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睡故事——我才不怕! 來自科學家庭育兒 00:00 09:56
?你看干貨文章,娃聽哄睡故事,戳左邊綠色按鈕吧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在《美國醫學會期刊》上發表了中國人鹽攝入量最新評估數據。
在20個調查的省中,平均一個“標準人”一天的鹽攝入量為9.1g,鈉攝入量是5.4g。
這個數字距離推薦限量(鹽攝入量5g/d,鈉攝入量2g/d)還有相當的差距,各省的數據都處于超標狀態。
鹽作為百味之首,在日常烹飪中必不可少。最近,科長就收到這樣的留言:
“多吃鹽有啥危害?跟老人“拉鋸”了很久!”
“寶寶1歲半,1歲內不讓吃鹽,1歲后怎么吃?”
今天,科長就和大家一起來深扒一下吃鹽這件事兒。(如想了解其他“嬰幼兒疾病”,滑到底部留言,科長和專家會在線解答哦!)
吃鹽多,多喝水可解決不了,很多疾病都和長期“重口味”有關。
① 容易挑食、偏食
寶寶對食鹽的敏感度遠高于成人,吃太多鹽容易干擾味覺,會對“重口味”食物產生依賴,久而久之,容易養成挑食、偏食的習慣。
② 影響奶量、輔食
吃太多鹽,寶寶就會口渴,想喝水,幾杯水下肚,就會影響寶寶吃奶、吃飯,長此以往,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③ 影響鈣的吸收
鈉攝入過多,會增加鈣質的流失,有些寶寶個子矮小也和它有關。
(腎臟排出2300mg鈉,會丟掉約50mg鈣。換句話說,吃鹽多易缺鈣呀!)
長期高鹽,還可能導致骨質疏松癥和腎結石等疾病。
④ 誘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我國每3個成年人就有1個高血壓。攝入大量的鹽,會增加未來患高血壓的幾率,高血壓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所以,真的不要太迷戀吃鹽了。
我們吃食鹽,主要是為了補充鈉:
1g食鹽=400mg鈉
1g鈉=2.5g食鹽
而鈉不僅存在于食鹽中,母乳以及其他天然食物中也有。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各年齡段寶寶鈉的適宜需求量:
月齡/年齡 | 適宜攝入量/日 | 是否需要鈉 |
---|---|---|
6個月以內 | 170mg (相當于0.4g鹽) | 奶類中獲得足夠的鈉 |
6-12個月 | 350mg (相當于0.9g鹽) | 奶類、天然食物中獲得足夠的鈉 |
1-3歲 | 700mg (相當于1.8g鹽) | 少于1.8g鹽 |
4-6歲 | 900mg (相當于2.3g鹽) | 少于3g鹽 |
從表格得出結論:
1歲以內,無需額外加鹽;1歲也不是給寶寶加鹽的分水嶺。1歲以后,只要寶寶能夠接受無鹽食物,也不必刻意加鹽,發現寶寶對食物興趣降低時,逐漸少量滴進添加食鹽。
添加其他調味料行不行?
● 雞精
雞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1歲以內,不應該吃;4歲以下,考慮到母乳及天然食物中含鈉,額外添加的鈉含量(含鈉調味品如鹽、雞精的總量)每日最好不超過1g。
● 醬油
5毫升醬油=1克鹽,市面上的“兒童醬油”和普通醬油沒有明顯區別,就別指望了。
1歲以內的寶寶,無需額外添加任何形式的鹽(包括海鹽、雞精、兒童醬油等)。
對于大人,每日的食鹽攝入量應限制在5g以內(啤酒瓶蓋那么多),所以,少鹽是全家人的事情!
其實,廚房里擺放的“烹調鹽”還好說,躲在暗處的“隱形鹽”才是最難防的,寶寶一不小心就會吃了一嘴的鹽。
一定要看營養標簽!
鈉含量是營養標簽上的強制標示內容之一,兒童常見食品中的鈉含量:
① 零食類
話梅、餅干、面包、奶酪等很多不咸的零食,恰恰鈉含量很高,下面是某牌奶油夾心餅干,每100g就有420mg的鈉,寶寶一不留心,就會吃掉不少鈉。
② 加工肉制品類
如醬牛肉、香腸、火腿、午餐肉等,在制作過程中,要添加很多鹽。
除了飯菜少放鹽,還要避免攝入「隱形鹽」。我們要這樣做:
加調料前,先把寶寶的那份預留出來;
味道重的菜先過水,減少鹽分的攝入;
會看營養標簽,避開“隱形鹽”的坑;
到這里,有些寶媽會說,你說的這些我都懂,可老人不聽啊!對此,我們建議:
① 把話說在前面,試著把過量的危害(如上)、背后的原因(如下)講給老人聽,老人會較易接受;② 把事做在前面,買幾把控鹽勺放在廚房、冰箱上張貼鈉的適宜需求量。
● “不吃鹽,沒味道!”
對于未碰過調味品的寶寶,沒有好吃不好吃一說。試問,您會想念一個從來沒吃過的東西嗎?
在寶寶的味覺世界里,只有自然食材的天然味道,即使是清湯寡水,也能吃得津津有味。那為什么不愛吃輔食?可能是進餐時機不對,或對奶太迷戀等。
● “不吃鹽,沒力氣!”
“吃鹽有力氣”,這種說法沒錯。
可是,寶寶已經從奶類以及天然食物中攝入了足夠的鹽分,因此,不是說寶寶完全不能吃鹽,而是體內不需額外再獲取了。
科長叨叨叨:
成人覺得味淡的食物,對于寶寶就已經咸了。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全家一起行動,寶寶口味清淡,是值得培養的一生的好習慣哦!
(女兒去參加夏令營的第二天,大寶發現姐姐不在家,就跑去問爸爸。)
兒子:爸爸,姐姐怎么還不回來?
爸爸:姐姐不聽話,我把她送別人了。
(兒子聽了,轉身找媽媽。)
兒子:媽媽,為什么把姐姐送走?我們把爸爸送人,把姐姐換回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