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讀者留言,給我逗樂了。
他說:
不知道為啥,給我朋友圈點贊的人越來越少了。
昨天早上專門早起鍛煉,冒著寒冬冷氣怕跑了3公里,最后大汗淋漓的發了個朋友圈,原想肯定有不少朋友來點贊評論的。
結果……就兩個朋友點贊。
太傷心了!白折騰大半天!起那么早.....
我混這么差了嗎?
哈哈。
一看就是個直男。
我回復他:別多想,正常現象,大家都一樣。
01
沒必要在別人精裝過的人生里,當個無關緊要的觀眾
現象很正常,不少人也遇到過,小編也是這樣!
也曾經以為混得越來越差,
連同以前工作的地方,上學20年,工作三年認識的朋友應該也不少,
但是發一個自認為不錯的朋友圈,
點贊的也只有寥寥10幾個,
也就孩子出生時,大家的祝賀才多了起來!
每天發的讀書的文章,得到的贊更是鳳毛般的存在著!
也煩惱過,疑惑過,
最后想通了,
如果你覺得被冷落了,別難過,未必是你的錯。
話說朋友圈從2012年4月上線,到現在已經晃過快七年了,
所以,我們跟微信的七年之癢,快來了。
猶記當年,
多少人吃飯刷朋友圈,睡覺前刷朋友圈,上廁所刷朋友圈
.......
當年對朋友圈持有的那份激情和熱切,不是初戀勝似初戀。
但是,
看過圈里太多美顏過的圖像后,
看過朋友圈粉飾過的人生后,
我們基本了解了這個圈子的套路,開始審美疲勞了。
這種倦怠感,讓我們不再那么勤勉地在朋友圈打卡,也沒什么熱情參與互動了。
心理學偽專家“道”哥普及說: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內傾型和外傾型的人格類型理論。
外傾型在人際交往中獲取能量,所以對他們來說最好的娛樂方式是參加一個接一個的聚會,讓自己置身于人群中;
而內傾型在社交時是消耗能量的,安靜宅在家、獨處能讓他們更開心。
現實中,我們大部分人其實就是外傾型的內傾人格:
也就是說自以為有「社交恐懼癥」的人,其實只是靦腆或不善社交。
why這么說?
你先看看是否符合一下幾個特點:
過分和不合理地害怕別人
發作時有顯著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
患者極力回避,或者帶著畏懼去忍受
我有個朋友說,每次給這個點了贊,就要給別的共同好友點,否則就像欠了人家,累。
就跟隨份子一樣,得了還得還!
而且每次點完贊,都會不斷被通知誰又贊了誰又回復了,煩。
因此,干脆不理,一了百了。
這應該是個挺普遍的心態。
看似是不太正常,但我也覺得這是一種進步。
大家都挺忙的,
沒必要一直在別人精裝過的人生里,做個無關緊要的觀眾。
02
好的感情,一定是坐在彼此面前,而不是停留在朋友圈
以下事例來自@傅小米
我有個同學,大學時候的閨蜜,雖然同城,但很少見面。
一來彼此忙,二來平時在朋友圈里點個贊聊幾句,也就大體知道彼此狀況了。
這樣的狀況在我看來其實沒問題。
但是不久前,一眾朋友聚會,我倆都去了。見了面,才覺得好親。
聚會人多,我們也沒機會多聊。散場后開車送我回家,我們嘰里咕嚕地說了一路。我到家了,還有很多話沒說完,于是她把車停在我家樓下,我們繼續聊。
聊到深夜,才不舍的散去。
不惑之年的她,對感情、事業、未來,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這種感覺——靜謐,放松,愉悅。
這種時光——親密,感動,優質!
