥相依”可以判斷為“寧靜”,其次再聯系詩句,運用聯想和想象具體描繪畫面。
(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帶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分析作者“清游”“靜處”的情緒狀態即可。
【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判其深層內涵;對古代詩歌中流露出來的復雜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評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思考:一是詩中哪些詩句帶有明顯、強烈的感情色彩詞語;二是詩中描述圖景與作者情感的關系;三是注釋暗示信息。該題中關注第二方面,從句中“心無累”“世有機”入手分析。
【考點定位】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詩詞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鑒賞詩詞的藝術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間的關系。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把握,即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結構手法。鑒賞時不僅要辨識作品運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評價作者運用這些技巧所產生的表達作用、效果。本題重在對情和景的關系(借景抒情、以景結情)的考查。
五、【2017年高考課標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歐陽修
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
無嘩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
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詩的第一句寫出了考場肅穆而又怡人的環境,襯托出作者的喜悅心情。
B.第三句重點在表現考生們奮勇爭先、一往無前,所以把他們比作戰士。
C.參加禮部考試的考生都由各地選送而來,道德品行是選送的首要依據。
D.朝廷對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E.作者承認自己體弱多病的事實,表示選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來完成。
15.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6分)
【答案】
14.BE
15.①用春蠶食葉描摹考場內考生落筆紙上的聲響,生動貼切;(2分)②動中見靜,越發見出考場的莊嚴寂靜;(2分)③強化作者充滿希望的喜悅之情。(2分)
【解析】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注意易錯點:意象錯誤+情感錯誤+手法錯誤。
15.試題分析:“下筆春蠶食葉聲”,先點出其修辭手法,比喻:把考生們在紙上答題寫字的聲音比喻成春蠶嚼食桑葉的聲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寫了考場上考生們緊張嚴肅答題的場景,也顯示出來考生才華橫溢,答題速度快。借此強化作者的喜悅之情。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答題重點:詩句翻譯+情感主旨。
六、【2017年高考課標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送子由使契丹
蘇 軾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應夢武林春②。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常出入宮禁。②武林:杭州的別稱。蘇軾時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
14.本詩尾聯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對此進行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本聯用李揆的典故準確貼切,因為蘇軾兄弟在當時聲名卓著,與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遼闊,人才濟濟,豪杰輩出,即使卓越如蘇軾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從李揆的故事推斷,如果蘇轍承認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蘇軾告誡蘇轍,作為大國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謙恭的君子風度。
E.蘇軾與蘇轍兄弟情深,此時更為遠行的弟弟擔心,希望他小心謹慎,平安歸來。
15.本詩首聯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請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4.BD
15.表現了詩人曠達的性格,蘇軾兄弟情誼深重,但詩人遠在杭州,與在京城的蘇轍已是天各一方。這次雖是遠別,詩人表示也不會作兒女之態,悲傷落淚。
【解析】
14.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尾聯用典的意圖。應結合全詩以及典故的內容分析。B項“即使卓越如蘇軾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錯,詩歌的標題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擔心被扣留,不承認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見詩人此時運用典故的目的應與李揆有相同之處。D項“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謙恭的君子風度”有誤,這個選項忽視了子由出使契丹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內容。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解答本題之前,考生應先明確典故的類型以及詩人運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為兩大類,一為國家,一為個人。運用前者,多為借古諷今,諷諫君王;運用后者,多為仰慕前人,感懷自己,或者抒發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類題目,應先關注典故的內容,本題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擔心被扣留而否認是‘大唐第一人’”,而蘇轍出使契丹與李揆之行相同,故蘇軾有與李揆一樣的擔憂。
襟!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解答本題,不但要關注首聯,還應關注全篇。詩歌首聯點題,寫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這次也不會因遠別而悲傷落淚。蘇軾兄弟情誼頗深,蘇轍23歲前與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離。23歲進入仕途,從此宦游四方,會少離多。盡管如此,他們仍互相關心。蘇軾一生屢遭貶謫,蘇轍受累不怨。在“烏臺詩案”中,蘇轍寧肯舍棄官帽以營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蘇轍此去,雖為遠別,但暫作分離,一向樂觀曠達的蘇軾自然不作小兒女之態。
