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問心淺笑 · 主播 | 阿成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br>
或追求不止,或心淡如菊,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風景,讓我們體會著不同的人生滋味。
人生的上半場,被名利所困,被世事所擾,愛過恨過,也算得上轟轟烈烈。到了人生下半場,才明白人的一生,功名利祿皆浮云,內心的從容才是真。“生活的智慧在于逐漸澄清濾除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人生的上半場,是為別人活,為理想活;那人生的下半場,換個活法,把生活還給自己。回歸初心,去繁從簡,不為積習所蔽,不為浮名所累,不為離別所傷。往后余生,請記得守好這五個字,用一顆素心體會人生的意境,安然知足,方享清歡。塵事繁雜,皆因不懂“少”的真諦:追求少一點,快樂便會多一點。因為一個人的欲望太多,過分貪婪時,就會讓自己失去智慧,錯過很多福報。這便是《莊子·大宗師》中所說的:“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span>被稱為南宋巨貪的右相陳自強,出身貧寒,一生致力于科考,以期改變命運。他徇私舞弊,招贓竊位,買賣官職,送上來的公文,也要有“附加價值”才會被打開。積累了大量財富后,他本以為自己可以安享晚年,卻沒成想丑事敗露,朝廷沒收了他全部財產并將他流放。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抵御誘惑,凡事求多,求滿,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境地。因為這樣的人,不會因為欲望而讓人生失控,可以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少一些利弊的思量,多一些對自我本真的思考。當代學者錢鐘書,一生淡泊名利,不因外界的干擾徒增欲望,終得人人欽慕的文學成就。成名后依然保持初心,在面對美國著名普林斯頓大學提出的豐厚報酬時,他堅定拒絕,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國畫大師齊白石曾說:“不貪色、不貪肉、不貪精、不貪咸、不貪甜?!?/span>不管是心中之欲還是口腹之欲,不貪,不僅可以讓內心安寧,還能換來身體的康健。正所謂“少即是多”,人生下半場,學會給欲望做減法。法國作家昆德拉在書籍《慢》中說:“慢的生活才有質量?!?/span>這種慢不是拖延時間式的懶惰,而是“閑敲棋子落燈花”的從容。而快節奏的生活,讓自己忙碌焦慮,沒有了時間反省自我,審視內心,不僅徒增煩惱,還會透支自己的健康。清朝皇帝雍正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雖身為皇帝,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據《雍正帝起居注》中記載,雍正每天凌晨兩點就會起床,先看一些奏折,然后和軍機大臣開第一個早會,再接著上早朝......除了吃飯,其他時間幾乎一直在養心殿工作,直到晚上十點。這樣高強度的工作,雖取得了很大的政績,但也搭上了自己的健康:因為批閱太多奏折和題本,雍正的近視日益加重;因為熬夜過多,身體也被嚴重透支,在位僅13年。如同現在很多人,在工作壓力和信息的雙重轟炸下,不斷讓自己“加速度”。結果卻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康健的體魄,更沒有閑暇時間靜下心來思考。“人類所能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拿健康去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人生下半場,適當地放慢腳步,讓身體停一停,勞逸結合;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多少人為名利疲于奔波,為成敗失去初心。甚至,因為對得失的執著,讓自己的情緒失控。而看淡世俗追逐,不為名利所累的人,更容易獲得生活的贊賞。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陶弘景便深諳此道。他才學淵博,先后擔任過多個諸侯的侍讀,后來還做了左衛殿中將軍。36歲時,他毅然決然辭官歸隱,靜下心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梁武帝稱帝后,曾邀請陶弘景重回朝堂,但陶弘景用一幅《二牛圖》拒絕了:畫中有兩頭牛,一頭在自由自在地吃草,一頭帶著金籠頭,被人驅使著。沒有辦法,梁武帝只好在遇到難題時,派使者去山中找陶弘景。“書問不絕,冠蓋相望”,一代“山中宰相”陶弘景聞名天下。遠離名利圈的陶弘景,不僅在自己喜愛的醫藥方面頗有建樹,還完成了許多著作。試想,如果他沒有看淡名利,又怎么能有一顆寧靜的心、穩定的情緒,去研究學術,成就自己呢?人到中年,看淡悲歡離合,看輕名利紛爭,是一種難得的修行。人生下半場,對身外事看淡點,讓自己的情緒遠離波瀾,好好感受人生的好時節。 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曾問畫家李苦禪:“什么字最難寫?”“一”是最簡單的一個字,卻可以衍生出很多字,可以往上加,卻無法再減。做人也是如此,最難的就是簡單:心思淺了,生活便簡單了。年輕時覺得成人的世界是復雜的,成熟的標志便是懂得人情世故,結果常常被瑣事而累。其實,知世故而不世故,做人簡單些,煩人的雜念和擾人的凡思也會遠離,這便是大道至簡。顏回便是如此,“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如此簡單的生活中,顏回依然自得其樂,把精力均放在學習上,終成孔子最得意的門生,被世人稱為“亞圣”。
形簡心精,把外在的一切看淺了,才能把心歸在一處,把事情做到極致。“得道前,砍柴時惦記挑水,挑水時惦記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p>
人生的下半場,把簡單當作自己人生的底色,去除繁雜,讓心歸真。“一個幸福晚年的秘決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span>
當一個人學會獨處,在孤獨中享受自由時,方能沉下心,內省初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一個人能走多遠,也是由這份靈魂的“寡”——獨處所決定的。“琴圣”俞伯牙曾獨處蓬萊山,將看到的景色、聽到的聲音,加上自己的情懷,融合在琴中,最終創作出傳世佳曲。一代宗師葉問,在獨處中靜下心,沉下性,創造出了剛柔并濟的詠春拳,譽載中外。獨處,是一個人的增值期,也是屬于一個人的清歡。不只身體上的獨處,精神上的獨處更是一場與靈魂的對話。“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p>
一個不畏懼靈魂孤寡的人,是內心強大的,這樣的人會在寧靜中和自己對話,豐富自己的精神;會拒絕沒有意義的社交,提升自己的內涵;更能讓自己的精神保持獨立,不輕易受到干擾。獨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修行,更是遇見更好的自己的好時機。人生下半場,學會獨處,給內心一個增值的機會,讓它長出有力的翅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span>那些撞過的南墻,走過的彎路,體會過的喜怒哀樂,感受過的得失成敗,都化成了歲月的回饋。點亮【在看】,人生下半場,守住這五個字,便是最高級的修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