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旦在家里的地位可高了,想要啥都能得到滿足,不僅爺爺奶奶寵著他,爸爸媽媽也寵著他。因為他是好不容易得來的男孩,家里人都很看重他。
隨時都有陪著他,幫助他。生怕旦旦受到傷害,生怕旦旦受到委屈。很多時候,旦旦只需要張張嘴就能得到想要的,生活可以說很愜意。
但是旦旦在外面玩的時候,就顯得不合群了,他什么都不會,很多時候就只能子那里呆呆的看著別人玩。他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在地上玩泥巴,就會被大人制止,說地上太臟了。
上幼兒園了,送旦旦去學校的時候,幾乎是爺爺背著去的,放學了又背回來,自己很少走路,也不愿意走路。有時回老家了,他看著衛生間有點黑,有點臟都不愿意上廁所。
旦旦的父母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甚至能獨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掃地,倒垃圾;比如洗襪子,洗內褲等。不會一直煩著讓父母幫著做這做那的,不會無休止的要這要那。
雖然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對孩子的教育卻不盡相同。有的父母舍得讓孩子吃苦,讓他感受真實的生活狀態,接受真實 生活情形。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受累,生怕孩子受委屈,盡量的幫孩子代勞,讓他享受生活。
兩種不同的情況養成的孩子,對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家有男孩的。在教育男孩的問題上,這三點是忌諱,要避免,父母早知道為好。
1、避免在人多的時候批評孩子
龍龍以前喜歡到外面去玩,每天都要媽媽帶他去樓下玩,因為樓下就是公園,好看的好玩的到處都是。但是龍龍有個不好的習慣,走到哪里都喜歡去摸別人的東西。這不,他從別人賣石膏玩具那里過路的時候,他就把別人的石膏玩具給打碎了一個,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情了,說了很多次要小心,但好像沒什么作用。媽媽特別生氣,當場就批評龍龍,甚至有時還直接動手打他。現在龍龍不怎么出去玩了,也沒有那么調皮了,看上去是一個“乖”孩子形象。
孩子前后的變化,媽媽沒有在意,以為是龍龍真的“變成好孩子”了。其實在大庭廣眾之下,龍龍受到批評。使龍龍內心受到了傷害,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并不是父母大吼大叫或者打孩子一頓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沒用對,傷害的就是孩子。也許在孩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或許可以這樣告訴孩子:“龍龍,你不是故意的對不對?龍龍下次肯定會小心的對不對。”也可以蹲下來問問:“龍龍是怎么把東西碰到了的?你看他都摔疼了,破了,下次可以要小心哦,不要再讓他受到傷害好嗎?”一種原諒加鼓勵鼓勵的方式,讓孩子知道錯誤,但又不讓他丟面子,孩子心情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不會因此而感到膽怯和害怕。孩子得到了原諒,受到了尊重,相信他以后會做得更好,會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2、忌不讓男孩哭
樂樂很高興的在外面玩耍,和一群小朋友跑來跑去,快樂的像一只小鳥,他們在比賽看誰跑得快。媽媽在其他家長一起聊天的時候,往后推了兩步,結果把樂樂給絆倒了。樂樂摔得哇哇大哭,可能是真的摔疼了,也可能是沒有贏得比賽。樂樂大聲哭的時候,媽媽強制要求樂樂不準哭,說男孩子要堅強,一點小事不能哭,說再哭就丟到垃圾桶里去,樂樂被嚇得用手捂住嘴巴小聲的哭。在以后孩子玩耍摔倒時,樂樂就再也沒哭過,也沒有告訴媽媽。當媽媽在給樂樂洗澡的時候,看到樂樂腿上,到處是淤青時,便責問樂樂說:“摔倒怎么不告訴我。”
在教育男孩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教育男孩要勇敢,男孩要堅強,不能哭哭啼啼的像個女孩子一樣。把男孩子“哭”當成一件不好的事情,禁止男孩哭泣。
孩子小的時候,男孩和女孩身體上因為多胺巴成分多少不一樣,導致了男孩的語言能力沒有女孩發育的快。而孩子受到了傷害,受到了委屈,不能很好的用語言表達自己,就用哭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希望媽媽能安慰他,幫助他。男孩長大成男人,雖然是高大堅強的形象,但還是會有脆弱的一面,也會有傷心的事情,只是一般不表現出來。
如果男孩長期壓迫性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容易造成自卑內向,膽怯等性格。沒有得到排解,沒有得到安慰,心理的疾病會越積越多,對男孩的成長是不利的。媽媽應該幫助男孩,給男孩一個溫柔的擁抱,關心男孩的狀況,讓男孩感受到媽媽的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即使再有困難,還沒有爸爸媽媽做堅實的后盾,給孩子一個定心丸。
3、忌包辦主義
牛牛已經上大班了,但很多事情還不會做,明顯落后其他小朋友,不會折被子,不會穿衣服,甚至自己的書包里有什么都不知道。因為在家里的時候,很多事情就被媽媽代勞了,就比如簡單的上了廁所要沖水,牛牛都不會做。媽媽說叫了他很多次,但是他一次也沒有做到過。媽媽后來就不說了,給我說,等他去做那些事,不如自己一下子就做完了,還省得那么多廢話。這明顯是一種包辦主義的媽媽,舍不得孩子吃苦,孩子長大了怎么辦呢?