七、【2017年高考課標Ⅲ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長恨有風情②,十首秦吟近正聲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紳,即詩中的“老元”“短李”。李紳身材矮小,時稱“短李”。②長恨:指作者的長詩《長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諷喻組詩《秦中吟》。正聲:雅正的詩篇。④伏:服氣。
14.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長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夠作為其詩歌創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對白居易的詩歌進行模仿,這從側面說明了白詩較高的創作水準。
C.白居易在詩中稱呼李紳為“短李”,也隱含著不太認可李紳詩歌創作的意思。
D.作者堅信自己必將因文學成就而名揚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當時是否得到認可。
E.在詩的最后兩句中,白居易稱,自己新編出的詩集可以成為自我炫耀的資本。
15.請從“戲贈”入手,結合全詩,分析作者表達的情感態度。(6分)
【答案】
14.CD
15.①詩人戲謔友人,夸耀自己,通過詼諧的態度表現出對文學成就的自得;②詩歌并非全是戲言,也透露出一絲對自己現實境況的無奈與自嘲。
【解析】
14.試題分析:C項“也隱含著不太認可李紳詩歌創作的意思”錯誤,作者沒有這方面的意思;D項整體表述錯誤,這里雖有對自己詩才的自許,但也蘊含著不平和辛酸。故選CD。
【考點定位】 鑒賞詩歌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鑒賞詩歌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詩歌鑒賞
選擇題考查得比較全面,基本涉及詩歌鑒賞的所有方面,在判斷錯誤選項的過程中,應當一字不漏地找出各個選項涉及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從
選擇題設置易錯點的角度進行判斷即可。這類試題,需要考生整體把握詩歌,認真思考,準確分析作品風格和寫作技法,能夠結合社會背景、詩人生平、詩歌內容等準確把握詩歌的主旨。只有做到這些,方可準確作出判斷。
15.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對于此類題目,首先應注意審題,從題干中明確答題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圍,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體悟情感一般從如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詩歌的標題,標題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題材,而這些內容都與詩歌情感有關;二是作者、朝代、注釋;三是要把握情語,即顯性的情感詞;四是要把握詩歌中意象的特征。
八、【2017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9—20題。(8分)
采地黃者
白居易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①。 采之將何用?持以易糇糧。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愿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注】地黃:玄參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藥。②插:通“鍤”。鐵鍬。
19.本詩前八句敘寫 ,后六句敘寫 ,反映了中唐時期悲慘的社會現實。(2分)
20.這首詩的敘述與對比手法特色鮮明,試作賞析。(6分)
【答案】
19.采地黃 賣地黃
20.敘述:①以采地黃者的口吻敘述,雖無一字怨語,讀來卻愈覺辛酸。
②以時間順序來敘述事情發展過程,層層深入,脈絡分明,給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從頭到尾都是客觀敘述。詩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動聲色卻滲透自己的愛憎之情。
對比:①朱門與農家、白面郎與采地黃者、肥馬食地黃與采地黃者饑腸無食等對比,揭露了貧富差距。
②著重突出“人不如馬”,加強了對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鋒芒更加犀利。
【解析】
詩歌的第二部分,敘寫的是采地黃者賣地黃的情形。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因題干中已經指出“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題側重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歸納。解答時首先要通讀全詩,簡單翻譯詩句內容,注意抓感情詞、反復出現的詞語和過渡句、結論句來分析,逐聯概括詩句內容,最后分別歸納前八句和后六句的內容即可。前八句寫了采地黃的原因,采地黃的過程,所以中心內容是采地黃;后六句集中寫了賣地黃的對象以及央求買者的話語,所以中心內容應為賣地黃。
20.試題分析:從敘述的角度來看,本詩題為“采地黃者”,正文是采地黃者對當時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黃的艱辛、賣地黃的悲戚遭遇的講述,詩歌通篇都是自述,這種敘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實感,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采地黃者對自己辛酸遭遇的敘述也就更能給讀者深刻的感受。從敘述的順序來看,詩歌先寫采地黃,再寫賣地黃,屬于時間發展的先后順序,這種敘述順序的好處是使所敘述事件逐層深入,條理清晰,脈絡分明。從敘述的特點來看,全詩沒有能夠直接體現情感的詞匯,屬于純客觀敘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在災荒年頭,連馬食都吃不上的悲慘遭遇,有力地抨擊了豪門大戶對農民剝削的殘酷性。詩中對比手法運用比較明顯,首先是采地黃者與買地黃者的對比,一個是生活于農家,以采地黃度日的農民,迫切需要賣掉地黃來謀生,一個是生活在“朱門”的白面郎,買地黃來喂馬,還要討價還價;其次是人與馬的對比,采地黃者受饑挨餓,而“朱 門”的馬卻以地黃為食,通過對比揭露出人不如馬、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表達了批判的主題。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這類題目的答題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這種手法在詩文中是如何運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種手法有何效果,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本題題干要求答出“敘述與對比”手法的特色,解答時,對“敘述手法”可以從敘述角度、敘述順序、敘述特點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詩歌采用了什么樣的敘述角度、敘述順序,有什么樣的敘述特點,然后分別指出其表達效果;對“對比手法”則要先通讀全詩,找出詩中用到對比手法的具體內容,一一列出,然后再分析運用對比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突出了怎樣的主題,有什么表達效果。
