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2 王奮 上觀名校指南
上海中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大放光彩,一位家有初中生的媽媽卻高興不起來,她提筆告訴《上海觀察》,在周遭“超前學習”氛圍的影響下,孩子的學習生活中,排滿了各種補習班。
前些天聽朋友說,上海中學生近日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再度奪冠(美國排在第36位),引起了CNN的關注。CNN認為,這證明了上海的教育改革成功,值得整個中國借鑒。美國的教育專家說,上海的學生和家庭深信,教育可以改變自己、改變社會。
果真如此嗎?作為一個一路陪讀過來的媽媽,我不能認同CNN的結論。成績好、某個測試第一名,能證明什么呢?無非是應試能力強而已。上海的學生和家庭,真的相信教育能改變自己和社會嗎?
超前學習,從幼兒園開始
因為家有讀書郎,加上平時的日常工作也和教育打交道,所以我對上海中小學現狀頗有了解。
在上海,很多孩子還沒進幼兒園就開始了“早教”。家長們工作日上班,休息天帶著孩子上早教,唯恐落后在起跑線上。
以我的孩子為例,一開始我信奉“放養”的理論。孩子的幼兒園是愉快的,我們也忍住沒給孩子外面報班。但一進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讓我們傻了眼:拼音沒學過,一上來就是句子。以至于孩子以班級倒數第一的成績,開始了他的小學生涯。
不過和身邊的朋友一交流才發現,我家孩子的情況還不算太糟。有些進了名校的孩子,那才叫“兩眼一抹黑”。因為不少名校入學就要求識字幾百幾千,英語要有基礎。如果之前都沒有教育準備,班級倒數幾乎是逃不掉的宿命。最后,家長隨大流給孩子上各種補習班,也是逼于無奈。
為了不讓孩子一直“倒著數”,從三年級開始,我們讓孩子課外學了奧數和英語,我們算是補得晚的。在補習機構里,一二年級的孩子是大把,幼兒園大班甚至中班的孩子都有。更有讀小班的孩子,國語還講不利索,就已經開始了學英語的漫漫征途。
一位家長告訴我,她朋友的孩子幼兒園大班在讀,周一到周日全部排滿。除了英語、拼音等文化課,還要學跳舞、畫畫、輪滑……這么多班都要大人陪,怎么辦?
只能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齊上陣,每天輪班送孩子去上課。如此一來,家長、孩子都沒有休息天。而且,越是要上名校,要補的課就越多。
這還是小學和幼兒園階段。對所有家長來說,小升初才是第一個重要關口——因為上海的中考錄取比例很低,基本只有一半左右的孩子可以從初中升到高中,剩下的只好進職校。只有進入好的初中,才能保證將來進入好的高中。因此,進入一所好初中,成了一場必打的硬仗。
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絕大多數學校和家長的做法只有一個:超前學習!于是,幼兒園看小學課本,小學學初中知識,初中學高中課程,幾乎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不開小灶,難進名校
小升初結束,再過數年,還有“初升高”在不遠處等著你。
在這里,有必要說說這個“自主招生”是怎么回事。根據目前的中考政策,市重點高中的升學渠道分為自主招生和裸考兩大塊。自主招生,就是學生在中考前就取得四校和市重點的預錄取資格;取得預錄取資格的學生,中考成績可以比裸考分數線低20來分錄取。
能獲得參加名校自主招生考試的機會,是很不容易的。一般需要有排名靠前的一模、二模成績和競賽獎項,方有機會通過自薦得到名校的預錄取。
自主招生考試每年有2次機會。第一次人數較少,在一??荚嚱Y束后的冬令營,“四大金剛”和“八羅漢”(市民對上海重點高中的“俗稱”)都有,一般入圍者都有新知杯大同杯一二等獎,科普英語、SSP等獎。如果沒競賽獎,一??荚趨^排名前幾十名之內,也可以參加。
自主招生考的難度,理科和英語較高,相當于競賽初賽水平,英語相當于高一水平。越是名校,自主招生考試難度越高。
假如你的孩子沒在課外開小灶,不學些高中水平的東西,自主招生幾乎不可能成功。更要命的是,現在各大名校自主招生權力越來越大,自招比例越來越高,有些名校甚至高達近50%。
所以也難怪初中老師對有志于自主招生的高年級學生頻頻暗示,該去外面加加“料”了。如果按照課堂的知識,孩子們基本與名校無緣。
但入了名校就一勞永逸了?在給孩子陪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越是名校的學生,補課越是積極。像來自華育、蘭生這樣的名校學生,在補習班多如牛毛。
一個陪讀的家長曾經告訴我,他女兒在某名校理科班8年級。從6年級開始,假期就沒有旅游過一次,一直奔波于各大培訓班,數學、英語、物理,什么都要補。
如有松懈,名次就要落后,因為班級人人都在補課。他說,班主任就不贊成他們假期旅游,說成績不理想,出去旅游有什么意思?其實,在這種學校名次一般的孩子,放在普通初中甚至是年級前茅的水平。
難怪,這年頭補習班越開越多,家家都生意興隆。不過如今的補習生,不是因為成績差要補課,恰恰是因為成績好,反而需要更好!
減了老師的負,添了家長的累
現在的孩子雖然在物質上是相對充裕的一代,但是他們的稚齡年華,卻被各種補習班填滿;健全人格還來不及成長,就已經被各種功利所浸染。這些年時常聽到學生跳樓的消息,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實在令人扼腕。
當然了,這幾年教育主管部門也一直想給孩子們減負。然而要改變現狀,絕不是下一道減負令就可以做到。而且往往最后減負,減的是學校老師的負,反過來添了家長的累——不僅腰包越來越癟,還要和孩子一起搭上所有的休息日。
回想在我自己的學生時代,只要在課堂上學習努力,就有進入名校的機會。但我的孩子現在面臨的情況,已經和當年完全不一樣。
近十年來,學而思、昂立、菁英之類的課外補習機構的分支遍布各處,課堂教育逐步讓位于課外提高。原本是“主食”的課堂教育,現在變成了“餐后甜點”。更有一些“名師”忙著課外辦班。這也不難理解,學校的收入只能是穩定、溫飽,但課外的收入卻可以買別墅豪車。
那些在PISA考試中獲得高分的學生,背后究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不來上海的各種補習班親自體驗一番,CNN恐怕永遠都無法明了。更何況,在每一個學生的背后,都有著父母甚至幾代人的陪伴和付出。至于這些應試教育的高手,在未來的人生中能取得怎樣的成就,恐怕還是疑問。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李寶花 編輯郵箱 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