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某種意義而言,張非是應試教育背景下的產物和悲哀,對于他個人而言,猶如一臺考試機器,多次的復讀和重復高考,不僅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對他自己而言也是寶貴的青春時光的浪費。對于一個青年而言,考試并非人生之路的全部,在這一路上,更要學會如何與社會,與自己相處,如何讓自己的心智與自己的年齡匹配,否則,“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人生這一課遲早都要補上!
他名叫張非,來自四川廣安岳池縣,曾經4次參加高考,其中第一次被復旦大學錄取,后來分別被北大錄取,然后兩次被清華大學錄取,被人形象地成為“高考釘子戶”,絕對的考霸級人物!
要知道,在我國目前985高校的錄取率在大多數省份僅僅剛到1%,有的省份甚至還達不到這個數字。
而清華、北大、復旦被譽為我國頂尖的985高校,其錄取難度更是每年讓數以百萬計的考生望而生畏!
因此,張非曾經一度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人物!那么,為何他會數次在考取頂尖高校后,選擇退學呢?要知道,那可是所有考生都夢寐以求的北大、清華啊!
起初不少人猜測他是為了謀取高額獎學金,因為,當下不少地區、學校都會對當年考取清華、北大等高校的著名學子給予重金獎勵。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張非在14歲初中畢業的時候,并沒有去讀普通高中,而是讀了四川省郵電學校,成為了一名職高學生,在學校因為調皮搗蛋被勒令退學。在幾經周折之后,后來張非在岳池中學參加了高考,第一次高考便一鳴驚人,考上了復旦大學。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在上學不久他便對大學產生了諸多不滿意的地方,后來主動放棄選擇退學。
在回去復讀一年后,張非在岳池縣第一中學考出了606分的高分,順利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錄取,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進入北大后,他沉迷于網絡游戲,導致大一時考試掛科達到了7科,而被迫離開北大(北大規定考試不及格達到5門,就必須要退學)。
后來,他再次復讀,此次他考取了清華大學數理基礎科學專業。令人非常可惜的是,這一次,依然因為沉迷網絡游戲而導致學分未達標,被迫退學。
隨后 ,他再次選擇復讀,這一次他又一次被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專業錄取,然而,此次對他而言并未善始善終,在大三時,他再次迷上網絡游戲,在學霸云集的清華大學,張非并非如他的同學一樣畢業后擁有錦繡前程,2011年,從清華畢業后,他并未直接參加工作,用他自己的說法是“不想工作”。
2012年他參加考研,然而,這次,他卻未能如之前的幾次高考那般幸運,這一次,他考研失敗了。有網友曾經透露,張非在2016年還在考中山大學哲學系研究生,但是因為復試沒過,后來就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
一個擁有著異常稟賦的“學霸”,最終擁有如此的結局,真是讓人扼腕嘆息!在當下的應試教育體系下,高考某種程度上只是一個人在彼時的智力水平的考察,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張非無疑是一個考試的成功者,然而,人生之路終究是漫長的,除了智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心智成熟度與社會適應性。
之前有媒體報道,張非不懂與人溝通,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因此,也導致他在大學校園里沒有人際關系,只能在游戲的虛擬世界里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所以最終被2所最高學府勸退……
某種意義而言,張非是應試教育背景下的產物和悲哀,對于他個人而言,猶如一臺考試機器,多次的復讀和重復高考,不僅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對他自己而言也是寶貴的青春時光的浪費。對于一個青年而言,考試并非人生之路的全部,在這一路上,更要學會如何與社會,與自己相處,如何讓自己的心智與自己的年齡匹配,否則,“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人生這一課遲早都要補上!
另一方面,讀書的最終目的一定是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真正的達到服務社會和人類的目的,否則,知識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義,所謂的“學霸”最終只是一個無謂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