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柑橘類水果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品類,主要包括了柳橙、錦橙、臍橙、血橙、椪柑、紅橘、蜜橘、柚子、檸檬等。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柑橘生產持續快速發展,但我國柑橘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了許多問題,本文將從我國柑橘產業規模調查、我國柑橘產業貿易調查、主產區及其品種調查、我國柑橘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國柑橘產業發展對策五個方面全方位的剖析我國柑橘產業的發展之路。擺渡收農卷風陳金川
1我國柑橘產業規模調查
柑橘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以及國際貿易第一大水果,在全球整個水果產業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種植柑橘的國家已超過100個,而我國是柑橘的原產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柑橘最早的國家。近幾十年來,我國柑橘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蘋果之后的第二大水果產業。我國柑橘栽培面積從1949年的3.27萬公頃增長到2015年的260萬公頃,六十多年間栽培面積增長了近80倍,柑橘產量則從21萬噸增長至2015年的3660.1萬噸,產量增長了170多倍,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數據顯示,六年間栽培面積增加了38.9萬公頃,增長率為17.59%,年均增長7.78萬公頃;產量增加了1014.9萬噸,增長率為38.37%,年均增加202.98萬噸。
2我國柑橘產業貿易調查
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水果出口形勢大好,同比增長20.7%。但更多是靠鮮蘋果、鮮葡萄、鮮梨拉動的,而就鮮或干的柑橘出口而言,出口量64.6萬噸,同比下降7.1%,出口額9.2億美元,同比下降6.5%,2016年,我國水果進口數量、金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鮮火龍果、鮮龍眼等,然而柑橘進口呈上升勢。以鮮或干的橙為例,進口額2.4億美元,同比增長47%,進口量22.2萬噸,同比增長49%。
柑橘類出口下降,進口增長,還可以從澳大利亞柑橘類水果的進出口數據中找到證據。
中國是澳大利亞柑橘類水果出口的最大市場,2016年,澳大利亞出口量為4076000噸,出口值為7460萬澳元,與2015年度相比,其出口增長了41%。其中橙子占80%,橘子占20%。
3主產區及其品種調查
世界柑橘主要分布在北緯35°以南的區域,性喜溫暖濕潤,有大水體增溫的地域可向北推進到北緯45°。巴西、美國、墨西哥、西班牙、伊朗、印度、意大利等國均有大面積種植。我國種植柑橘的省(區、市)有20多個,但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廣西、湖北、廣東和重慶 9 個省(區、市),常年產量占全國的95% 以上。
廣東:廣東是柑橘的主要分布區,在種植高峰期,整個廣東的柑橘種植面積達到 500萬畝左右,主要品種則為砂糖橘,在德慶和韶關的仁化地區有部分貢柑,其他的品種如馬水橘、新會橘、春甜橘等面積較少;在梅州,沙田柚的面積也不少。
廣西:廣西柑橘種植也以砂糖橘為主,且近幾年擴張速度增快,年均增長10萬畝以上。除此之外,廣西還種植茂谷柑,沃柑,貢柑等雜柑,廣西沙田柚更是非常有名。
四川:截止2014年,四川柑橘總面積約400萬畝,產量 254.47 萬噸,柑橘是四川最大的水果種類,占比達到52.6%。主要品種為雜柑類(不知火、清見、春見、愛媛38、黃果柑);寬皮桔類(椪柑、溫州蜜柑);橙類(普通甜橙、臍橙、血橙、錦橙);柚類(沙田柚、龍安柚、真龍柚、蜜柚)及檸檬。
浙江:柑橘種植面積約150多萬畝,主要品種有溫州蜜柑、椪柑、胡柚
江西:江西是四大柑橘基地,面積約480萬畝。主要品種有新余蜜橘、井岡蜜柚、南豐蜜橘、贛南臍橙。
