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不經一事,不懂一人。”
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在關鍵時候才能看清。
有時候,看清一個人,一個瞬間就夠了。
利益是一個人的試金石,只有在利益面前,人才會顯出本性。這個時候,通常是識人的最佳時刻。
《論語》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其意思是說: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看清一個人,就要看他面對利益時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就有不少見利忘義的事例:
強和輝兩個人合伙開了個小公司,一起做生意。
平時兩人稱兄道弟,感情挺好。一年下來,賺了不少錢。
而強想再擴大經營時,卻忽然發現帳面上少了50萬,調查后才得知,輝為了賺取個人利益,私下挪走了錢,去放了高利貸。
強在這件事上,瞬間看清了輝的人品,不想再與他合作了。
正如曾國藩所言: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意思是說,和那些過分貪圖利益的人共事,那到頭來一定會連累到我們自己。
就是因為利益像一面照妖鏡,讓每個人在它面前,一定會原形畢露。
《有關人性的這一切》的書中曾寫道:只有利益與人性的東西才是分算得清清楚楚的。
利益面前,有可能,親人成為仇人,朋友變成陌路,一個錢字,最能看清人心,看透人性,也最能考驗一個人的品行。
有句話說“泥濘而識馬,落難而識人”。
人只有在落難的時候,才知道誰好誰壞。
有一私企老板,企業做得很大,聲名顯赫,很多人都來接近他,因此他結交了不少所謂的朋友。
平時,家里經常高朋滿座,主動上門巴結的人很多。
后來,這位老板因一些經濟問題鋃鐺入獄,情形就發生了變化。
原來的那些朋友都不見了,甚至有些人看到他的家人都躲著走,生怕受到牽連。
這種情形之下,唯一還常在他家出現的是一個不起眼的老花匠,他是之前老板雇來侍弄他家的小花園的。
這位花匠還和以前一樣,按時來侍弄滿院的花花草草。
有人就嘲笑他:“老板都進去了,你怎么還這么上心。”
花匠說:“老板以前待我不錯,我能替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不讓這園子荒廢了,也好讓孩子們回來時有個念想。”
獄中的老板聽說了這件事,感慨道:
“看來這些年,我只交下了這么一個好人哪!”
蒲松齡曾在詩里寫道:宴笑友朋多,患難知交寡。
一個人風光的時候,周圍總是不缺阿諛奉承、百般討好的人,但當你落難的時候,才知道愿意伸手拉你一把的人很少。
路遙知馬力,日久方能見人心。
正所謂: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所以你好的時候圍著你的不一定是真朋友,落難時方能體會到真實的人心。
時間識人,落難知心。時間也終究會留下最值得的人。
古人云“品現于事,心藏于身”。
往往真實的人品總是會從細微末節處表現出來。
所以,細節也猶如一面顯微鏡,更能清楚地看出一個人的人品。
一位文友曾分享過他的一段經歷:
他的一位朋友從外地回來,要借他的車用兩天。
這位文友毫不猶豫地就把車送了過去。
臨送之前,他還仗義地把油箱加滿了。
結果一周后,這位朋友打電話給他,讓這位文友自己去車站停車場去取車,他著急趕火車就先走了。
這位文友取到車時,卻發現油箱黃燈預警!
大投資家查理.芒格曾經告誡他的兒子:
如果你借用了朋友的車,還車時無論多忙、多不方便,都要把油箱加滿!
因為小事能見格局,細節能看出人品。
朱自清先生說:“細節就是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細。”
往往顯現一個人品性的,就是那些毫不起眼的小細節。
越是小事越能見真章,越是細節越能暴露品行。
決定一個人人生高度的,也正是這些細節。
有人說:一個人的底線就是一個人的底色。
所以,你想看清一個人的本質,就看他的底線在哪里。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王編輯收到了一本書稿,覺得還不錯,于是他就把書稿拿給自己的好朋友老陳看,想聽聽他的意見。
老陳看過之后,含糊地說:“文筆還不錯,你覺得行就行。”
于是王編輯就把這本書出版了。可是不久以后,他卻被人告了,因為這本書涉嫌抄襲。
后來,王編輯從旁人處得知,老陳早就看出了那本書有抄襲的地方,之所以沒有告訴他,是因為老陳和那個作者也認識,怕那個人知道了和他結怨。
王編輯感慨道:“此人沒法交啊!”
卡爾維諾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放棄了某種他原以為是根本的東西,他還可以放棄其他東西,以后又有許多其他東西可以放棄。
也就是說,沒有底線的人,為了一己之私,可能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和這樣的人交朋友,總有一天,會反受其害。
而有底線的人,一定會堅守住自己的原則,在大是大非面前決不含糊。
所以,鑒別一個人最好的一種方式,就是看他是否有原則和底線。
一個人的底線就是一個人的人品底色,決定了一個人的人品下限。
沒有底線的人,絕對不值得深交。
有一句話總結得好:
看懂一個人,一定是你在意過;看清一個人,一定是你落魄過;
看透一個人,一定是你付出過;看穿一個人,一定是你受騙過。
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會成長,經一事長一智,遇一人懂一人。
讓那些不值得的人從人海中來,再還給人海,讓人生路上,常有良人相伴。
作者 | 艾秒針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