2016年高考
1.【2016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后面題目。
西村
陸游
亂山深處小桃源,往歲求漿憶叩門。
高柳簇橋初轉馬,數家臨水自成村。
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詩記今夕,細云新月耿【1】黃昏。
注釋:【1】耿:微明的樣子。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門求漿”,是在清風吹拂、新月初現的黃昏時分。
B.“初轉馬”與“小喬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剛剛”的意思。
C.“茂林風送幽禽語”意謂清風送來茂林深處的鳥鳴,襯出西村的幽靜。
D.“壞壁苔侵醉墨痕”意謂殘壁上青苔侵蝕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跡。
(2)“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兩句,以“聲”“色”調動人的聽覺和視覺感受,下列詩句“聲色兼備”的一項是(3分)
A.梁臺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李商隱《齊宮詞》)
B.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陳羽《從軍行》)
C.春來茗葉還爭白,臘盡梅梢盡放紅。(韓元吉《送陸務觀福建提倉》)
D.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
(3)“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陸游的另一首紀游詩《游山西村》。結合具體詩句,比較這首詩和《西村》在內容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6分)
【答案】
(1)A
(2)B
(3)相同點:都寫鄉村風光和對鄉村的熱愛之情。不同點:①《西村》側重寫自然風光,《游山西村》側重寫鄉村人情和古民風俗。②《游山西村》還體現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
(1)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可根據對詩歌整體內容的感知與理解,抓住關鍵詞“往歲”“記今夕”可判斷出時間的不同,因此選A。
【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此題從選項設置來看,分別是從詞語、詩句、表現手法等方面來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在整體感知與把握詩歌內容大意的基礎上,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分析判斷。例如詩歌中的關鍵詞“往歲”“記今夕”已經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門求漿”是往昔的回憶。所以選A。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古代詩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是復雜多樣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多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現手法上,多用比興、對比、象征、虛實結合、動靜相襯等;此外,還有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比喻、襯托(以樂襯哀、以哀襯樂、以靜寫動、以動寫靜、欲揚先抑、欲揚先抑。)例如本題就是考查寫景的角度,即視覺和聽覺。思考時,應從選項詩句是從哪些寫景角度來寫的,是否體現出這兩個角度來判斷。
(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鑒賞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根據兩首詩歌的標題、詩歌注釋、作者等來了解詩歌寫作背景,然后抓住詩歌關鍵詞,從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兩個角度分析作答。例如兩首詩歌都描寫了西村的自然風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對西村田園生活的喜愛與贊美之情。然后再根據作者不同時期的心境,聯系寫作背景分析其不同點。
【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鑒賞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題思路:(1)抓關鍵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這些詞往往是“詩眼”。(2)抓關鍵句:指最能概括詩歌思想內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議論性的句子。這樣的語句一般出現在詩歌的結尾。(3)緊扣詩題:不少詩歌的題目對詩歌的內容和詩人情感起著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詩歌的意象作為切入點來解讀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5)抓注釋:注釋一般是對題目、作者、朝代、寫作背景等與詩歌內容相關的解釋或提示,很多情況下它們對我們的解題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題,便可根據作者蘇軾、題目及關鍵詞語及詩句分析作答。
2.【2016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
八聲甘州
辛棄疾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①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②。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注】①晁楚老、楊民瞻:辛棄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此處化用杜詩。
(1)本詞上闋選取了李廣的哪些事跡?這樣選材有什么表達效果?(5分)
(2)下闋寄寓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1)第一問: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難封侯。第二問:通過對這些事跡的提煉鋪陳,營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圍,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詩,回應朋友邀約同居山間的盛情,贊賞朋友的高風;借李廣自比,表達了對南宋當局的不滿;結句融情于景,抒寫了壯志難酬的悲涼。
【解析】
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單人獨騎橫山射虎,可見膽氣之豪;弓弦驚響而矢發裂石,可見筋力之健。李廣如此健者而被廢棄,又可見當時朝政之昏暗。“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寫的是《史記》中下列記載:“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勞苦而不得功勛,英勇而反遭罷黜,進一步說明朝政之黑暗。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解答此題,首先讀懂詩句大意,然后再根據詩句意思歸納概括。本詞的上闋寥寥數語,約略敘述了李廣的事跡。答題時要注意的是,詩中語句只是簡單概括,而答案則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簡要敘述;特別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詩句中“故將軍”的“故”所飽含的情感等字眼。
