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品市場上,郎靜山的照片常能見到。若單以照片呈現的形態而言,在PS技術發達的今天,這種形式的攝影作品,并算不上什么出奇。但將這些作品放到郎靜山生活的年代,不管是攝影技術,還是表達方式,以及其中的審美意趣,卻都是時代翹楚。
在郎靜山之前,從未有人想過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攝影創作,更未有人想過可以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意趣,用攝影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攝影作品顯然受到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但是人們卻很少見郎靜山的國畫作品。他會畫畫嗎?
郎靜山攝影作品《三山半落青天外》1987年,39.7cmx61cm
1892年(清光緒18年),郎靜山出生在江蘇淮安一個封建官僚家庭,由于父親喜歡收藏書畫、唱戲和照相,郎靜山從小就受到了藝術的熏陶。
郎靜山對照相產生興趣,是從家中掛著的這張父母親的結婚照片開始的。這張從小讓他印象深刻的玻璃濕版照片,也是他一生拍攝、收藏的許許多多的照片中,他認為最珍貴、最有保存價值的一張照片。
青年郎靜山
1911年始入申報館工作,12歲時,郎靜山進上海南洋中學讀書,在圖畫老師李靖蘭處學會攝影原理、沖洗和曬印技藝,和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不過當時肯定沒人想到,這位“小少爺”會引領中國攝影藝術的潮流。
郎靜山攝影作品《野渡無人舟自橫》 1988年
1912年,完成學業的郎靜山先后進入上海《申報》、《時報》,成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之一。他雖以攝影記者為業,但卻以仿畫攝影作品見長。他借鑒傳統繪畫藝術“六法”,潛心研習、加以發揮,攝制出許多具有中國水墨畫韻味的風光照片,自成一種超逸和俊秀的風格。這些作品,在當時受到人們的廣泛好評。
1925年,郎靜山成為中國攝影學會創辦人。
1930年,郎靜山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學開設攝影課,開創了中國攝影教育的先河。郎靜山還開創了一條“集錦攝影”的新路,以相機代替畫筆,重塑中國畫的山水意境。他借鑒中國傳統水墨繪畫藝術,運用暗房技術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的影像結合在一起。我們現在知道這種技術叫“PS”,可在當時這叫“集錦攝影”,是創舉!
郎靜山攝影作品《松鶴長春》
郎靜山進行攝影創作的時間跨度很長,從上世紀二十年代一直進行到九十年代初,幾近七十年。他的創作內容也很豐富,風光、人像都有涉獵,其中影響最大的,自然是那些具有中國水墨畫韻味的風光照片。
郎靜山(1892-1995)
他以相機代替畫筆,在照片中重塑中國畫的山水意境。這些作品借鑒了很多傳統水墨繪畫藝術,運用暗房技術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的影像結合在一起。時人稱之為“集錦攝影”,無論是創作手法還是作品形式,在當時而言都是創舉。
郎靜山攝影作品《煙波搖艇》 1951年
郎靜山的攝影作品,無論在今天還是當時來看,都是具有天才色彩的創見,很難考量其具體源流。但郎靜山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習精深,具有很強繪畫功底,都可以從他的作品中體現出來。
下面這張郎靜山所繪《秋林雨霽圖》,或許可以部分揭示他攝影創作的源流,也展現出他過人的美術功底。
