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養哲學的演變
20世紀,在幼兒教育理論興起之前,父母們靠著常識和好的思想來養育孩子。那時候,媽媽們根據孩子的饑餓信號來喂養孩子,但每天的家務她們還要照做。日常工作是媽媽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規律的喂養也是嬰兒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有各種喂養哲學來指導父母,但它們都有自己的術語。
例如,可能會有人鼓勵你按照寶寶的需求來喂養,不必遵循時間表,特別是你打算母乳喂養的話?;蛟S你聽說過需求時間表或自我調節時間表。也許有人鼓勵你自然喂養,以避免過分依賴時間表。過分依賴時間表進行喂養不如根據孩子的哭聲喂養好。但根據哭聲喂養又比不上提示式喂養,后者類似于回應式喂養。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奶瓶喂養,這種方式也很流行,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種方法流行起來的呢?讓我們追溯到20世紀,一起探究一下這些喂養方法流行的原因,就可以了解今天各種喂養哲學的起源了。
行為主義哲學:按照時鐘來喂養
19世紀兒童發展理論興起,到20世紀,又有兩個相互競爭的學派引起公眾的注意。首先是行為主義學派,興起于20世紀初。行為主義者強調環境刺激是影響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同時,他們貶低情感、意志和人性等內在因素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他們認為,如果能控制環境的影響,你就可以培養出完美的孩子。
20世紀20年代,隨著女性運動的興起,行為主義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大發展。當時,女性運動的標志性特征是女性剪短發、穿短裙、服用避孕藥和抽煙,以及以奶瓶喂養代替母乳喂養。當時,“嬰兒配方食品”的發明使奶瓶喂養成為可能,從而出現了一種新的喂養方法,稱為時間表喂養或“按時鐘喂養”。
嚴格按照時間表,每四個小時喂一次被認為是對孩子最好的,每位“好”媽媽必須根據這個時間表來喂養。如果孩子喂食后不到四個小時就因饑餓而哭鬧,父母也不必理會,因為決定孩子喂養時間的是時鐘,而不是孩子的需要或者父母天然要干預的傾向。
新原始主義哲學:孩子主導的喂養方式
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修正派的育兒理論出現,它開始抱怨行為主義理論的苛刻與嚴格。20世紀的一群弗洛伊德的追隨者認為,孩子一出生就帶有心理創傷,這創傷是分娩過程中的各種壓力所致。由于當時科學的局限性,人們普遍認為在分娩過程中初生嬰兒會受到傷害,分娩是導致孩子在未來出現各種心理失衡和不安全感的根源。
奧托·蘭克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是他第一個提出“分娩創傷”理論(1929)。他的理論當時并沒有流行起來,但最終導致“新原始主義”兒童發展學派的出現,獲得里布爾(1944)、奧德里奇(1945)、弗蘭克(1945)和特哈姆、皮拉恩、卡夫(1945)等人的支持?!胺置鋭搨辈⒎侵皇且粋€名稱,它反映了一個特定學派的觀念,即認為分娩時的分離會破壞子宮內胎兒和媽媽之間關系的和諧。因此,早期育兒的主要目標是重新建立嬰兒與媽媽在情感上的連接和溝通。
這種理論有個奇怪的雙重假設。一方面,子宮中的胎兒與媽媽之間存在一種完美的“情感”關系,但這種關系在分娩過程中被破壞了。這就催生了另一個假設,即每個新生兒都有一種強烈的潛意識,渴望回到媽媽的子宮內,尋求安全感。這種理論認為,由于出生后的孩子不可能再次回到母腹,因此,媽媽需要在孩子出生后創造或者模擬一種類似子宮那樣的能給予孩子安全感的環境,并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媽媽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消除分娩創傷給嬰兒帶來的精神沖擊。
從這一理論衍生出非常獨特的母子重返親密的計劃。要重新與寶寶建立情感上的連接,就需要媽媽夜以繼日地陪伴和照顧,回到育兒的“原始樣式”?!皩殞殤撛趽u籃里被精心呵護,應該和媽媽一起睡,應該母乳喂養到兩三歲。孩子將成為家庭的中心,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給寶寶創造最舒適的環境并最大限度地減少他的焦慮。”
1949年,由于缺乏客觀的、可驗證的數據,分娩創傷理論遭到公眾的強烈質疑,慢慢被摒棄。同時,行為主義理論雖然還在流行,但也開始慢慢失去其影響力,部分原因是當時出現了一位名噪一時的兒科醫生,他第一本書的銷量在他有生之年就達到5000萬冊。他就是本杰明·斯波克博士,那本書叫《嬰幼兒護理》。斯波克博士以倡導按照常識喂養而聞名。同時,他強調嬰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其照顧需要有彈性,其次才是固定的時間表。從嚴格地按照時間表喂養到給嬰兒把尿的訓練,斯波克反對行為主義強調的一刀切的做法;同時,他也反對新原始主義的以孩子為中心的極端做法,因為它全然否定結構和常規。
