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嚴文明
一、為什么要提出重建中國早期的歷史:
《史記.五帝本紀》記錄的中國歷史是從黃帝開始的,距今有五千余年歷史,但是在文字發明之前的歷史都是口口相傳,雖然后來有了文字,可以把故事記載下來,這些歷史或多或少會走樣和變形。這些歷史,史學家稱之為傳說的歷史。
人的記憶有局限,最早的傳說的歷史也是如此。很早就有人懷疑傳說的歷史。《史記·三代世表》,追溯祖先到黃帝。然后是直到武王伐紂。夏商周斷代工程,要把武王滅商具體的年代推算厘清,按照《史記》世表,就有所偏差。宋代歐陽修就對此提出疑義,他認為司馬遷也是把別人口傳的歷史如實記錄下來而已,所以這個歷史是不可信的。
歷史的記載不可靠,那么這個時期有沒有歷史呢?真實的歷史是什么?
歷來都有學者對古代的歷史提出質疑,清代崔述《考信錄》,系統的對古代的歷史做過考信。五四時期出現了以顧頡剛為首的學者,也就是“疑古派”,古史辨派,他們的考定,否定的比較多,但是要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借助考古學。于是重建中國古史的任務就落在考古學家身上。
在田野考古出現之前,甲骨文(牛的肩胛骨上刻的文字)是可以認識的最早的文字。之前雖然還有符號等,但是不認識。1898年,清末學者王懿榮首先發現了甲骨文,羅振玉、王國維根據甲骨文考據了商代的先王、先公的真實性,打破了東周之前無歷史的謬論,使商朝的歷史成為信史。
《史記.夏本紀》記載了夏的世表,與商平行延續。如果,商的世表是可信的,那么,夏的世表也是可信的。但有的學者并不承認這一點,所以還需再從考古研究中找到更堅實的證據。關于夏代的歷史成為考古學探索的一個重點。
二、當代考古研究的主要成果:
蘇秉琦先生認為:
a.中國有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時代早期已經是兩百多萬年了;
b.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時代早期農業發生了。世界上有三個農作物起源中心:西亞的大麥小麥,中北美的玉米和中國的大米小米。其中中國的農作物中心分為兩個,黃河流域的小米和長江流域的大米,形成了南北相濟、旱澇互補的局面,使得中華文明得以昌盛悠久;
c.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從考古學可以看到的是5500年,公元前3500年。
在中國的文明發展史上不是齊頭并進的,只是在主要的地區(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燕遼地區),也不是單一的起源,而是多頭起源。中華文明的特點是多元一體和重瓣花朵式,即存在一個文化中心,輻射周邊,有共同的文化特點,但有等級的差別。現在看來文明起源的中心至少有五個:
1、中原地區:仰韶文化中期偏晚,距今5500年左右。仰韶文化早期,可以看到聚落都差不多,墓葬也差不多,到了中期偏晚就發生了改變,一方面各個地方的聚落不同,有大有小,東西也分高檔化和低檔化。高檔化的我們叫做中心聚落,這時期出現了等級分化。代表是河南靈寶北陽平遺址和西坡遺址,發掘出了宮殿式的房屋,大約200多平米,墓葬也很大,有木槨麻布,隨葬的陶器是特制的,出土了玉鉞,在仰韶文化中是唯一的,可能是中心部落所在地。
2、山東地區:與仰韶文化年代差不多的大汶口文化,中心在泰安大汶口,80多平方米,有大型建筑和陶窯,墓葬分為三個等級,大墓中有,象牙雕刻、彩陶、灰陶、黑陶、鱷魚皮的版、玉鉞、豬頭等隨葬。中等墓葬幾十件器物。下等則只有很少器物,有的甚至沒有。社會很明顯分成三等。大汶口文化分布在山東、河南東部、安徽北部,黑陶非常出名,中心在大汶口,次中心有十多個,可見這是一個有等級的社會系統。陶器特別多,如黑陶杯。一個墓里面有一百多件器物,是一種財富的象征。次中心大概有十幾個,無論從墓地、遺址還是文化區來看,都是金字塔式的社會。
3、紅山文化: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中心遺址在遼寧凌源牛河梁,發現了女神廟,泥塑人面像、祭壇、積石塚,隨葬的有玉器,最著名的是玉豬龍,這是紅山文化的標志性禮器,沒有武器。而宗教方面的勢力很明顯。是一個有組織、有階級的社會。
4、良渚文化:在浙、蘇之間,太湖周圍,中心遺址在杭州西北良渚鎮,有城址,南北1900米,寬1600米,城墻用石頭做基礎,城中有一長方形臺子,有30000平方米的夯土臺基,臺基后發現了11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玉器,工藝精巧,有玉琮、玉鉞、玉帶鉤、玉飾,還有祭壇,由三種不同顏色的土填成,外面用石頭圍起來。