郎靜山 秋林雨霽圖
創作年代:1941年作
材 質:水墨紙本
形 制:立軸
尺 寸:72×31cm
題識:擬董香光秋林雨霽圖。辛巳九月,鏡清先生正之,靜山寫于一粟齋。
鈐印:一粟、靜山長壽、香雪海、靜山畫記
郎靜山的存世畫作與照片相比,數量要少很多,也相對具有更高的稀缺性。透過這張畫中展露出他的部分藝術創作理念,更是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他的理解。
這幅《秋林雨霽圖》,郎靜山創作于1941年,時年郎靜山49歲,已經進入其藝術創作的成熟期。
考察這一時期郎靜山的社會活動軌跡(1939年,郎靜山在震旦大學和大新公司展廳舉辦了個展,從此將中國繪畫藝術理念溶入攝影,使集錦照相藝術臻于完美,出版《郎靜山攝影專刊》。1940年出版了《集錦照相概要》。1940年獲英皇家攝影學會初級會士。1942年獲美國攝影學會高級會士),也可明確看到,他在這一時期將自己的創作理念系統化,并運用到創作實踐中。
這種成熟,同樣在這張畫上有所反應。在這幅畫的題款中,郎靜山說,此畫為“擬董香光秋林雨霽圖”。但就這張畫的表現形式和技法而言,其實和董其昌并不太近。但其中的氣息與意趣,卻非常契合。
在這幅畫里,郎靜山用淡墨寫出近景的河灘、老樹,以濃墨點出樹葉,并加以點綴。
郎靜山 秋林雨霽圖局部
遠景的山峰,用米家山水寫成,在墨色上有了更豐富變化。在畫面傳遞的散淡意趣之外,還增強了對比,使之更有視覺沖擊力。
郎靜山 秋林雨霽圖局部
相較于單純的水墨畫而言,郎靜山的攝影作品,無疑更具有黑白對比的張力,視覺沖擊更強。在保留了傳統繪畫意趣的同時,也讓自己的作品具有了較強的時代特征。比如下面這幅,他創作與上世紀30年代的作品《中國》,這是一張具有開創性的作品。
《中國》1930年 50cmx66cm
他用枯筆在底片上直接畫出線條(即在底片上,依據照片原貌進行創作,再進行沖洗)陪襯漆黑雄偉的山勢。既有單純的黑白對比,又很大膽的強調黑調,全張作品只有1/7的面積是亮的。而這種強調黑的做法,卻擴大了長江氣勢上的雄偉。
這幅《秋林雨霽圖》的上款人鏡清先生,是一代昆曲名家徐凌云。于戲曲界,還有“南徐北溥”之說。“溥”即紅豆館主溥侗。徐凌云為滬上富商之子,在昆曲表演藝術上造詣精深。
南徐北溥合影
清末民初,徐凌云所居徐園,也是滬上有名的文藝場所。最早的“徐園”,在上海老閘橋過橋,造園之時,曾有俞振飛的祖父參與設計,假山池塘,樹木花卉,廳榭戲臺,都參照了蘇州私家園林。后來,因閘北工廠多,環境不幽靜協調,就搬遷到康定路。可惜后來日軍戰火,將“徐家花園”給燒掉了。
1916年南社在徐園雅集
某種程度而言,昆曲到今天的傳承,也沾了徐園的光。1925年,當時“昆曲傳習所”的主要資助人穆藕初,辭去了上海三爿紗廠總經理職務,到南京去做“工商次長”。“昆曲傳習所”便斷了經濟來源。而“傳字輩”(蘇州昆曲傳習所招收的第一批學員)的學員,大部分還是十幾歲的大小孩,剛剛能夠唱戲演出,但在蘇州唱,戲館劇場不接納,因為票賣得少,只能借會館唱,而會館里又沒有電燈,只好唱日戲,收入極少,度日艱辛。
1925年末到1926年夏,“傳字輩”最艱難的時光,就住在“徐家花園”。 徐凌云不但不收房錢,還讓他們在“徐園”的戲臺上唱日戲,還專門請了個帳房先生幫“傳字輩”賣戲票,總算勉強度日。
昆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在徐園種牛痘
正是由于“徐園”主人徐凌云的慷慨相助,才使“傳字輩”——這個當年全國唯一的行當齊全、水平一流的昆曲班子得以保存下來。
在這張畫里,所見的不僅有郎靜山的藝術,還可引出關于昆曲的些許故事,其意義,也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畫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