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本人不是大牛,大腕,只想把自己的感受呈現給大家。
歡迎理性討論,拒絕語言暴力;所有謾罵攻訐均原物奉還,謝絕人肉搜索和跨省追捕。
雖然近幾年都函審自然科學基金,但都只有幾項,今年是最多的,達到了15項(14項面上,一項青年),估計是新成立的醫學科學部的緣故。這是一項很費時的工作,除去首末頁,正反面打印也有180多頁(請不要責怪我不環保,眼睛不好使,盯著屏幕時間一長就“內牛滿面”了)。審完后有一些感想,與站友們分享。
和許多站友一樣,我也有過焚膏繼晷、懸梁刺股準備標書的經歷,對于申請人為標書付出的心血感同身受;而且今年我也申請了項目,一樣在等待最后的“宣判”。N年以前,我的一份標書被斃,兩個評審專家的評審意見對我影響極大,其中一個建議不予資助,意見總共只有二十余字,沒有任何具體內容;另一個專家給了B,列出了標書中的一些不足,意見非常中肯,我獲益匪淺。當時我就告訴自己,如果有朝一日能夠函審標書,一定要像后一個專家一樣,真正為標書負責,即使斃掉,也要讓申請人明白具體的理由。
因此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我是認真地對待每一份標書的,除了特別差的幾份,其他標書我至少要精讀兩遍。在閱讀過程中,我還會查閱PubMed和萬方,就每一標書選擇直接相關的文獻閱讀,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我的評審意見最短的300字,最長的900余字,都有具體的指向。
我的評審建議:15份標書中,2份A(優先資助),4份B(可資助,其中兩份建議一年期小額探索資助),9份C(不資助)。總的而言,我的評審標準還是比較寬松的。
致命傷:
1.標書撰寫不認真:其中一份標書立項依據只有600余字,而且內容空泛;研究內容更過分,只有六句話,技術方案不分沒有任何技術路線的細節。另外一份錯別字連篇,嚴重影響閱讀,僅基本信息一頁就有8、9個錯誤,其中摘要中有5個錯別字。這樣的標書顯然是應付科管部門的,評審也比較省事,只看一遍,斬立決。
2.題目和研究內容不相符:斃掉的標書中好幾篇是“XXXX機制研究”,但是通篇沒有涉及機制研究的內容。機制研究不是做幾個PCR,測定幾個序列就能解決的,沒有詳盡的體內外的功能實驗,怎敢妄談機制?此外還有兩份“我國XXXX研究”,申請人盡管在三甲醫院,可是沒有見到與國內同行合作的內容,以一家醫院的數據何談“我國”?
3.去年曾審過的一份標書,我提過幾點意見,建議不予資助,今年這份標書幾乎未作任何修改又回到了我手中(甚至沒有添加該領域一年來的新進展),理所當然地斃掉。你不尊重我的勞動,我又怎么會尊重你的?
4.對相關領域的進展掌握不充分,或者為了凸顯原創性,刻意忽略相關文獻。有一份標書,第一次讀完以后感覺比較好,有一定的工作基礎,而且技術方案設計很好。隨后在PubMed上搜索文獻,發現一年前國外已經有實驗室發表了這方面的論文,無奈只好忍痛割愛。
5.自我重復:有一份標書,申請人有很好的基礎,發表了相關的SCI文章,但是拜讀其文章后發現,標書只是其已發表文章的重復,沒有體現出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
其他問題:
1.立項依據:這個怎么寫,見仁見智。有一份標書的立項依據洋洋灑灑近萬字,雖說寫得邏輯嚴密,條理清晰,但是有很多內容與所申請課題關系不大,完全可以忽略。我覺得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凝練出具體的科學問題或假說。
2.創新和特色:由于基金委強調創新,所以申請人也就想方設法突出這一點。其實NSFC每年資助那么多項目,有5%真正是創新的就相當不錯了。我審的標書大部分創新點是“首次在XXX中用XXX研究XXX”,竊以為這已經不是創新了。所以我不太關注這一點。我關注的是標書是否提出明確的科學問題或假說,并圍繞這個科學問題設計合理的實驗來回答。遺憾的是,大部分標書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3.研究內容和技術方案:有的標書把兩者混為一談。我的理解是研究內容是“做什么”,不需要特別詳細,而技術方案是“怎么做”,要盡量詳實,能夠實現研究內容。有的標書為了體現先進性,把一些新的熱門技術加上,其實這些技術未必是實現其目的的最佳手段,失分不少。
4.工作基礎:這指的是與申請相關的基礎。有的標書把不相關的內容(主要是SCI論文)生拉硬扯放進來,感覺很不好。有的還把SCI論文的IF因子注上,更是不合我的胃口;都是這個領域的,知道每個雜志幾斤幾兩,弄這個就是畫蛇添足了。我不是唯SCI論者,一個我評議為“優先資助”的標書就沒有SCI論文,但是申請人有一些很好的中文文章,標書寫得很好,針對臨床中的一個具體問題,設計實驗予以解答,這就足夠了。
5.研究團隊:我一般對于研究團隊一項只是瀏覽,但是其中一份標書的團隊9個人里面,有8個是副高以上職稱,而且都安排了9個月以上的實驗,其中三個更是臨床科室的科主任,主任醫師,負責分子生物學實驗!全世界都知道自然基金干活的是研究生和年輕人,換做是你,你愿意相信這個研究團隊嗎?
建議:
1.NSFC雖然是Peer Review,但和文章投稿不同的,這是一錘子買賣,申請人沒有申辯的機會。所以一定要認真對待標書,寫的時候要換位思考“我這么寫能不能說服函審人?”
2.關于立項依據部分的撰寫,現在的很多標書這一部分概括起來就像是八股文:“通過XXX,闡述XXX機制,揭示XXX規律,建立XXX體系,為XXX提供依據”。我個人很不喜歡這樣的語調,這樣的表述太虛了;很多標書動輒就“XXX機制研究”,至少我覺得任何“機制研究”都是很大很大很大的課題,真的能搞清楚一個機制,那都是CNS的文章。我覺得這一部分的撰寫方式最好是假說驅動(hypothesis driven)的,根據現有國內外進展和自身工作基礎,提出明確的假說或科學問題,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問題不需要很大,但一定要具體。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偏好,別的專家可能不這么認為,這一點僅供參考。
3.技術路線一定要為科學問題服務,不要什么熱就上什么,流行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4.標書一定要請別人看一下,如同事、同學等(最好專業不要太相近),他們可以客串函審專家,給你挑刺。如果你的標書能讓專業不太相近的人看懂,看出價值,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