牛牛這種情況的小孩子還真不少,在新聞上也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由于害怕孩子被累著,自己累點都無所謂,只要孩子成績好就行。
然而這樣教育的的后過會怎么樣呢?那就是孩子無法獨立生活,不懂得體諒人,不懂得照顧人,不懂得感恩。
其實現在很多幼兒園特別注重幼兒獨立能力和自覺性的培養,老師會按時段讓孩子學習掃地、倒垃圾、洗襪子等簡單的家務活,讓孩子動起手來,每天還必須拍視頻打卡。老師如果布置了家庭作業,只會給孩子說要做什么,在什么時候完成,不會告訴家長,就是讓孩子自己有一個時間觀念,能自覺的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作業。都是為了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尤其是上了小學,老師沒有那么多精力一個一個的監督孩子,都需要孩子自己自覺,也只有自己自覺才是主動的行為,對他才有好處。而家長代勞了,孩子沒有經歷過程,不知道這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他怎么有經驗去變通處理事情呢?所以家長在家里就要給孩子安排一些簡單的事情讓孩子做,讓他感受生活的不易,更是因為有了這種體驗,他會更加的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很多家長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優秀的孩子,但很多時候又不堅持原則,甚至自己也沒做好榜樣。尤其是脾氣不大好的家長,孩子稍有表現不好,就大吼大叫的指責孩子,孩子會被嚇得蜷成一團。因為父母經常吼他,打罵他,他沒有安全感,唯有把自己“封閉”起來,他在自我找安全感保護自己。作為家長的你,注意到孩子有快樂活潑,變得不怎么愛說話了嗎?
在生活中,我們要留下孩子的成長,留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用正確的方法把孩子教育成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可以從這幾點入手。
1. 試著鼓勵孩子,讓他快樂成長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缺點,大人如此,小孩子當然也是如此。孩子膽怯,沒自信,成績不好等,讓家長揪心和著急。可不能因為孩子表現不好,而就此埋怨孩子,其實孩子也是很著急的,但又不知道從何做起,從何改正。家長可以找孩子的亮點,優點來鼓勵孩子,讓孩子看到希望,增加自信心。對孩子的缺點給出正確的引導,鼓勵他不怕犯錯,但要在錯誤中找原因。只要孩子有一點進步,就表揚孩子,給孩子信心。相信他要不了多久,就會成為讓你驕傲的孩子。
2、家長做好榜樣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和他身邊是什么樣的人有很大的關系。尤其是父母長期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想要孩子成為有用的人,家長自己要改正自己的缺點和壞脾氣,用好的行為習慣去影響孩子,他會潛默化的受到影響,因為他會跟著學。給孩子灌輸正能量,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堅決不能做,養成一個好習慣,有一個好思想,他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3、教育孩子要有責任感
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家庭負責。照顧好自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一直勞煩父母。對家庭負責,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有義務分擔家里的事情,也必須要經歷這樣的事情,培養孩子家庭責任感。人總是要走向社會,進入社會。如何在社會上立足,除了自身的能力外,還需要有責任感,能讓別人相信他,才放心把事情交給他辦,他也才有機會體現自己的能力。平常可以帶孩子去孤兒院、去養老院看看,甚至可以參加一些募捐活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想要男孩真正有出息,可不是平常隨心所欲的管教,家長要懂得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懂得鼓勵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才能對癥下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