朋友圈里十萬個贊真的換不來。
那天以后我就知道,真正好的感情,一定是坐在彼此面前,看著對方最真實的樣子,感受對方最直接的流露,觸摸彼此最柔軟的心底。
而不是隔著朋友圈,隨手點個贊。
何炅和黃磊是多年好友,黃磊說他做的飯,除了老婆,就是何炅吃的最多。據說黃磊骨折的時候,還強撐著給何炅做飯,而何炅不但陪黃磊演話劇,還陪黃磊的女兒演。
在《向往的生活》里,黃磊和何炅一直是靈魂人物,兩個人配合得特別默契,也敢說真話,友情讓人挺羨慕的。
佟麗婭跟黃磊聊天時,就覺得黃磊和何炅這樣的友情非常好,問他是怎么維持的。
黃磊說了兩個條件,一個是讓人覺得安全,一個是偶爾互相支撐。
而且他還強調了,不是經常支撐,偶爾能支撐一下就好。我很贊同這個觀點,現在很多人覺得別人是朋友,就應該無條件支持自己,而且任何事情都要支持,一次不支持就不夠朋友。這其實是一種綁架,會讓別人覺得很痛苦。所以我覺得,能夠偶爾支撐一下,就真的非常好了。
黃磊這種娛樂圈里呆了幾十年的人,果然把人心看得透徹。這世上朋友難得,能夠常常支撐你的朋友更是難以遇到,能遇到偶爾支撐的,就足夠我們維持一輩子友情了。
這種友情,一定不是朋友圈里點贊點出來的。
還有高曉松和老狼。
2011年,高曉松酒駕被關了6個月, 出來后,老狼給他匯了10萬塊錢,理由是自己去年演出挺多,而曉松在里頭吃糠咽菜,比較苦。
老狼看曉松鼻子酸了,忙補刀:“以為高曉松出來會瘦很多,沒想到還是那么胖。”
1992年,22歲的高曉松開了廣告公司,賺了很多錢,手里拿著3萬塊的大哥大,開著林肯,像個暴發戶。
老狼那個時候剛畢業,沒什么錢,于是,高曉松拿著一沓錢,和老狼說,你拿兩張,我拿兩張,這樣我們就有連號的錢了。
高曉松總結:男人想給男人錢,有一千種方法,有一萬個理由。
從初識一起組樂隊,到一首《同桌的你》,再到去年在《我是歌手》同臺演唱,他們從兩個不羈的大男孩,不經意一起走到了不惑之年。
這樣的感情,也必須是生活里一起摸爬滾打混出來的,朋友圈的塑料情絕對不行。
當然,不止朋友。
父母、愛人、同學、同事,都是如此。
朋友圈可以是人際交往的有效補充,但如果你把它當成關系的重點甚至全部,就錯大了。
03
活給朋友圈看的人生,太空洞了
活給別人看的日子,太浪費生命了。
所以啊,如果你說朋友圈給你點贊的人越來越少,我倒是想說一句“恭喜”。
你終于可以不活在朋友圈里了。
既然大家都不怎么看了,那就不用再為朋友圈絞盡腦汁了。
不用再為了發朋友圈而旅行、運動、吃大餐、看音樂會了。
用去咖啡館裝B的時間,去陪陪老媽。
用去音樂會睡覺的時間,去追個喜歡的美劇。
回到你的生活里,把時間浪費在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上,生動地活出真實生活和真實感受。
活給自己看,才叫活著。
為別人表演的人生,太空洞了。
最好的東西,永遠在最真實的生活里。
我很喜歡網絡里流傳的這句話:
“我一直覺得,朋友圈是對一個人真實朋友圈的重新洗牌,朋友圈拉近了你和某些人的距離,也使你和另外一些人的距離變得更遠,不斷有舊的“朋友”
被拉黑,也不斷有新的“朋友”涌進來。我們的真實人生也是如此,只是朋友圈讓這一切更為直觀。
其實,人最大的幸福,在兩處。
一是快樂而專注地在自己的世界里起舞,完全不在意外面有沒有人、他們會怎么看。
二是和喜歡的人發生深層次的交互,深深感受著你和ta的靈魂貼近、交融、一起起舞。
而這兩件事,都是朋友圈給不了的。
所以,先謝謝經常在朋友圈給你點贊的朋友,然后放下手機,回到你的真實生活吧。
最美好的東西,都在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