4我國柑橘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我國柑橘產業近些年來迅猛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柑橘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制約著我國柑橘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1居民消費力升級,但柑橘質量停滯不前。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生活有了巨大改善,人民消費力不斷升級,對于基本消費品特別是農副產品的品質愈發重視,對高品質、健康的食品需求越來越大。雖然近年來我國柑橘品質隨品種優化、栽培技術改進和產后處理技術的實施,有了較大提升,但與其他柑橘生產國家特別是以出口柑橘鮮果為主的南非、西班牙等還存在較大差距。國內一般柑橘不能滿足消費者對品質柑橘的需求,只能依賴進口,這也從側面詮釋了為何2016年我國進口猛增但出口下降的局面。
2預防、控制病蟲害能力較差
柑橘的病蟲害主要包括黃龍病、潰瘍病、以及大實蠅的危害。隨著柑橘種植地域的擴大、氣候變化,近年來,柑橘病蟲害危害呈蔓延趨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廣東地區的砂糖橘,前兩年廣東砂糖橘遭受重大黃龍病害,當地果農苦不堪言。
3果園機械化程度不高
在全國大力提倡發展現代農業的時代,機械化生產必是其重大要素。就柑橘產業而言,目前我國分散的柑橘園管理幾乎全靠人工,僅有某些大果園在噴灑農藥方面使用機械,但在樹枝整形修剪、施肥等方面依然是人工為主。但在國外,如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除柑橘育苗的嫁接和用于鮮銷柑橘果實的采收仍是人工作業外,其余的柑橘管理工作都實現了機械化。
4產品品牌以及深加工產品急需優化升級
農產品品牌一直是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問題,我國柑橘產業也存在著分等、分級、品牌意識不強、品牌產品較少的問題,各柑橘種植戶多為分散經營,不具有良好的品牌意識,或者品牌較小。目前我國品牌主要是類似“南豐蜜桔”、“贛南臍橙”等地域產品,但地域產品始終存在著一個問題,區域性品牌實際走上市場質量還是參差不齊。我國柑橘產業迫切需要柑橘產品品牌。
如美國“新奇士”等類型。同時我國柑橘深加工產業急需優化升級,目前柑橘的深加工產品主要為果汁、果干等類型,但產能以及品種多樣性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5我國柑橘產業發展對策1著力提高柑橘單產、質量、安全和效益
a) 目前我國柑橘畝單產依然在1000千克以下,與其他柑橘種植發達國家畝產2000千克及以上還存在較大差距,單產低自然而然柑橘種植效益降低,所以要積極優化品種,探索種植模式,升級種植技術,增加科研投入,以求增加我國柑橘單產數量。
b) 柑橘的質量與安全也是影響種植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隨著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轉變,對高品質柑橘需求旺盛的情況下,需要繼續優化柑橘品質,推廣精細化栽培,加強后期處理技術,從而提高柑橘果品的質量。
2調整柑橘種植結構、種植區域
我國柑橘種植面積與數量眾多,但我國柑橘栽培主要是以中熟品種為主,缺少早、晚熟品種,這就會導致階段性的供需不平衡,從而制約整個柑橘業的發展,據統計目前我國中熟柑橘占所有柑橘數量的70%左右。所以我們要積極調整種植結構,逐步改善早、中、晚柑橘種植比例。同時需要注意調整種植區域,對于適合柑橘種植的區域要繼續升級改造,力求產出高品質柑橘,而對于不太適合柑橘種植的區域,要懂得理性選擇適合自己區域的種植品種,切忌一股腦去種植柑橘或其他非優勢品種。
3加強柑橘產業規模化與精細化管理
大型果園或農場有利于柑橘產業規模化發展與管理,有助于推廣先進農機的應用以及促進整個現代農業的發展。規模化種植對于提高種植戶種植效益,縮減種植成本,提高果品品質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還要注意在規模化種植的同時推行精細化管理,致力于生產出安全、高質的柑橘,從而滿足市場需求。
4建設柑橘品牌,優化柑橘深加工產品
一個產業一個品種的大品牌、好品牌對于整個產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帶頭作用,對于提升產品知名度,提高消費者認可度都有著重大的作用,建設柑橘品牌應該是整個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而對于柑橘深加工產品也得不斷開拓創新,在不斷擴大深加工產品產能的情況下,積極研發新型產品并加以推廣,從而提高柑橘附加值。
5探索新的營銷模式
互聯網的普及為居民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柑橘產業也需要合理利用互聯網平臺以及相關營銷模式,將自身產品包裝、營銷出去,使更多的消費者能夠知曉產品。采取傳統營銷、互聯網營銷以及其他營銷模式相結合的方式,改善柑橘“難賣”困境。
6柑橘市場發展案例
“春”見為啥這么甜?