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斯波克博士的影響力日漸衰微。一方面,保守派認為他的觀點過于寬容;另一方面,自由派又認為他的育兒建議過于嚴格。因為對斯波克博士觀點的評價趨于兩極化,也因為他影響力的逐漸減弱,分娩創傷的理論再次復興。
20世紀40年代的分娩創傷理論的基本內容沒有改變,但其當代版本有了一個新的名稱,今天人們稱之為“親密育兒法”。事實上,這與“嬰兒依附理論”關系不大。它們只是名稱相似,而沒有科學意義上的聯系,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嬰兒依附理論”主張身體接觸是生存的一個必要條件。
作為作者,我們相信身體接觸是嬰兒的第一語言,他們通過感官傳遞愛與安全感?!吧眢w接觸”與適量的營養同等重要,缺乏任何一項都會影響嬰兒的健康成長。
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需要和某方面的弱點來調整育兒方法。同時,他們應該小心任何會產生極端理念或者錯謬的育兒理論。比如,正常的保護如果過度就變成不健康的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孩子的成長。20世紀80年代的親密育兒理論的倡導者雖然強行保留了這個名稱,實際卻是用一種過時的、被廢棄的理論取代了母嬰依附理論。
不管今天這個理論叫什么名字,“親密育兒法”或者是“重返親密育兒法”,它們的哲學理念都是一樣的,都源于分娩創傷理論,以及最早由奧托·蘭克(1929)提出,后被里布爾(1944)發揚光大的假設。就像過去一樣,現代的親密育兒法計劃也是很耗人體力的,特別強調媽媽要在孩子出生后為其創造一個類似子宮那樣充滿安全感的環境,媽媽需要日夜陪在孩子身邊,白天用背帶背著孩子,晚上要和孩子睡在一起。另外,媽媽通過不間斷的哺乳,和孩子重新建立類似臍帶連接的關系。
親密育兒法的擁護者對哺乳的高舉已經超過了母乳本身所具有的營養價值,這也是他們為什么主張母乳喂養的時間和次數越多越好。即使是三十分鐘內已經第三次哺乳,如果孩子出現哭鬧現象,他們還是會認為這即便不是饑餓的信號,也是母子連接失敗的潛在跡象。這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杀氖牵H密育兒理論原本是要塑造依附媽媽而有安全感的寶寶,結果卻令人失望:嬰兒情緒上緊張,需求過高,缺乏安全感,而媽媽也筋疲力盡。
創造怪物
經過60多年的研究,目前還沒有結論性的證據,或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研究機構提供研究成果證明分娩創傷理論的假設——現代親密育兒法所依據的理論前提。相反,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可以反駁它,尤其是這樣的事實:地球上的任何生命形式,簡單的或復雜的,人類或動物,其后代都不會自發倒退,以尋求原始的連接。
不幸的是,只要分娩被視為給無助的嬰兒造成創傷的“怪物”,親密育兒法就會一直有固執的追隨者。盡管如此,子宮真的就是新生兒渴望回歸的天堂嗎?為了向親密育兒法的極端追隨者證明理論的合理性,在現代科學時代,其支持者們繼續向一張白紙般的新晉媽媽們描繪分娩過程的痛苦和可怕。他們賦予無助的嬰兒這樣一種感受,即父母的遺棄和背叛,這些感受唯有真正的親密連接才可以克服。
在科學的世界里,這被稱為“關聯妄想癥”,即嘗試在不相關的事物之間找到聯系。他們說,嬰兒能充分感受到分娩過程帶來的創傷和動蕩,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被迫從溫暖、安全的子宮內出來,完全暴露在一個陌生的世界里。在這個全新世界里,他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食物,自己呼吸、喘息、咳嗽、掙扎求生。
果真如此嗎?分娩過程是否真的這樣?更準確、更合理地說,難道不是分娩賦予了孩子新生命,讓他可以從極端約束的環境中真正得自由嗎?嬰兒在子宮里時無法表達自己,包括自己最基本的需求。他生活在一個黑暗的世界,在那個狹窄的空間里,他身體需要的營養與體液混合在一起。那是一個外人無法觸及的地方,嬰兒在那里沒有機會聽到愛、關懷和保護的聲音。
嬰兒只有通過奇妙和美好的分娩過程才能獲得拯救,真正從捆綁中被釋放,進入一個自由的世界,用他的感官去感受這個世界。他第一次感受到慈愛父母的觸摸,聽到他們的聲音,以及感受外面世界的鳥語花香。他可以看到數千種不同顏色的射線,這是他還在子宮里時看不到的。他可以自由地歡笑,自由地活動,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之前完全封閉的世界。所有這一切唯有借著分娩才能實現。如果出生是值得記住的時刻,那么它也是值得慶祝的時刻,不是回到約束與捆綁。
最后,如果創傷與關于出生的記憶緊密相連,那它是通過什么樣的神經功能實現的呢?事實是:新生兒沒有任何關于出生的記憶,更回憶不起出生過程中所產生的焦慮。
記憶功能和神經元突觸的發展有賴于大腦接收到高含氧血,而高含氧血來自于呼吸。直到肺部充氣,呼吸才開始,而肺部充氣只能發生在孩子出生以后。孩子出生時和剛剛出生,控制記憶的大腦中心還在發育中。這說明了什么呢?
