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接觸正念是2013年在紐約。當時我不太能夠理解這種技術。老師拿來一些葡萄干給我們吃,讓我們像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食物、仿佛是第一次吃到這種食物一樣,仔細品嘗這顆葡萄干。
或者,讓我們在屋子里行走,全神貫注地感受腳和大地之間的分離和接觸。
或者,讓我們躺在地上,全力操縱著自己的注意力,依次感受身體各個部位的每一種細小的感覺。
最簡單的,就是練習把頭腦放空,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到空氣從鼻腔進入,然后帶來胸腔和腹部的身體變化,繼而是呼出的一系列過程。
剛開始練習時,我對正念的全部感受只有“無聊”二字可以形容。畢竟對于一個習慣了每時每刻都有無數信息在輸入的小孩子來說,這種活動實在是過于乏味、以至于難以忍受。
讓我堅持下來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課業的要求,第二則是我很快發現了呼吸練習的實際作用。
那時我在海外求學,一方面是課業的壓力,一方面由于臨床精神衛生專業培訓的特殊性,我經常接觸到可以用黑暗來形容的個案和家庭,我經常會感到焦慮。而如果在感到焦慮的時候引入幾個簡單的呼吸練習,我的心境往往可以很快得到平復。是正念練習實用的功效,使得它留在了我的生活中
后來我陸陸續續又因為種種原因,在世界各地接觸到了更多的正念練習,到如今,我才認為自己對它有了一些更多的理解。
2.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正念”的英文叫mindfulness,它是廣義的冥想技術中,沒有太多宗教含義、而最結構化、最得到了神經科學等實證研究支持的技術。你可以簡單理解為,這是得到了科學檢驗、脫離了宗教的一種冥想技術。
這樣說又是過于教條和乏味的。不妨讓我們換一種說法:
正念帶來的是一種不同的“存在”狀態,也有一套自成體系的人生哲學蘊含其中。
正念首先是關于時間的。多年的生活經驗讓我們相信歷史和未來。如果有一個人告訴你說,其實過去和未來都是不存在的,時間是人類構造出來的一個概念,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人脫離客觀事實,違背科學真理,在故弄玄虛、嘩眾取寵?
但這正是正念的其中一條哲學觀點:我們的“存在”實際上只在此刻,我所能感知到的只有“此刻”,其余的記憶、計劃,本質都是虛幻的,是此刻的自己頭腦中的概念。
但人們大部分的不快樂,卻都起源于過去和未來:無法接受過去、不斷擔憂未來。
如果一個人能夠把注意力更多的只集中在此刻,它無法阻礙壞事的發生,也無法阻礙你在壞事發生的那一刻會感到痛苦。但它能夠讓你不把自己糾纏于痛苦中。這就是一句很有名的英文雞湯說的,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極少擔憂尚未發生的事,也極少抵抗已經發生的事,ta所感受到的痛苦一定會減少很多。
但不對抗過去、不擔憂未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類天然的狀態就是為過去耿耿于懷、為未來惴惴不安。正念,就是一套訓練思維的技術,它幫助我們習得“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只在當下”的心智狀態。
所以很多正念的練習都涉及到對自己身體的感知:因為我們的思維可以穿越時間,我們的身體卻只能存在于當下,當我們的注意力放在身體上的時候,它就會牽著我們的思維回到當下。通過這種練習,我們會越來越習慣于/有能力讓自己的思維留在當下。
當然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會收獲一些額外的收益,比如,你的注意力會變得更聽話,例如你能夠在同樣的時間里比別人注意到更多的東西。
3.
正念也是關于“無知”的。
正念是一種幫助人們始終保持無知的思維練習。另一句很出名的英文雞湯是:“stay foolish.” 有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么要保持住一種“愚蠢”的狀態呢?或者說,人為什么要訓練自己的思維,保持無知呢?