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很快就消亡了,估計是用在大型工程上的花費太多了。
5、湖南湖北地區:湖南湖北地區,大溪文化開始筑城,出土了大量的武器,有斧鉞,說明這個時候戰爭已經經常發生,階級的分化已經非常明顯,部落之間的分歧要考戰爭來解決。屈家嶺文化發掘出了大型城址,高五六米,護城河寬60多米,城內有宗教遺物,如出土了好幾百個泥塑人物、上萬個動物和幾十萬個杯子,這只能是祭祀的一次性用品。屈家嶺文化的繼承者是石家河文化,早期遺存還在,后期消失了。這可能和歷史上堯舜禹時期多次征討三苗,并將其遷徙到三危(甘肅一帶)有關。
公元前3500多年,社會已經分層,出現了等級差別,有明顯的戰爭遺跡和巨大的工程。高檔的手工業制品大量出現,如彩陶、玉器、漆器等等,皆出土于貴族墓葬中,說明這時已經出現了國家的雛形。史書記載,夏之前,中國是天下萬國或萬邦,其實一個城即一個國,城里人叫國人,城外人叫野人或鄙。出現城鄉的差別,出現了最初的國家組織。古代中國的國家,應該從天下萬國算起。初級文明,早期國家,與原始社會不同。新石器時代也有階級,貧富差距。
早期國家第二個階段: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紅山、良渚、石家河等文化都衰落了。只剩下了中原的仰韶文化和山東大汶口文化。仰韶的繼承者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繼承者叫做山東龍山文化。
這是很大的戰略上的轉變。黃河流域繼續在發展,其他地區在衰落而不是消亡。中原龍山文化最突出的文化就是陶寺遺址,發現城墻,三面城墻,夯土基址還在,石灰,墻是白灰彩畫墻,房頂是平的,發現了大的墓地。墓葬中90%一無所有,10%左右有十幾件陶器,不到1%的墓超過百件的器物,龍紋盤、石器、玉鉞等,隨葬的有豬。
中原地區后面的發展,慢慢地把重心移到河南西部,河南王城崗遺址,城里面發現的夯土奠基坑,夯土中夾雜的有人。這種情況在山東邊線王遺址中也有出現。在安陽也發現了這種情況。這個時候與之前不太一樣,把人作為殉葬品。這一階段社會又進一步,階級分化更加明顯,已經到了夏代的邊上。
三、夏代歷史的探索
到現代,很多西方的學者還是不相信中國有夏代。從考古來講,夏代的遺存已經發現。
有人說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是夏代文化。又有人說龍山文化就是夏代的文化。考古學家不置可否。
考古學: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之間,提出探索夏文化。夏與商文化不同。根據發展水平、地望等來探索夏文化。夏文化比較早提出來的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以后。二里頭遺址有兩個宮殿,夯土基址,有宮殿、回廊、門廳等。前些年又發現一些宮殿。在宮殿的外圍發現了城墻,外面有道路,道路上發現了車轍。除了宮殿以外,還有很大的銅器作坊和模子。二里頭不足的是宮城外應該還有一個城,沒有發現大的墓葬。不過也發現了一些青銅器,鼎、斝、爵、玲等,包括武器、工具等。二里頭遺址很明顯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早期階段。有可能是夏代的都城。但是二里頭的最早的年代到不了夏代最早的年代。
王城崗遺址可能是大禹的都城陽城。
后羿代夏的都城可能是河南新密縣小寨遺址。
中國文化是多元的,一統的,有矛盾,有競爭,是一個自循環自提高的系統。它起源于本土,而非外來的,它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外輻射,是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體。在中國的外部,都是弱勢的文明,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巨大,而不是相反。
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歷經了近500年,對周圍的文化有很大的影響。商朝也是一個與夏同時存在的世襲小王朝,在實際增強后,取夏而代之。過去的歷史學家認為商代的起源在東方,山東、遼寧等。其實早期的商應該在河南的北部和河北的中南部,這個地方的文化體現出夏商文化的交融。山東的是夷人的文化。夏代與東夷關系密切。
這個時期的文化叫做岳石文化。夏代的夷人發展的水平不低。這時候,原來紅山文化的地區又有新的發展。往西有齊家文化。南面也有文化區。所以夏不是孤立的,同時也有很多地區進入青銅時代。但是夏的勢力不是很大。商朝滅夏后,勢力擴張,建立了更強大的王朝。商代早期的都城在鄭州,內城、外城都很大,外城達25平方公里。出土了很大的銅鼎,人骨制作的工具的作坊。社會一步步階級的對抗越來越厲害。到了安陽殷墟,殉葬人更多。但是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在矛盾中發展。
