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
科
教
師
輔
導
教
案
學生:魏俊婷
教師:李耀琦
日期:2013.5.26
優學教育學科教師輔導教案
講義編號 lyq-wjt
學員編號:lyq-wjt 年 級:高三 課 時 數:1
學員姓名:魏俊婷 輔導科目:歷史 學科教師:李耀琦
課 題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授課日期及時段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
教學目的
1. 學習20世紀20年代以后,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調整經濟政策,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調整了生產關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穩定.
2.認識到經濟體制要不斷創新和調整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3.理解這一變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自我揚棄,正確地認識這些新變化,更好地把握當今時代“改革”的積極意義。
教學內容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一.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虛假“繁榮”的幻滅
1.(1)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表現:
項目
GNP
NI
工總值
工年率
鋼產量
石油產量
電冰箱
對比年
1919
1921
1920
1920
1923
1920
1921
742億$
594億$
467億$
4.3%
4490億噸
4.43億桶
4000臺
1929
1031億$
872億$
790億$
5.4%
5600億噸
10.07億桶
90萬臺
(2)為什么20年代的美國經濟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
第一.一戰美國保持“中立”,免于戰爭且大發橫財。
第二.實行“自由放任”政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三,國內的技術革新和生產合理化運動促進了經濟發展.
第四.分期付款的銷售模式刺激了消費市場的活躍。
第五.發財致富的價值觀促使人們投機活動頻繁。(環境、政策、科技管理、消費模式)
2.大蕭條(1929——1933)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社會化
大生產和
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從在。
②直接原因:供求矛盾不平衡。 財富集中于少數人和企業的現象十分嚴重,貧富的差距不斷擴大,社會購買力不足。
③ 投機活動的頻繁和分期付款的消費模式加速危機的到來。金融證券市場的活躍和分期付款購買方式的盛行。
(2)爆發:1929 年10月,美國紐約華爾街股市崩潰,隨之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
(3)特點(空間、時間、程度)
① 波及范圍特別廣:這場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② 持續時間特別長。
③ 破壞力特別強:在危機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了二分之一以上,失業工人高達三千萬以上。
(4)影響
① 危機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a危機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各國示威游行、罷工等抗議運動不斷發生;b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
② 危機使世界局勢動蕩不安。a各國加強對經濟的干預,b加緊對國際市場的爭奪,c加緊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
3. 胡佛的反危機措施
(1)對策:①固守自由放任的政策。
②被迫采取一些措施,聯邦政府與私企合作、扶植私企。
③錯誤的“樂觀”估計。
(2)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不斷惡化。
二. 羅斯福新政
(1)背景
① 社會動蕩:胡佛反危機措施的失敗,加劇了美國的社會動蕩。
② 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就任美國總統。
(2)目的:為擺脫危機,復興美國經濟,維護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3)實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調整生產關系,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4)主要內容(工公農社合財金——公共農舍和財經,政府承擔起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任。)
① 整頓財政金融體系方面: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利,管制證券業,穩定金融市場。《緊急銀行法》
②工業方面:政府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要求工業各行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準、工作日時數和工作條件,將生產的各個環節置于國家監督之下,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并通過國家干預調整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全國勞工關系法》
③農業方面:成立農業調整署,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調整農業市場,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以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并穩定農產品價格,防止農產品過剩。《農業調整法》
④社會福利方面:建立聯邦緊急救濟署,發放救濟金;加強社會保障措施,為老人、殘疾人、失業者和兒童提供社會保障;推行“以工代賑”,建立專門機構,興辦公共工程,以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聯邦緊急救濟法》
(5)成功的原因:新政的成功(國家干預經濟的成功),并非完全是羅斯福個人的功勞。
首先,它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本原因)。
其次,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民主傳統的國情為其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政治保障。
第三、成功借鑒蘇聯計劃經濟的經驗。
(6)新政新在何處?
