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給我轉了一篇文章,是發生在同事家門口學校的校園霸凌事件,在家長群里也吵得沸沸揚揚的。看完后咚媽心情有點沉重。咚媽近期看到的,發生在魔都的,已經有好幾篇關于校園霸凌的事件。
在上網隨手一搜,關于“校園霸凌”的新聞、視頻多達上萬條。
北京一中學生被逼蹲下來去便池里掏糞吃,同學們拍照取樂;
云南某小學,兩名三年級的小學男生,先后、分別在自己宿舍里,被五名同學扒開褲子澆開水,孩子從腰部到下體,遭大面積遭燙傷。
看到這些新聞,作為一個母親,咚媽充滿了憤怒和心疼,同時也對自己的孩子多了一份擔心。
學校就像一個小社會。為了融入某個圈子,凸顯自己的所謂正常并不被孤立欺凌,就要有弱者被欺凌,弱者只能被迫忍受。法律并不能保護受到欺凌的人的心靈,甚至身體上的疼痛也不會削減。
“他們只是孩子”,這句話是校園施暴者最好的保護傘,但孩子的惡意遠比我們想象的濃重和強烈。
在校園霸凌這件事上,沒有人是旁觀者,因為每一個孩子,都要脫離開父母的庇護,走入校園這個由孩子們組成的“江湖”。所以,今天,咚媽想和大家聊聊,如果我的孩子遭遇霸凌了,我該如何做?又該如何預防校園霸凌?
這篇文章哪怕只對一個孩子,一個家庭有幫助,咚媽就覺得是有意義的。
01
根據百度百科釋義,校園霸凌實際上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儕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
霸凌是英語 Bullying 一詞的音譯。意思是:一人或多人主導的、反復的令一個學生暴露在負面的、有攻擊性的行為下的情況 。霸凌有蓄意針對和反復欺凌的特點,不是偶發的、簡單的同伴沖突。
02
霸凌是以多種形式存在。如:暴力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霸凌(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系對立)、網絡霸凌(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
據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數據,起外號是最常見的凌霸形式。可能很多家長認為,外號無非就是一個代號而已,總覺得孩子小,用玩笑、惡作劇、淘氣等詞為施暴者開脫。但他們有沒有想過,這背后所帶來的,可能是被欺凌者長期的心理問題?
咚媽身邊就有一個例子:
咚媽閨蜜初一時因一句玩笑得罪了某個男生,雖然事后也道歉了,但仍被打擊報復取了一個與“豬”有關的侮辱性外號,叫了長達初中三年。被言語侮辱的冷暴力,導致閨蜜現在看到豬就條件反射,想起那些不愉快的經歷。
“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的數據資料顯示,大約有28%的兒童偶爾被霸凌,15%的兒童經常被霸凌。在幾乎每一項衡量標準中,那些童年時期曾被欺凌過的孩子,人生中會遇到更多的問題。無論是偶爾或者經常被人欺負,這些孩子們在23歲和50歲時都會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擾。
此外,童年時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在45歲時會有更大的抑郁、焦慮和自殺風險,50歲時認知功能也會表現較差。也就是說,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和認知影響在40年后之后,仍然持續影響他們的生活。
因此,咚媽很贊同瑞士心理學家 Dan Olweus 的說法:
我的憤怒在于不明白為什么有人對霸凌的傷害性可以當作是開玩笑——如果你對「童年霸凌傷害會造成長大后心智健康、體能健康與認知健康都呈現貧乏狀態」仍然不夠震撼,我希望告訴你,霸凌對受害者的影響是生理性的損傷,因為霸凌行為產生的壓抑,抑郁,焦慮會對兒童大腦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包括杏仁核過度活躍,海馬體變小,紋狀體聯結減少,獎勵刺激反應降低等等。被霸凌的學生比沒有被霸凌過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健康問題,比如頭疼和胃痛多出 2 倍。
03
2010 年美國教育發展中心研究員 Petrosina, Guckenburge, DeVoe,Hanson 的研究報告指出,只有 36% 的孩子在事后選擇告訴他人,尋求幫助;64% 的孩子被霸凌后,并沒有告訴其他人。但如果家長密切關注孩子,通過對孩子行為變化的觀察,還是可以察覺一二的。
比如,外向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寡言,成績優異的孩子突然無緣由的大幅度下降,一向不亂花錢的孩子突然向你要額外的零花錢,并對之前熱愛的事物突然失去興趣。
其他反常的信號還包括:
身體有不可解釋的傷口,淤青
衣物、飾品、個人物品有損毀
無原因的頭疼,胃痛,或者假裝不舒服
睡眠困難,做惡夢
不想去學校
對社交場合恐慌
感覺無助,或者自信自尊下降
自我摧殘行為,傷害自己
抑郁,焦慮,害怕,慌張
這些反常的表現,通常都是孩子被霸凌的信號,家長們要重視。如果孩子不愿去學校,害怕去學校或者成績、精神狀況變化很大,家長們需要和孩子聊一聊,問問是不是遭受了校園霸凌,并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是你最強有力的保護者!
