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日常生活中經(jīng)見的老年人,有些所作所為確是令人不敢恭維,譬如強占籃球場聚堆打麻將的,公交車上不讓座罵人或者坐人家腿上的,故意劃花別人車輛的,沒有底線猥褻人家小姑娘的,等等。更有甚者,有的老人開始介入武行表演的序列,拼上老命也要弄點兒零花錢了。
11月2日,在鄭州金水區(qū),有一位八旬老人突然倒在了一輛出租車前,嚇得司機可是不輕。司機疑惑,老人明明距離自己的車還有三、四米遠,怎么就突然倒下了呢?是過失滑倒?還是故意碰瓷?見有人倒下,很多人過來圍觀,其中有人認識倒地的八旬老人,說他這樣干已經(jīng)不是一次兩次了,更有一位老人,拿著拐杖怒斥:快回家吧!別訛人錢了!
這就尷尬了。可能是年齡太大演技太差,兼同時把握不好表演的火候,八旬老人這次碰瓷沒有準確到位,且叫圍觀者識破了伎倆,以至于被人說的極不體面,有傷尊嚴。但是,老臉終究歷經(jīng)風雨幾多,成就了厚度和硬度,縱使圍觀者說破了天,八旬老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就是不起來。司機無奈,最終給了老人100元了事。
司機的心里肯定委屈。憑什么呀?本來是八旬老人為老不尊碰自己的瓷兒,錯在他,可結果呢,卻是自己掏錢擺平。司機的想法兒,可能是自己碰上了倒霉,花100塊就當是破財消災,畢竟,跑出租,耽誤的時間都是錢的損失。權衡利弊,司機選擇寧可認栽也不報警。
對于八旬老人的碰瓷,警方也沒有有效的處罰辦法。即便查證碰瓷屬實,又能怎樣?批評教育,他一輩子的老油條江湖經(jīng)驗比誰都多會聽進去?拘留處罰,法律規(guī)定這么大年紀的人拘留不執(zhí)行,能奈他何?但是,老人碰瓷又不能不管不問任其發(fā)展,那該怎樣對付八旬老人的碰瓷呢?
遇到八旬老人的碰瓷,千萬要沉著鎮(zhèn)定,不能因為是老人倒地就趕緊拿錢講和脫身走人。是自己的責任,跑了涉嫌逃逸;不是自己的責任,堅決不背黑鍋。碰瓷的目的,在于耍無賴得錢,如果自己怕麻煩耽誤不起時間就主動掏錢,則正中下懷。客觀上而言,事主遭遇碰瓷后掏錢私了的行為,正是對碰瓷的縱容和鼓勵,結果只能令他們再度碰瓷變本加厲。
報警是優(yōu)先選項。雖然法律奈何不了八旬老人的碰瓷,但就是要走這個調(diào)查取證程序,就是要讓老人在這個程序中感受違法侵犯他人破壞社會秩序必須要付出相應的時間成本和心力代價,就是要以法律的形式向社會宣告他是一名碰瓷勒索者。必要情況下,還要讓老人的子女陪同,因為他們對老人負有贍養(yǎng)和安撫的法律義務,老人到大街上碰瓷勒索,作為子女,焉能沒有過錯?
圍觀者要擔負起對碰瓷行為予以譴責的道德責任,要對受害事主進行聲援支持。碰瓷的八旬老人,既不能因為年齡給予寬容,也不能因為違法得到實惠,在場的圍觀者,要通過批評、揭露、聲討、譴責等道德力量的鉗制讓其碰瓷目的難以得逞,并使其感到皇帝新裝被撕掉般的羞恥。如有需要,圍觀者要履行公民責任,向警方提供澄清事實的言詞證據(jù)。通過大眾的共同作為,努力縮減壞人的生存空間,這對于弘揚正氣清朗乾坤有著重要的意義。
尊敬老人,是以老人值得尊敬為前提。若為老不尊,損人害人,便不值得尊敬。對于碰瓷的八旬老人,掏錢私了絕不是最好的結局。不講是非曲直,只求息事寧人,不較真,不說理,長此以往,便形成適宜壞人生存的社會土壤,壞人也就真的被慣壞了,而壞人光天化日之下的張狂,便是這社會土壤上長出來的惡果。(作者︱馮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