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意為: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形式,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于不可見的無形質。
循環和往返是“道”的運動,弱化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生于有形,有形生于無形。萬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返動回歸,任何事物生于無,最終從有返回到無,真所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如何讓萬物回歸如道,采用消弱方式。打個比方:人未生之前,屬于無的狀態,生下來之后就是有,死了回歸于無!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從生到死的過程,經歷初成,長大,強壯,最終被道所弱化回歸至無!這一過程道始終伴隨,不離不棄!這一種思想與佛家的“斷滅空”有相似之處,與“法性真如”的本源思想也是有共同點的。
評析
老子在《道德經》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恒不變的規律”,概括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現象與本質,這是十分光輝和精辟的見解。“反者道之動”,歷來解釋者有兩種觀點:一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二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發揮作用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這不完全是消極的,同樣也有積極性的一面,道創造萬物,并不使萬物感到有什么強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和成長。用弱和用強,也就是是“無為”和“有為”的區別。“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有的論者認為這一句可以概括出“無—有—萬物”的公式,并說萬物畢竟是從“無”而來的。其實,老子講“有”和“無”,他是把有與無當成相互對立的兩個哲學范疇,有與無都是道的屬性。老子在說無其實也包括有,說有也包括無,道學中的陰陽即是分開又是合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其中的一就是太極,太極在表達無(陰)時,就包含了有(陽),表達有(陽)時,也包含了無(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