因為往往,限制我們的,是我們自以為的那些“已知”,尤其是“已知”中讓我們覺得是“毋庸置疑”的那些東西。
對他人的偏見,阻礙我們和他人發生連接;
對自身的偏見,阻礙我們探索自身的潛能;
習以為常、自己都感受不到的自動化的情緒、思維反應模式,塑造了我們不斷重復的命運,同時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于自身和世界的偏見。
我至今都記得第一節正念課上,老師說,我們每個人的頭腦就像一片潔凈的雪地。一開始雪地上并沒有道路,是我們經常走的路徑,會令雪融化,形成一條雪地上的道路來。而之后,也更多引導我們反復往那條路上走去。慢慢的,我們認為“這就是那條理所當然的道路”。
她所說的雪地上的道路,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思維、情感、行為決策的反應模式。這種已經自動化了、甚至難以被我們自身覺察的反應模式,讓我們意識不到原來還有其他很多方向和路徑的存在。
保持無知,就是保持可能性;就是保持真實的認知一個事物、而不是先入為主的評判它;就是保持自己對新事物的吸收能力;就是保持自己不被自身劫持。
正念中的一個重要的練習,叫做“beginer’s mind”,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吃葡萄干練習,就是幫助人體驗一種“全新的頭腦狀態”。忘記自己知道,忘記習以為常。最終讓這種無知的狀態,成為我們的慣性。
4.
同時,正念大量涉及到,讓我們張開一只心靈之眼,觀察的自己內在世界。你要學會像一個旁觀者那樣,看到你的內在世界中,升起了哪些感受、想法,你只需要真實的看見這些感受/想法的升起和消失,不去想“我該不該有這些感受和想法”,或者“這些感受和想法意味著什么”。
在這里給大家介紹第三句英文雞湯,說的是,you are not your emotion. You are not your thoughts. You are beyond that.
什么意思?它說的就是,我們并不是和我們的情緒、想法渾然一體的。我們是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更高的存在,所以我們實際上和他們之間是可以有一個觀察者的距離的,我能夠觀察到它們的發生,同時能夠選擇自己要不要對這些情緒想法做出回應、或者將它們付諸實踐。
人們很多時候都會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綁架,ta一定不愛我了;我很憤怒;我不討人喜歡……等等。當我們感受到這些情緒、想法的時候,我們無力與他們對抗,而會完全被它們主宰,做出一些列的行動和決定。這些行動和決定往往會讓情況變得更糟,或者(在一些時候它們)才是真正導致情況變糟的原因。
正念讓我們有能力不被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劫持。如果說前面說到的“無知”的思維狀態,讓我們能夠和自己既往的固定化的反應模式“解綁”,這種向內自我觀察的心靈之眼,則能夠讓我們有能力重新選擇自己做出什么樣的應對。
當然,這種觀察本身,也在讓我們練習放下對各種情緒、想法的偏見。我們很多時候拒絕承認自己的一些感受、想法。通過正念練習,我們能夠更寬容地看到自己,從而看到更多、更完整的關于自己的信息。慢慢的,我們能夠更深入和完整地,理解自己在各種處境中真實的內在狀態,從而在更完善的信息中為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
同時,我們也更少地會因為“與自己的不斷作戰”而產生痛苦。
5.
慢慢的我發現,對正念的理解加深,改變了我的“存在”狀態。
思維就像肌肉一樣,它被訓練后,會產生自己的慣性。我如今遠遠比過去更少感知到過去和未來,我深切地感受到唯有此時此地是有價值的、是充滿意義的。我的思維絕大部分時候都停留在此時此地,所以我更能夠充沛地感知到每一刻的存在。
今天的這篇手記1,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正念”究竟是什么東西,過幾天我們會繼續推出手記2,其中我會和大家聊自我覺察和自我關懷的問題,以及關于幸福和意義的一些討論。
不知道今天的文章,你有沒有什么疑問?歡迎在留言區提問,我會抽時間回答的~
好啦,今天先聊這么多,祝大家晚安。
若有任何困惑,請發信息到公號后臺,
我們會在48小時內給你解答。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