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飛越瘋人院》劇照
直到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的精神世界仍然是一個無法完全解析的醫學和哲學謎題。無論是懸疑影視劇還是文學作品,都是在對異常人類心理進行不同角度的挖掘。各路創作者也將精神疾病描繪得“神乎其神”:有電影《致命ID》那樣的恐怖的多重人格,還有暢銷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里夸夸而談四維空間的“奇人”。
有史料記載以來,人類就一直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但長期以來,我們對其產生的原因卻知之甚少。幾個世紀以來,醫生們一直在努力給精神疾病下一個合理的定義,包括如何診斷、如何治療,以及最重要的:精神類疾病究竟是什么?
長按識別二維碼即可購買
▽
一個震驚世界的心理學實驗
演員李成儒在電影《大腕》中飾演的“精神病人”已成為經典
精神病患者的過去:
一場人性的浩劫
人類對精神疾病本能的恐懼使得精神病患者承受了比精神折磨更大的傷害。
歷史上對精神疾病做出的解釋主要圍繞三個要素展開,即精神(靈魂)、大腦和環境。
第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種超自然現象,是神靈或魔鬼操縱的直接結果。
根據公元前 5000 年出土的頭蓋骨,我們知道,對其最古老的治療方式之一是在顱骨上鉆孔,釋放人們認為藏在里面的惡魔。這種做法被稱為“鉆環術”。
以色列出土,公元前2200年—前2000年
另一種消除內心惡魔的辦法是拿孩子或動物來祭祀,與惡魔做交易。早期的印度教徒認為,癲癇就是惡魔加羅希在作怪,“加羅希”的字面意思是指“抓你之人”。古希臘人認為,人們發瘋是因為眾神發怒或報復。
到啟蒙時代,思想家們擯棄了惡魔附身說,認為精神病是非理性的表現,是理智出現問題而產生的一個副作用。
1808年德國醫生約翰·克里斯蒂安·賴爾創造了一個詞,這類研究才有了命名——“精神病學”。
他當時提出的原則對今天依然有用。比如:“從精神疾病是普遍存在的”,“我們應該用人道的方式對待他人”,“從業者應該是精神醫師,而不是哲學家或神學家”。
賴爾提出的精神病學理念并沒有阻止很多醫生放棄繼續探索“精神病病灶”。他們想知道:精神病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只有一方面還是多方面的原因?會不會是受到了環境的影響?還是只和我們頭骨中的器官有關系?
異化者(精神病學家)開始把身體當成治療的對象,希望精神病能被分離出來針對性地治療,由此創立了一些十分恐怖的治療方式。
比如旋轉椅會讓患者頭暈目眩、嘔吐不止,甚至陷入昏迷。還有“驚澡”,即地板突然下沉,把患者扔進冷水中,把精神病“驚出人體”。
精神病人不只是被人們忽略了,他們還被折磨和虐待。精神病被看作異類,他們自然也成為了被公然虐待的對象。
“一把插入精神病學心臟的匕首”
上個世紀60年代,精神病的概念(瘋狂、癲狂、異常)成了美國有史以來最熱門的話題。
這不僅是一場醫學的辯論,更是一場哲學討論。很多人認為,“精神病”只不過是一種挑出差異的方法而已。瘋狂不再是什么難以啟齒的事情,世界上很多詩人、藝術家和思想家都有瘋狂的行為。
1966年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紅心國王》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一個法國小鎮的故事。當地瘋人院里居住的快樂居民是小鎮的管理者。
這不得不讓觀眾產生疑問:在那個被戰爭蹂躪的瘋狂世界里,誰才是真的正常人?
《紅心國王》電影海報
不過,沒有哪一本書能像肯·克西的迷幻小說《飛躍瘋人院》那樣引發公眾對精神病學的憤慨。
這本書原本是想批判從眾心理,沒想到竟然與精神病學的罪惡永遠地聯系在了一起。正如一位精神病學家所說:“這本書讓人們對精神病學產生了不信任感,因為精神病學不僅沒有治療精神病患者,反而被用來服務社會。”
1975年由杰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同名改編電影海報
這種精神當時完全滲透到了一所叫斯沃斯莫爾學院的高校。
各種發展動向促使該校變態心理學研討班的幾位學生以班代表的身份走進了戴維·羅森漢教授的實驗室。
1969年春季學期開始,他們在那里召開了一個會議,開始制定“臥底計劃”。
這就是精神病學史上著名的“羅森漢實驗”。
戴維·羅森漢教授
羅森漢和其他 7 個人組成的 8 人團隊。都是自愿在美國東西海岸 5 個州 12 家機構當臥底,都偽裝同樣的癥狀。
他們會告訴醫生自己聽到了有人說“砰、空虛、空洞”。基于標準化結構,研究檢測了機構是否收治了精神正常的人。
僅就這些癥狀本身,精神病機構診斷出所有的“假病人”患有嚴重的精神病除了一個被診斷為得了躁狂抑郁癥之外,其他人無一例外被確診得了精神分裂癥。
他們一住院就丟掉了幻覺,舉止“正常”。但是,從他們入院的那一刻開始,假病人就被認定為精神病人了,臨床醫生會通過“精神病”這個棱鏡來觀察他們的所有行為。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前 3 個病人住院期間,有 30% 的其他病人意識到有些不對勁,有一次還做出了這樣的評論——“你沒有瘋。你是一個記者或教授。”
“事實是,我們早就知道診斷常常不是沒用就是不可靠,但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它們。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無法區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
這就是羅森漢得出地驚人結論。
他的這一觀點第一次有了翔實的數據支持,并在1973年1月,在著名的《科學》雜志發表了一篇名為《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的文章,長達9頁,文章主要的觀點就是精神病學基本上沒有可靠方法來區分。
20世紀80年代后期,也就是羅森漢的文章發表十多年之后,將近80%的心理學入門教科書都收錄了他的研究。直到今天,《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依然是心理學入門課程中大部分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
文章發表30 年之后,《神經與精神疾病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評價說,他的結論“就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學的心臟”。
疾病的背后是一個個真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