(2)試題分析:解答此題,首先讀懂詩句大意,然后再根據詩句意思歸納概括。 “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詩句。作者在詩題后的小序中說“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廣之心,隱喻晁、楊親愛自己之意,盛贊晁、楊不以窮達異交的高風,與開頭所寫霸陵呵夜事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一語,上應“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句,表現了作者寵辱不驚、無所悔恨的堅強自信。“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一句,借漢言宋,感慨極深沉,諷刺極強烈。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詞的下片專寫作者自己的感慨。要搞清楚詩句所用的典故和作者借以表達的感情。比如“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中的第三首,再聯系詩前小序中的“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一語,結合注釋的解釋進行分析。
3.【2016年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8分)
水仙子··舟中
孫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邊,燈火青熒對客船,朔風吹老梅花片。推開篷雪滿天。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一笑瑯然。
(1)分析“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使用的兩種修辭手法。(4分)
(2)結合作品,簡要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4分)
【答案】
(1)比擬、排比。“詩豪與風雪爭先”,用“爭先”“鏖戰”把“詩豪”“風”和“雪”擬人化,“詩和雪繳纏”,用“繳纏”將“詩”擬物,把抽象的“詩”具象化,生動形象地描寫風雪交加的壯美,表現作者迸發的詩情。“詩豪與風雪爭先,雪片與風鏖戰,詩和雪繳纏”構成排比句,描寫了作者的詩情與風雪難分難解的關系,渲染了氣氛。
(2)孤舟夜泊、青熒客船、朔風等,表現了作者的孤獨之感、羈旅之思;漫天飛雪激發了作者的創作豪情,風雪鏖戰,“詩豪”與風雪爭先,“詩”又與雪“繳纏”,表現了作者嘯傲孤獨于風雪的豪邁氣概,“一笑瑯然”,抒發了作者戰勝困境的快意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解析】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修辭手法,這類題目一般的提問方式是:這首詩(詞)用了怎樣修辭手法?這首詩(詞)運用了ⅩⅩ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這類題目的答題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準確指出用了何種修辭手法;第二步闡釋運用,結合詩句闡釋這種修辭手法在詩文中是如何運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種修辭手法有何效果,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答題模式:揭示修辭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題所考查詩句中比擬和排比的修辭手法比較明顯,這兩種修辭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這種修辭手法放在詩歌鑒賞類題目中考查的題型并不常見,所以此題可能會對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擾。
是因為朔風的驟起,卻得到了“雪滿天”的全新發現,事出意外,驚喜頓生,難怪要“詩豪與風雪爭先”了。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屬于“詩”,也是對“風雪”的形容。以下寫風、雪與詩情攪成一片,難分難辨,風雪催詩,“一笑瑯然”,豪情快意頓時將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掃而光。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屬于山東卷常考內容。與以往不同的是,本題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此題解答時需要通讀全曲,仔細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組織答案。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或句子,如本曲中的“孤”“豪”“爭先”“笑”等;②分析景語,鑒賞古代詩歌,把握情感態度,應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曲開頭兩句交代孤舟夜泊的背景的句子;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本題中沒有加注,則說明考生不必考慮作者的身世經歷;④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惜別、贊美、孤獨、冷寂、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4.【2016年高考上海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題目。(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里橋②。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壘,三城,與吐蕃臨界,為蜀邊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別之地。萬里橋,在成都杜甫草堂的東邊。③涓埃:細流與微塵,比喻微小。
(1)下列各組詞語不符合對仗要求的一項是( )。(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與“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諸弟”與“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與“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時極目”與“日蕭條”
(2)從“切合題目”的角度分析本詩,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內”“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遲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極目”切合“野望”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