04
美國國家犯罪防控協會 (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uncil) 將家長如何防御霸凌事件發生和事后應急預案歸納成以下幾點:
教會孩子如何用非暴力手段去處理問題,并且當他們這么做時,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
當孩子在任何一個方面表現好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積極的反饋和表揚,以此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self-esteem)。培養孩子堅持自己信念的自信。
和孩子做好日常的溝通,積極詢問和傾聽孩子在學校參與的社交活動,和同學的互動,以及所遇到的問題。
家長要對對校園凌霸持有嚴肅的態度。很多孩子對于講出自己遭受凌霸感到尷尬。你也許只有那么一次機會去介入和幫助。
當你看到有任何形式的凌霸行為都要立即制止,盡管當你的孩子是凌霸一方的時候。
鼓勵孩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不要凌霸你的孩子或者在你的孩子面前凌霸其他人。很多時候在家里受到凌霸的孩子會將這種凌霸行為轉移到學校去凌霸其它孩子。當你的孩子看到你打,嘲笑或者八卦別人的時候,他也會模仿你的這些行為。
支持孩子學校所開展的防御校園凌霸項目。如果孩子的學校還沒有類似的項目,考慮聯合其它家長和老師們一起開展此類項目。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里也指出:
一旦發現學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學校和家長要及時相互通知,對嚴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報告,并迅速聯絡公安機關介入處置。
報告時相關人員有義務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學校、家長、公安機關及媒體應保護遭受欺凌和暴力學生以及知情學生的身心安全,嚴格保護學生隱私,防止泄露有關學生個人及其家庭的信息。特別要防止網絡傳播等因素導致事態蔓延,造成惡劣社會影響,使受害學生再次受到傷害。
要告訴孩子,千萬不要以為你為什么都不說,事情就會過去;千萬不要讓自己去扛著這一切,而害怕讓我們知道;千萬別害怕爸爸媽媽傷心,那樣我們只會受到更大的傷害。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都是孩子堅強的后盾和支持者。要讓孩子明白,尋求父母的幫助,是孩子們感覺到最安全,最放心,最舒服的方法。
另外,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眾壓少、以暴辱人……校園欺凌屢屢發生,主要是相關責任后果的法律尚未完善。但現在,校園欺凌未成年人也會被判刑了,所以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尋求法律的保護!
05
面對校園霸凌,不少人支持以暴制暴。研究表明,以牙還牙、打回去的方法并不會停止霸凌,還有可能讓暴力升級,讓孩子從被害者變為施暴者。
作為家長,我們要明確的是,我們的目標不報復施暴者,而是防止霸凌事件再次發生。咚媽認為,幫助孩子發展社交技能,培養孩子的情商及情緒管理,建立才“霸凌防御系統”是預防的根本。
“霸凌防御系統”是這樣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1.找到自我,這樣你就不會再受惡言惡語的影響。
2.對自己的行為和快樂負責,這樣就能擺脫壞蛋的糾纏。
3.養成堅定的價值觀,誰都無法撼動它。
4.在內心深處建立一個安全地帶,在那里隨時可以獲取安慰和力量。
5.構建一個牢固的關系網,在受到欺負時能給你支持的那種。
6.受到壞蛋挑釁時,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7.修煉精神,在面對霸凌時保持平靜和堅強。
8.從被欺負中總結經驗教訓,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堅強、明智、自信,更有能力應對各種挑戰。
9.制定防守策略,這樣就能從容應對各種形式的霸凌。
10.學會同情,這樣就能幫助其他被欺負的人。
很多事情不是一下突然變壞的,是可防可控的。預防霸凌,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與同伴有平等的能力和權力,這樣的能力不是為了打架欺負人,而是讓孩子可以保護自己,而且要讓孩子主動擁有為自己爭取權益的能耐和力量。
唯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平安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