種植戶主動獻秘方:留樹保鮮增糖降酸
果園里,黃澄澄的“春見”隨處可見;空氣中,飄散著柑橘的縷縷清香。3月12日,成都市蒲江縣雜柑協會技術員羅廷萬的20畝 “春見”開采,每公斤4.1元的收購價讓他眉開眼笑。他說:“刨掉5分錢的采果費,相當于我賣的是2元/斤。而在幾年前,賣1角多錢都沒人要!”他更沒想到的是,兩天之后,他的20畝“春見”至少6萬斤以上的果子就全部被雅安的果商采購一空,收入在12萬元以上。 為何今年的“春見”如此走俏呢?羅廷萬的制勝法寶是什么呢?他指著果園里由若干根水泥樁支撐起的、將一棵棵果樹與藍天隔絕的塑料薄膜,得意地說:“我通過搭棚,讓‘春見’留樹越冬(也叫留樹保鮮降酸增糖),它的價錢自然就起來了嘛。” 在蒲江雜柑協會3月12日舉行的“春見”設施栽培錯季銷售品質研討會上,羅廷萬的經驗得到與會業內人士的高度評價,一致認為,這是在全省開“春見”留樹保鮮技術先河,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春見”覆膜起死回生 據羅廷萬介紹,他在2005年高改了20畝 “春見”,2006年開始初掛果,剛上市時,大的果子賣1.6元/公斤,小的果子賣0.6元/公斤。結果,“2007年11月,我就摘了10萬斤,畝產5000斤,沒想到每斤賣1角幾都沒人買,我損失了4.2萬元”。主要原因,就是11月成熟的“春見”含酸量太高了!而且,每年底均是柑橘全面集中上市的時候。 到了2008年,羅廷萬又摘了10萬斤,他為了回避集中上市的高峰,就用塑料果筐進行了簡易貯藏。不料,“春見”果實比較“軟”、不耐貯藏,80%都爛了。當時,有他這樣遭遇的農戶在蒲江縣比比皆是。全縣1萬多畝,累計經濟損失2000~3000萬元,果農紛紛鋸樹,換掉“春見”或恢復老品種,最終只剩下2000畝“春見”苦苦支撐。 羅廷萬雖然連連受挫,卻并不甘心。其實,他在當地農技人員的指導下,于2007年10月就拿出2畝“春見”進行了簡易覆膜的試驗。在2畝果園的每一株樹冠上直接覆膜,果子成熟以后留在樹上,以降酸增糖、延遲采收。到2008年3月,其余柑橘幾乎銷聲匿跡,這批留在樹上的“春見”才采摘開賣,每公斤賣到了1元。 這使羅廷萬信心大增。當年10月,他就在20畝果園安裝了若干水泥樁,用水泥樁支撐起巨大的塑料薄膜,而不直接與樹冠接觸,以避免薄膜壓傷果樹。“果子的甜度和硬度大大增加。到2009年3月,果子每斤居然賣到了1~1.7元。今年,人們對春見的口味已普遍接受,批發價達到了2.05元/斤。保守估計,每畝3000斤的產量,畝收入高達6000元。”獨門絕招值得借鑒 羅廷萬經過兩三年的實踐認為,“3月份采收的“春見”果實著色均勻、色澤橙黃鮮亮、油胞細、果皮光滑、硬度增加、果汁豐富、濃甜無酸味、肉質細嫩化渣,口感極佳,風味超過同期采摘的其它柑橘。” 在“春見”研討會上,四川農業大學專家曾偉光教授興致勃勃地一連品嘗了幾個“春見”后,高興地說:“蒲江的柑橘,我過去不敢吃,吃不下去,原因就在于酸。今天,我嘗了一個‘春見’,愿意嘗第二個,說明它甜。”他認為,通過“春見”的大棚覆膜技術,實現了降酸增糖,同時避開了柑橘集中上市帶來的銷售壓力,“3月份采摘的‘春見’比12月份采摘的效益翻了好幾番。而且,果子留在樹上還節約了貯藏費用。” “雖然留樹保鮮、降酸增糖、延遲采收并不是什么新技術,但運用在‘春見’上,確實以前省內還沒有過。而且,它還有創新,覆蓋的薄膜不與樹冠接觸,減少了果樹和果實受露水、霜打等凍害的影響。此外,還結合了配方施肥技術。”曾偉光評價道。他建議,“還應該繼續觀察,看這種延遲采收技術對第二年的結花多少有無影響。蒲江也可進一步試驗,在諸多雜柑品種中進行篩選,看是否還有更好的品種更適合于留樹保鮮。” “12月采收的‘春見’降不了酸,變不成錢。利用覆膜等設施技術,把中熟品種變晚熟品種,最終找到了錢。蒲江今后準備搞幾萬畝春見覆膜設施栽培。”蒲江縣農發局專家龔登明表示。 最后,羅廷萬將他的技術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讓廣大種植戶分享。據他介紹,在“春見”園覆膜,一是要設立永久性支架,在果園內,按一定距離架設4米高的水泥柱,用鉛絲連接成棚架,改樹冠直接覆膜為棚架式覆膜,以避免前者對樹體和果實的傷害且便于管理;二是要采用無滴膜覆蓋,以有效解決膜上積水和覆膜后果園內溫度過大的問題;三是改變施肥時間,將常規土壤施肥由每年3、7、9月三次,改為10月、3月兩次,施肥重點應該在覆膜前的10月份;四是采用配方施肥,采用工業生產的高溫滅菌烘干雞糞加生物磷鉀寶肥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