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剛開始辦班的時候,一些學員是會拮抗松弛術和擺位的,他們跟我說擺位很容易學,我看了他們的操作,我部分同意他們的觀點,但是接下來的是,我擔心這些人就停留在這個位置了,因為好的人體,是每個姿勢,都是可以恢復的,而不是只有用一些特殊方法,或者誰教的方法去恢復,而恢復的時間,不應該只是限定90秒,如果指導的得當,也許不用好幾組,因為人體結構的恢復,不外乎是氣血能充盈人體這個立體網架液壓結構系統,如果你能讓患者的氣血去代謝掉一些黏連的結構,并且有足夠氣血再去支撐整個皮筋骨骨架系統。
我當時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來把整個我已經能快速讓他們骨筋皮,或者皮筋骨方向的那種思路描述的非常清晰給他們。
然而在我的個人操作中,因為我常使用骨對筋和皮的方法,結合患者能接受的整勁,所以我操作不需要等待90秒,不少患者也能很快覺得舒服而不再疼痛,我們并沒有創造什么新東西,我只能簡單的說,我們試圖還原老一輩正骨前輩們,不管是林氏傷科、東方柔性正骨、硬性正骨等操作,都需要在遵循恢復人體氣血流通、人體意識層面接受的狀態下開始出現自愈,這其中,有快也有慢,90秒的概念,并不是很恰當,動脈的速度多快?靜脈的速度多快?神經傳導的速度多快?細胞充盈的過程是多慢?這幾個問題,手法專業人士應當有所體悟。
人體的動力主要有呼吸和心跳,這兩個強大的力量都是源自于人體的節律,而這個節律是人能正確的使用意、力、氣的原動力,那么我們在正骨的時候,是動態進行的,其實拮抗和松弛,有一部分是空間決定的拆借,有一部分是神經控制的:你筋膜空間小了就要縮,你筋膜空間大了就能活動開來,如果碰到需要躲避的情況,筋膜就會縮小。如果加上短時間代謝不掉的黏連,拮抗松弛術的限制就會非常多了,因此我也能理解,“創造”一門新的擺位技術來試圖對比拮抗松弛術的那種想法,然而,我們從來都沒有創造任何東西,而是不斷的在手法實踐過程中,找回人體該有的規律和功能。
有的人說用了就會損耗,那么要看怎么投資了,投資是講究報酬的,如果你付出的努力,可以換來足夠的氣血流動,那么你的身體就是出于長和養的狀態,不論你怎么動,你都是真的在“運動”,此時的你,內部氣血在順暢的“運”,外部結構能動,恢復能力和消化能力大于衰敗的能力,那么就能進入康復的大道上。不過就看投資市場來說,并不是有太多正確的投資者,更不用說現在理論和系統一大堆,人們對自身結構和力的使用,是否能正確的投資和得到足夠的“康復”報酬?
有的人跟我說他們的手腳從來沒有溫暖過,我僅僅是指導他們活動了手指頭或者腳趾頭,他們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以及超越他們過去大汗淋漓的運動,能帶來更多的暢快感受。
這對我們習慣練體的手法者來說,并不是太難理解的,我們僅僅是把站樁、武術一些經典的核心東西,拿出來應用,我,也許連個架都不會打,但是觀察一個人的身體,我們天生就有能力,能判斷一個人問題點在那,感興趣的人可以多把一些運動名將的動畫放慢了看,看久了就明白了。
其實最早的手法者,是經過練體的考驗,也就是鍛煉自己的身體,讓自己身體足夠通透下,理解自己和理解別人,才能更好的進行療愈的工作,很多手法者,一身是傷,有一些原因是力出了問題,但更多的是發力的思維的問題,我們課上常說的是,如果你看到這個手法,讓你心里揪心了一下,那么這個手法者的勁,是必然有問題的,如果就像是微風吹過、海浪輕撫沙灘的感覺,那么這個手法的力量,是非常讓人期待,能達到療愈和安撫的效果。
我們呢,更覺得“擺勢”可以更好的去闡述人體的康復,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蓄勢待發,如果勢斷了,動作也無從談起,大到環境中的風水,小到人體身上的一根動脈或者神經被扯住可能都會造成一個人的不舒服,這都在“勢”的范圍中。那么實際上,有一定年紀的手法者,都會注意這些問題,并沒有人創造任何流派和東西,只是經驗越多,手感越好,那么注意兼顧的東西也越多,而且很多人是在充分‘尊重’人體的基礎上,才開始進入關注“勢”這個境界。
很多課程,講理論基礎是為了湊課時,那么真正的在教手法課,其實帶身法、整勁、找尋力的起始和終點、關注氣血本身的運作、氣化的能力,才是正骨課堂上需要作為重中之重的內容。
好的,天底下沒有新鮮事,只有反復不斷重復的歷史,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覺察到歷史潮流中的“大勢”?今天就分享到這里,謝謝各位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