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陽到達黃經60°時,小滿節氣踏著微光,姍姍而來。
這是屬于農歷四月的一個特殊節氣,此時,北方的小麥已經飽滿,但還未成熟;
南方的多雨時節到來,河水開始上漲,變得充盈,萬物都因為這個節氣,變得生機勃勃。
就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
“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
從今天開始,地上升起的陽氣已充滿地面,全年“最接地氣”的15天就此到來。古人則把這15天分為三候:
一候 · 苦菜秀:
此時苦菜已經枝繁葉茂,在這炎熱的天氣里,吃“苦”不僅可以瀉火解暑、健脾開胃,還能體會一番別種滋味。
二候 · 靡草死:
夏天已正式來臨,在炙熱的陽光下,向陽而生的植物,會變得格外強壯,而那些喜好陰涼的植物,則會因陽氣過盛逐漸枯萎。
我們也該從空調間走出來,去大自然曬曬太陽,出出汗,給身體一個排毒的機會。
三候 · 小暑至:
麥子日益成熟,等待成熟的過程,總是充滿希望,令人期待。
所有的一切,都剛剛好,將滿未滿,正是小滿。
一如人生最好的狀態:凡事七分滿。
飯吃太飽,會招來疾病
《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說:“大飽傷脾。”
正如老人常說的,人的腸胃怕堵不怕餓,比起十分飽,三分饑更有利于健康。
八十多歲的醫學泰斗鐘南山在抗疫前線奮戰時,不僅因為專業成了全民的偶像,健康的體魄也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為此,鐘南山院士曾向大家分享保持健康的三要素:
“運動,鍛煉;重視心理健康;不要吃太飽。”
他還分享了合理分配三餐的具體方法:
早餐的熱能攝入量應是全天的30%,主要包括豆漿、雞蛋、水果和蔬菜;
中午的熱能攝入量應是全天的40%,主要包括魚、肉、蛋和豆類;
晚上盡量少吃一點,熱能攝入量主要在全天的30%,主要是谷物。
然而,很多人明知吃太飽對身體無益,但還是會為了口腹之欲,忽略身體的康健。
南北朝時期宋明帝劉彧便是一個對吃無節制的人,據記載,劉彧吃臘肉,每頓至少得吃兩百塊。
每次都吃到撐才停下來,這不僅讓他身形變胖,失去原來儒雅的樣子,也讓他的身體因為超負荷而疾病纏身。
最終讓生命停留在了34歲。
這并非夸張,有研究結果表明,只需要降低進食量,就能延年益壽。
因為吃太多,不僅會引起腸胃功能的障礙,還會因為肥胖帶來更多病癥,如“富貴病”。
更重要的是,吃太多,大腦中會產生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的生長因子,會導致腦功能的退化。
梁代醫學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年錄》中也指出:
“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壽;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享有94歲高壽的國畫大師齊白石的養生之法“七戒八不”中,就有一條是“不貪飽”。
可見,將飽未飽,健康常有。
吃飯慢一點,規律一點,便可以慢慢減掉飯量的三分之一,如營養學家李瑞芬教授所總結的:
“一日多餐,餐餐不飽,餓了就吃,吃得很少。”
控制好飲食的分量,才能把握好身體的“度”,擁有健康的體魄,給生命做加法,更好地享受人生。
話說太滿,會惹來事端
南宋文學家文天祥在《和言字韻》中說:
“前輩如瓶戒,無言勝有言。”
古人一直用“守口如瓶”這個詞語來告誡我們,謹言,方可避免禍從口出。
春秋時期,齊國聯合宋、魯、陳、蔡四國攻打衛國,齊襄公為防止周王派兵前來討伐,便派兩位將軍去偏遠的葵邱駐守。
兩位將軍在臨行前,對齊襄公提出請求,希望駐守有一個期限。
正在吃瓜的齊襄公沒有當回事,隨口就說:
“明年瓜再成熟的時候,我派其他人去接替你們。”
一晃,一年過去了,齊襄公卻已忘記自己的承諾,這讓兩位將軍很不滿。
為了提示齊襄公,他們獻上剛成熟的瓜,可是齊襄公并沒有看懂這個暗示,更不要提履行承諾。
兩位將軍十分生氣, 便聯合公孫無知起兵造反,擁立了新的國君。
俗話說:
“言行如走棋,一動思三步。”
說話前三思,方能讓自己更從容。
畢竟信用難得易失,哪怕是花費十年積攢的信用,也可能因一時的話說太滿又不能實現,而前功盡棄。
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表達過這樣的思想。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位學生興奮地說:“告訴你一件絕對想象不到的……”
蘇格拉底沒有被對方的情緒所感染,果斷地制止了對方,說道:“你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過濾過嗎?”