行為主義者強調外在結構,卻忽視內在因素;新原始主義者則過度強調內在,而忽視外在的行為影響。我們認為,這兩種理論都很極端,不利于嬰兒的健康成長。我們主張將兩種理論結合,以免走極端,這是更好的方法。
預備做父母:父母引導式喂養
雖然有些媽媽在采用親密育兒法時也能處于良好狀態,但這不是大多數女性的普遍情況。一種更加人性化、減少疲勞的方法叫父母引導式喂養(Parent-Directed Feeding,以下簡稱PDF)。PDF是一種嬰兒護理策略,幫助媽媽與孩子連接,同時讓孩子和全家人建立聯系。
PDF是一套將“過度依賴時間表”和“重新連接”兩種育兒理論有機結合的完整系統,能夠給孩子的世界帶來安全和秩序。同時,它給媽媽們充分的靈活性,讓她們可以及時應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它是一種前瞻性的育兒方式,可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例如,嬰兒如果沒有最佳靈敏度,就無法最大限度地學習,而最佳靈敏度取決于有沒有優質的睡眠。優質的睡眠包含良好的小睡和穩定的夜間睡眠習慣。這一切都源自規律且一貫的喂養模式。規律且一貫的喂養模式來自于建立合理的日程表。PDF就如引起漣漪效應的那塊石頭,帶來后面所有的結果,包括真正的親子連接。
對于嬰兒護理而言,父母引導式的策略包含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即父母的評估(Parental Assessment,PA)。這個評估可以為父母提供參考,幫助父母思考、評估和直觀地了解嬰兒的需要,以及如何在特定的時間滿足孩子的特定需求。
父母引導式育兒法的優點有哪些呢?以下是三種常見的喂養哲學的比較分析,可以為你提供具體答案!
三種主要的喂養哲學包括:
1.孩子引導式喂養(也稱為提示式喂養、需求式喂養、回應式喂養和自我調節式喂養)
2.按照時鐘喂養(也稱為固定時間表喂養)
3.父母引導式喂養(PDF)
喂養理論與實踐
孩子引導式喂養。喂養的次數取決于一個唯一的變量,即嬰兒的饑餓信號,如吸吮的聲音、舔手指、幽幽的哭聲或者大哭等。饑餓信號之所以被認為是變量,是因為喂養時間是隨機的,不可預測。例如,第一次是隔三個小時喂養,第二次是隔一個小時,然后是隔二十分鐘,接著是隔四個小時喂一次。也可能是三個小時之內喂五次,接下來隔很久都不喂。喂養的時間間隔在父母看來并不重要,他們認為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饑餓信號來喂養,無須在乎時間長短。
按照時鐘喂養。嚴格按照固定的時間表來喂養,具體的時間由時鐘來測量。時鐘決定了什么時候以及按照什么頻率來喂養,時間間隔通常是固定的。這樣,饑餓信號就顯得不再重要,因為每次喂養的時間都是固定的。時鐘替父母甚至也替孩子思考,父母的角色就是順服時鐘。
父母引導式喂養。這種理論根據兩個因素來決定喂養時間,一是觀察孩子的饑餓反應(變量),另一個則是每次喂養的時間間隔(常量)。因此,父母需要根據孩子的饑餓反應和喂養時間間隔做出正確評估。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蓋瑞·艾卓、安·瑪莉·艾卓著《從0歲開始》(1-4),青橄欖書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以及圖書圖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