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讓大陸觀眾等待了十八年的《千與千尋》,終于在內陸上映了。
或許你可能很難想起完整的劇情,但是看到那些熟悉的畫面,聽到熟悉的音樂,又能馬上讓你回想起,最初看《千與千尋》的種種記憶。
而過了十八年之后,那個長大后的你,如今再次看這部經典電影,是否能夠讓你回想起那種童年的單純與美好?不知長大后的我們,還是否擁有那顆童心?
《千與千尋》主題曲MV
《千與千尋》故事的開始,是十歲的少女千尋跟著父母搬家。一路上,千尋抱怨著父母決定搬家帶給她的種種影響。她開始抱怨,以前的學校比較好。
開始的千尋,因為嬌寵,稚氣的臉上有著一副對周遭世界漠不關心的態度。
直到父母和她因為好奇,穿過了隧道,從而闖入了一個仿如游樂園般的廢墟中。
父母卻因為貪吃,而變成了豬。
在那一刻,千尋看到。那個曾經是保護自己的父母,成為了被保護的對象。
千尋為了拯救父母,她踏入了一個“神明樂園”的神秘世界。
她從一個開始抱怨父母抱怨周遭的小女孩,轉變為一個需要在陌生和充滿敵意的世界里單獨求生存的人。
她必須要學習作一個獨立的“成人”,來面對生命中的危機,這喚起了她原本沉睡的生命潛力。
千尋開始獨自面對這一切,像個成年人一樣去打工。千尋也遇到很多不同特色的人,像一個成人一樣去和他們打交道。
而就是這樣的過程,讓千尋成長,讓觀眾能夠在其中看到自己成長的樣子。
一個個不完美的個體,獨立面對周遭的一切,又與他人相遇相識,彼此連結。
故事中,物質社會中的善與惡、悲與喜不斷交錯,但唯懷有一顆善良純真的心才能找到方向。
在充滿貪婪、現實和權勢的湯婆婆的溫泉旅館里,她純真地付出對別人的關懷,竟然贏得了許多友誼,意外地發現自己生命的可能性,也體驗了深刻的愛與被愛。
她以“善良”對抗湯婆婆的勢力,也以真情解救了男主角“白龍”,使他想起了自己原先的名字叫作“琥珀川”。
想起早已被遺忘的真名,象征著恢復被貪婪世界誘惑而失去的“真我”。
透過小白龍的遭遇,宮崎駿或許要告訴我們:要記得自己的本名(最初的真我),才能找到自己“回家”的路。
就如宮崎駿想要通過電影表達的涵義那樣:
“我要讓每個十歲女孩,都從千尋那兒看到自己。她不是一個漂亮可人兒,也沒有特別吸引之處。
但她面對困難時,能夠逐漸釋放自己的潛能,克服困境。
這也令人聯想到現實社會,面對陌生的環境冷漠的人事,要付出相當的努力,發掘內在潛能,克服種種挑戰,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
但或許,這部電影不僅僅適合十歲的女孩看,對于任何一個在成長中的人來說,不論年齡多大,這都是一趟豐富的人生旅程。
因為,對于任何人來說,因著時間的緣故,成長都是如此:
“只有去,沒有回來。”
沒有一個人可以從頭到尾陪著你走完,你的人生中會有無數的過客。
但是,卻要記住,耶穌卻一直陪伴在你的一生當中。
人生雖然就像是一列開往死亡的列車,雖然路途上會有很多站,但重要的是,我們不僅可以以滿懷的熱情對待當下的人事物,也可以充滿盼望,迎接那未來的國度。
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告別就好了。這就是成長。
-The End-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