這位學生不明就里,蘇格拉底解釋道:
告訴別人的話,首先要用“真實”的篩子過濾,再用“善意”的篩子過濾,最后用“重要”的篩子過濾。
如果既不真實,又不善意,更不重要,那又何必要說呢?
正如老子所說: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話說未滿留余地,點到為止是藝術。
面對自己可以做到或有理的事,不要把話說太滿,這是給自己留余地,也是一種智慧。
曾仕強教授也說:
“說話不能太滿,太清楚,當你說一定的時候,就已經錯了。”
說八分的話,將滿未滿,才是為人處世最好的方式。
事做太絕,會失去退路
有一位小和尚,做事很絕對,師父為了教化他,讓他在一個葫蘆里裝滿水,再放進鹽,然后讓小和尚想辦法讓鹽快點融化。
沒多一會,小和尚哭喪著臉對師父說:
“師父,水太滿了,根本沒有辦法去讓鹽加速融化。”
因為葫蘆里的水太滿,不能搖晃葫蘆,讓鹽融化;又因為葫蘆口太小,不能用木棍去攪拌,最后,鹽都沉在了胡蘆的底部。
師父笑著說:“你把葫蘆里的水倒出來一些,不就可以了嗎?”
小和尚頓悟,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世間萬物如此,做人做事也不離其法。
一個人做事太絕對,便如同盛滿水的葫蘆,失去了回旋的余地。
所以,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這么說: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事事有度,必有所益。留余地,是留給別人,也是留給自己。
世事繁雜,輸贏難料,不把事做絕,路才能越走越寬,亦能擁有轉身的從容。
戰國時期的戰略家馮諼,因為貧窮,想要投到齊國公子孟嘗君的門下寄居,孟嘗君詢問他的特長,他卻搖著頭說“什么本事都沒有”。
但對門客不惜“舍業厚遇之”的孟嘗君,對投奔而來的人都會留有余地,便以下等門客的待遇收留了馮諼。
然而馮諼并不滿意下等門客的待遇,沒幾天,便彈著劍要魚吃,于是孟嘗君按中等門客的待遇招待馮諼。
過了幾天,馮諼又不愿意了,彈著劍要車馬,孟嘗君沒有計較,給了他上等門客的待遇。
馮諼沒有就此停止,沒多久又彈起了劍,說自己家里的老母親沒法養活。
大家都覺得馮諼太過貪婪,極其討厭他。但孟嘗君依然抱著“做事留余地”的胸襟,再次滿足馮諼的愿望。
最終在孟嘗君遭到齊王猜忌時,馮諼為孟嘗君出謀劃策,營造“三窟”,使孟嘗君在之后做齊國相國的幾十年中,“無纖介之禍”。
凡事不可盡的智慧,便在此間。
人算不及天算,凡事皆有意外,做事留余地,方能容納這些意外。
這樣的人,成人達己,總能積善降祥。因為做事不絕,是留給別人的退路,也是自己的后路。
盛極必衰,至滿則溢
事物發展到極致,便會朝相反的方向走去,可謂“物忌全勝,事忌全關,人忌全盛”。
唯有懂得守好嘴,放寬心,松開手,給世界留點縫隙,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飯吃八分飽,留有縫隙,讓自己遠離疾病;
說話留三分,留有余地,讓自己更加從容;
做事七分止,留有退路,讓自己多份空間。
如此,人生張弛有度,可進可退,正是小得盈滿,滿而不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