①理論和政策:理論:自由主義到凱恩斯主義;政策:自由放任到國家干預。
②特點:將國家干預和自由市場競爭融合為一體。
③起點:是資本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的新起點。
(7)成果
①20.30前半期,美國經濟開始小幅回升,后半期開始明顯的復興跡象,工商業和國民經濟狀況顯著改善。
②193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水平創歷史新高,農業生產保持穩定,農民收入有所提高;對外貿易趨向活躍,失業人數減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復和改善。
③1940年,美國國民收入基本恢復到“大蕭條”前的水平。
(8)意義(國內(克服三大危機,改變人民,改變國家)國際)
① 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1939、1940)
② 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社會危機),遏制了政治危機。
③ 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④ 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⑤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9)評價
新政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是一次資本主義運行機制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自我調整的成功典范。經濟上,新政使美國渡過了經濟危機,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政治上,緩解了社會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國際上,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但也有其局限性,改革的實質是在維護資本主義的前提下,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10)列寧新經濟政策與羅斯福新政的比較:
相同點:(背景、效果、借鑒、農政)
(1)都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在經濟出現危機的情況下推行的。
(2)都緩解了危機,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鞏固了統治。
(3)都注意利用不同經濟制度的長處。
(4)在農業政策上,兩者都主張國家對農業生產和分配進行干預或調節,以調動積極性,促進農業恢復和發展,從而鞏固政權。
不同點:( )
(1)背景不同:新經濟政策是因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完成了它應完成的任務后,又引發了新的社會危機,為解決新的社會危機而出現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后的經濟改革。
(2)性質和前提條件不同:新經濟政策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改革。
(3)目的不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為了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鞏固工農聯盟;羅斯福新政是要維護資本主義統治秩序,減輕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
(4)方式不同:新經濟政策是以市場調節為主,利用市場與商品關系來擴大生產,國家放松對經濟的干預;羅斯福新政是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
(5)側重點不同:新經濟政策以農業為主,用糧食稅取代余糧征集制;羅斯福新政是以工業為主,實行工業復興法。
(6)作用不同:新經濟政策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鞏固了工農聯盟;羅斯福新政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三.二戰后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
1. 美國
時間
概況
原因
—20.70
經濟快速增長
黃金時期
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新科技成果、革
新技術、發展新興工業、社會福利政策
20.70
滯漲局面
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突出,石油危機
20.80
經濟復蘇、出
現低速持續增長
里根刺激投資,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20.90—
空前持續增長,2001年起陷入衰退
克林頓倡導第三條道路,對經濟實行改革
2. 西歐
(1)概況(結果):20世紀50年代初,西歐國家的工業生產,已大體恢復到戰前水平。五六十年代,西歐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呈現出繁榮景象。其中,聯邦德國的發展最令人矚目。
(2)原因:① 加強同美國的聯系,充分利用“馬歇爾計劃”所提供的援助。② 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③ 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④ 逐步建立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教育等在內的福利國家制度。
3. 聯邦德國
(1)概況:在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進入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時期。到60年代初,聯邦德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2)原因:① 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②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③ 政府采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④美軍對德國采取扶持政策,并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
4. 日本
(1)概況(結果):1945—1955年,日本人均國民收入超過戰前水平,標志著戰后經濟恢復的大體完成。 1956—1973年,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2)原因:a戰后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b美國對日政策變化。美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削減乃至免除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償、全部發還拆遷的工業設備,而且向日本提供恢復生產急需的資金和物資;c朝鮮戰爭及戰后西方各國擴軍備戰為日本經濟恢復和發展提供難得的機遇;d日本政府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如制定經濟發展計劃、加強政府投資、重視教育和“貿易立國”等。
(四)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1)二戰后——20.70,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盛行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理論,普遍奉行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出現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2)20.70初,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漲”現象,各國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世界上形成一種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
2. 福利國家的發展
(1)目的: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