中國文化是多元的,一統的,有矛盾,有競爭,是一個自循環自提高的系統。它起源于本土,而非外來的,它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外輻射,是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體。在中國的外部,都是弱勢的文明,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巨大,而不是相反。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多元的,但是多元里面有一統,有一體。這種情況從文明發生的時候就開始奠基的。與世界文化相比的話就是一統一體的,典型的中國文化。有不同的一面,有相同的一面。從更高的層次看,還是一個統一體。中國文化“重瓣花朵”,中原地區就像重瓣花朵的一個花心,在中國的外部,都是弱勢的文明,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巨大,而不是相反。在工業化社會之前,基本上就是這個格局。
中國古代文明和歐洲文明的區別:中國有中心,歐洲沒有中心;中國有外圍,歐洲沒有外圍。
由于中國的地理環境對于早期社會的影響。在早期,中國周圍沒有高度發達的文明,印度文化由于地理原因對中國影響不到。中國文化是獨立的。邊境地區的文化從來沒有影響中國文化的特質,沒有影響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在漢代,中國與外國有了大規模的對外交流。中國文化向外影響為主,而不是相反。
中國文化一直處于多元一體的狀態,多元就會有發展不平衡,有矛盾有競爭。只有注意了國家的統一,又注意了各個地區的特點的時候,國家發展才是最正常的。
四、三星對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遺址。三星堆文明是青銅器文明,但與夏商周的青銅文明顯著不同。其中,大型青銅人像、面具、神樹最具特色,是中原文化不具備的。其實,三星堆也出土了銅簋、銅鼎。而且,其早期文化層出土的文物與二里頭的非常相近,可見,三星對文化是受中原文化影響發展起來的,但是發展的方向與中原不同,發展高度甚至超越了中原。
三星堆的特色不難理解,四川與外面的文化交流是有限的,經濟狀況又不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四川可以與云南有聯系,但是也沒有發現比三星堆更早的青銅器,所以說外來說靠不住。
五、中國早期文明中的鉞的作用
鉞,在商代和西周的一些金文里面,就表現為一種武器,也是一種刑具,它不太可能作為工具,不是禮器。
六、夏文化、商文化各自的特征和區別:
夏代這個時期,我們說是先商文化,在河南省的北部和河北省的中南部。商文化:河南。商文化的特點是,有很多的鬲,夏文化很少有鬲,通過鬲來判定商代文化的時期。
在文化上地域分布是不一樣的,但是不一樣也不要過分強調。
七、中國文明形成多元一體的原因
提出的五大地區,都是早期文明發展比較高的地區,但是他們的發展模式很明顯不一樣,應該注意這個不同,這樣就可以回答為何一些消亡,一些發展了,對中國以后的發展,可以得到借鑒。
中原的確兩個優勢:(1)優越的地理位置。他在中間,可以博采眾長。(2)與它本身的文化特質有關系,它的發展比較平穩,沒有搞大的工程,也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去做像良渚文化那樣的玉器。他把它最精美的,有最高技術水平,最高技術造詣的人就去搞這些,然后把它們王墓葬里一埋,這不全完了嘛。良渚文化后期很厲害,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區,影響很大。良渚文化雖然消亡了,夏商周又使它新生了,比如說雷文等。
一個文化如何興起,如何消亡?很重要的研究課題。對于這個我們不能敷衍了事,而且要仔細研究——何事發生在何地?何時發生的?何人來做的?因何而造成的?
八、紅山、良渚、屈家嶺文化同時衰落的原因
具體的原因不太一樣。
它們消亡的,是一個文化特質的消亡,而不是消失。我經常不用消亡,用衰落比較好。春秋戰國的幾個大國都在這幾個地方興起的。齊、吳、越、楚、晉等。所以不要輕言一個文化消失了,它們盡管一時衰落,但是文化的底蘊還在,它還有它的后勁兒,到一定時期,他又起來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