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里有一句歌詞被大家廣為傳唱:
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
很長一段時間,這句話都被我們奉為真理,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卻已然漸行漸遠。
固定的幾通電話成了應付,朋友圈永遠設成了“家人不可見”,面對父母的嘮叨總是自動選擇屏蔽,父母想要得知孩子的情況永遠都是從別人口中知道......
我們不禁反思到,父母和孩子之間好好說話,真的很難嗎?
01
騰訊今年推出的一檔節目《不好說特想聽》里,有一對關系十分別扭的母子。
母親在兒子大學一畢業就想安排兒子去參軍,可是兒子卻認為自己創造性強,進部隊會壓抑自己的天性,所以最后違背了母親的意愿,選擇北上創業。
母親得知后,直接打擊兒子是在做“白日夢”。
面對兒子學日語、進軍傳媒界的選擇,母親也表示不甚理解。
節目中,母親問兒子:你現在日語學得怎么樣?
兒子坦言:自己現在學得還一般,看劇還需要看字幕。
母親馬上反駁道:那你這樣說出去還不是讓人家笑話嗎?
后面,母親又問兒子:你現在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兒子回答:一萬多,不到兩萬。
母親的話語里透露出嫌棄:太少了。
當兒子回憶高中因為自己成績太差被母親批評打擊時,母親淡淡反駁道:“其實這些都是小事,每個小孩都會遇到。”
兒子無奈,苦笑問道:“所以你到現在都沒有覺得有對不起我的地方是嗎?”
母親皺眉反問道:“父母對孩子有做對不起的地方嗎?”
不可否認,這位母親希望孩子成材的初心是好的,但用的方式卻是錯的,這樣母親讓孩子很難與之交心。
就像兒子在節目前的采訪:“我媽沒有想了解我做得有多好,她每次都很打擊我,我很難在工作上,從我媽那得到一點安慰。”
知乎的提問“為什么女兒什么都不告訴我?”底下有一條點贊量很高的評論:
現在有很多事情,不敢開口講,也不敢開口問,小時候一問就要被罵。遇到事情一講,就要挨批評。所以現在長大了,談戀愛不敢跟父母講,同居了也不敢說。
你看,父母言語上的打擊給孩子帶來的是精神上的陌生感,而這種陌生感甚至會貫穿孩子的一生,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相處最大的絆腳石。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之間又從何去談溝通、談理解呢?
02
我很喜歡豆瓣上一部評分9.5分的美劇——《我們這一天》。
不僅僅是因為它精彩的劇情,更是因為其中一些父母與孩子之間溫馨的互動橋段。
當凱特因為肥胖被別人嘲笑而心情沮喪時,杰克爸爸會在私底下找上女兒,雙手撫上她的肩膀,告訴她,不管外面的人怎么說你,你永遠都是我最愛的凱特公主。
當蘭德爾因為自己的黑皮膚而遭受周邊異樣的目光,內心一度對收養自己的這個家庭感到質疑時,麗貝卡母親輕輕地攬住蘭德爾,告訴他,從我們收養你的那一刻起,你就和我們親生的孩子一樣,都是我們的生命。
當凱文因為打橄欖球不慎摔斷腿而失去進入名校大學的機會,開始自暴自棄時,他的父母蹲在他的輪椅面前,告訴他,無論你將來變得怎么樣,你在我們心里永遠都是最棒的凱文......
毫無疑問的,杰克夫婦在三個孩子心中已然幻化為人生摯友的形象。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中寫道:“我們習慣于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歉,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是自己為家庭付出太多了,卻忽視了更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當孩子犯錯、當孩子不開心、當孩子失利時,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批評和責備。
殊不知,在遭受全世界的不理解時,他們所需要的不過是父母身上的那份理解與共鳴,安慰與鼓勵。
要知道,只有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才能慢慢走進孩子的心里,成為他們內心世界里的那一縷陽光。
03
剛上大學時,很多人都對我說:你一定是在一個非常有愛的家庭里長大的吧。
我不解。
“我感覺你對人很溫柔,生活方式很獨立,做事又很認真,很有耐心,你的家庭教育環境肯定也不錯。”
我笑笑,表示默然。
從小到大,我的成績在班里一直是名列前茅,我的家人也十分以我為豪。
可是后來在初中的一次期中考試中,我發揮失常,數學考了不及格,導致我最后的總排名與往日相差勝遠。
數學老師在課后找上我,敲敲我的課桌,跟我說:你這次玩笑開得有點大了。
我內心又沮喪又委屈,眼淚差一點就要掉出來了。我害怕,連我的家人也會對我失望。
可怎知,當我跟母親支支吾吾地說了這件事時,她不僅沒有責備我,反倒安慰我說:“是不是這次考太難了?沒事的,咱們下次加把勁就好了。”
那一刻,我眼眶突然一酸。
心理學上認為,父母采用溫暖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認知發展給予肯定和贊賞,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加強其獨立性、自制力的發展。
一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能帶給孩子的絕對不僅僅是一時的心理慰藉,更多的是傳遞給孩子向上生活的勇氣和豁達,讓孩子將來在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時,感到的不是彷徨與不安,而是無畏和強大。
04
之前我把知乎上的那個問題拿來問朋友:為什么你現在什么都不跟你父母說了?
她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因為我把自己的痛苦告訴父母,就會收獲雙倍痛苦。”
原來,每一個不愿意“說”的孩子背后,都藏著一對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古訓里教育孩子時有七不責:
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當孩子愿意跟父母傾訴自己的痛苦時,父母切勿急著聲令斥責,何不妨嘗試做一回合格的聽眾,不敷衍、不焦躁,認真聽聽孩子的心聲,并在為他們排憂解難的同時,也慢慢走近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父母所給予的愛和關懷。
要知道,這樣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東西,在他們看來,都顯得彌足珍貴。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父母好好說話,那么養出的孩子自然也會知世故而不世故,明德而知事理。
點個【在看】吧,但愿每一對父母都能成為好好說話的人,為孩子帶去一生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