(2)實質: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福利開支,來保障個人事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并保證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
(3)發展:a二戰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社會福利政策。
b到六七十年代,福利國家的發展日漸完備,
c1973年經濟危機后,受挫。
d。80年代后,各國不同程度的減少政府的公共開支,縮小福利規模。
3.第三產業的興起
原因:(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2)科技的發展。
(3)公眾生活提高及消費需求的多樣化。
作用:(1)
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發展速度;(2)有利于拓展經濟發展空間;(3)擴大就業;(4)可以推動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的發展
4.“ 新經濟”的出現
(1)含義:是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
(2)概況: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執政時期的美國,主要特征是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并存,經濟迅速發展。
五.重點突破
1. 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為何很快波及到全世界
(1)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經濟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世界市場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2)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整個世界變成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使一國發生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到全世界。
2. 20世紀30年代的三種經濟體制
(1)20世紀30年代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保留了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開創了資本主義新的發展模式一一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2)蘇聯建成社會主義,執行的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以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排斥了商品和市場。
(3)德日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建立起法西斯的經濟體制,大搞國民經濟軍事化,以國家的大量軍事訂貨刺激經濟發展。
共同特征是國家政權大力干預經濟活動。
3.“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的原因
第一,戰后資本主義的經濟調整是資本主義私人壟斷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二,“二戰”的特殊作用進一步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三,經濟危機的慘痛教訓。
第四,戰后出現的高科技產業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需要的巨額資金和對各部門有效地管理,超出了私人壟斷資本的承受能力,經濟的發展需要國家政權的有力干預。
4. 戰后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征
(1)經濟狀況:戰后初期,西歐各國依靠原有的經濟技術基礎及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實現了經濟的恢復。20世紀50—70 年代,歐美各國通過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推行政治改革等措施,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呈現繁榮景象。20世紀70年代以后,各國經濟進入“滯脹”階段,通貨膨脹嚴重。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資本主義經濟由“滯脹”轉入調整復蘇的時期,各國經濟穩步增長。
(2)經濟模式:戰后各國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利用國家的力量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通過加強國家向投資大、風險大的重要工業部門的投資,不同程度地推行國有化政策,注意國民經濟的計劃性,推行比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等措施以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管理。
(3)經濟格局: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格局經歷了三次轉變。戰后初期,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日本、西歐受控于美國;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西歐、日本經濟實力上升,資本主義經濟呈現三足鼎立局面;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出現美國、西歐、日本三極競爭局面,經濟區域化和全球化趨勢增強。
(4)經濟結構: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一系列新興產業的產生;資本主義各國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1.2009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針對日益嚴重的國內經濟危機,簽署了經濟刺激計劃。在70
多年前,美國曾施行了類似的政策,史稱 ( )
A.馬歇爾計劃 B.布什計劃 C.里根計劃 D.羅斯福新政
2.1930年,美國通過法案提高進口關稅。這一行動引起連鎖反應,各國紛紛調高關稅。這反映了經濟危機爆發后,西方國家 ( )
A.一致提高關稅,共度難關 B.設置關稅壁壘,轉嫁危機
C.整頓金融體系,擴大內需 D.實行國家干預,限制出口
3.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09年年會時表示,世界各國要緊密合作應對
金融危機,保護主義無助于克服困難。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期間,正是美國
帶頭大幅度提高關稅,從而引發了一場關稅大戰。其直接影響是 ( )
A.資本主義各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 B.資本主義各國政壇丑聞頻出
C.資本主義各國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D.資本主義各國政府信譽掃地
4.羅斯福擔任總統之前,美國出版的一本書提議政府增加開支,甚至不惜造成財政赤字,便
舒緩經濟衰退。羅斯福讀后批注:“哪有此等到好事——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 )
A.羅斯福始終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羅斯福上臺之前美國尚未出現經濟衰退。
C.羅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羅斯福擔任總統前已經萌生。
D.羅斯福在美國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預經濟的主張。
5.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大力興辦公共工程,其客觀作用包括 ( )
①擴大生產資料市場 ②增加就業機會 ③刺激消費需求 ④抑制物價上漲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DB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