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其臨床特點為多形性皮疹,傾向滲出,對稱分布,自覺劇烈搔癢,病情易反復,可多年不愈。濕疹的病因及發病機理相當復雜,涉及體內外多種因素。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其臨床特點為多形性皮疹,傾向滲出,對稱分布,自覺劇烈搔癢,病情易反復,可多年不愈。濕疹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相當復雜,涉及體內外多種因素。筆者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創蒼參消疹止癢湯治療急、慢性濕疹,及加減治療各種皮膚搔癢癥100余例,臨床治愈率在80%以上。
圖源:網絡
病因病機:素體濕盛,喜食辛辣肥甘厚味,釀生濕熱毒邪,復遭風邪侵襲,濕熱風毒相搏,流注肌膚皮下,阻滯血絡,發為皮疹搔癢。
自擬蒼參消疹止癢湯
藥物組成:蒼術15克,苦參12克, 荊芥15克,防風12克,當歸15克,丹皮10克,首烏藤30克,蛇床子15克,地膚子15克,金銀花15克,白蒺藜20克,蟬蛻10克,赤芍15克,生地30克,白鮮皮15克,蒲公英20克,甘草10克。
功效:除濕清熱,活血祛風,解毒消疹。
分析:方中以蒼術、苦參、白鮮皮,除濕清熱,荊芥、防風、蟬蛻、白蒺藜、金銀花、蒲公英首烏藤、甘草祛風解毒,生地、當歸、赤藥、丹皮、地膚子、蛇床子、蟬蛻、白鮮皮活血止癢消疹。諸藥合用,能較快制止搔癢,消除皮疹,共湊除濕清熱,活血祛風,解毒消疹止癢之效。
典型病案
案一、龍某某,女,49歲。患者于30年前手腳出現皮疹,呈對稱性,搔癢,抓撓后有液體滲出,此后每年春、秋二季發作,以秋天為甚,輸青霉素可緩解。本次于10天前發作,輸青霉素、擦膚輕松均無效,前來就診。
現癥:四肢均有散在皮疹,以上肢、雙手掌為甚,瘙癢,抓后有液滲出,口苦,舌紅苔白厚,脈濡。
診斷:慢性濕疹。
治以:除濕清熱,活血祛風,解毒消疹。方用自擬蒼參消疹止癢湯加減。
藥用:荊芥15克、防風15克、蟬蛻12克、蒼術20克、薏苡仁30克、生地30克、川芎10克、赤芍20克、當歸12克、地膚子20克、蛇床子15克、金銀花15克、何首烏15克、白鮮皮15克、丹參15克、白蒺藜20克、黃柏12克、苦參12克、甘草15克,2劑,每劑以水1500ml,浸泡15分鐘,煎取450毫升,煎煮2次,共計900毫升,分2天6次服用。
另用:苦參50克、黃柏30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蛇床子30克,加入內服藥方藥渣內,煎水擦洗、浸泡,1日2次,1次30分鐘。
4日后復診,搔癢皮疹減輕,效不更方,仍用上方4劑而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案二、頑固性濕疹案
唐某某,男,39歲,四川遂寧市船山區人。2016年8月12日初診。主訴:患皮膚長濕疹近20年。濕疹發生主要部位:腰和腹部兩側,大腿、小腿及雙上肢內側,呈對稱性。曾經在華西醫院和深圳武警醫院看過西醫,都治標不治本,沒過多久又復發了。口味及二便正常,舌質黯紅,苔白厚。
診斷:慢性濕疹。
治法:養血活血,祛風除濕止癢。
處方:自擬蒼參消疹止癢湯加味。
藥用:蒼術12克,苦參10克,生地3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6克,丹皮12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荊芥15克,防風12克,蟬蛻10克,白蒺藜20克,白蘚皮15克,首烏藤30克,地膚子15克,蛇床子15克,銀花15克,甘草12克。3劑,水煎服。2日1劑。藥渣加陳艾熬水洗澡。
8月17日2診,病人說:劉醫生你好,我三付藥已經吃完,每天用藥渣加艾葉洗澡,比開始要輕的了,是不是還是用這個藥方吃下去?效不更方,仍用上方加丹參20克,蒲公英20克,3劑。
9月4日復診,病人說:劉醫生你好,你開的藥我吃了,我還在家里自己撿了二付吃,現在只有大腿和背上有雞蛋那么大三坨,請問是繼續在家撿還是你另外給我開?仍用上方去蒼術,苦參,3劑。
9月17日4診。病人說:劉醫生你好,我濕疹好像基本好了,就是皮帶這過敏,請問繼續吃這藥方,還是你另外給我開?
病人濕疹基本痊愈,宜增加養血藥善后。仍用上方去銀花加熟地20克,白芍15克,紫花地丁20克。3劑。
案三、皮疹搔癢案
患者鄧某某,女,65歲。病人于3天前出現全身發紅疹,搔癢,2019年4月21日前來就診。
患者有胃病史,現癥:全身皮膚出現紅色疹子,搔癢。口干飲水不多,舌紅苔薄白少津,脈浮略數。診斷:血熱,風毒瘀阻脈絡。治法:清熱涼血,祛風止癢。擬用蒼參消疹止癢湯加減,藥用:生地30克,當歸15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荊芥15克,蟬蛻10克,首烏藤30克,炒白蒺藜20克,蒲公英20克,銀花15克,白蘚15克,地膚子15克,丹參15克,陳皮15克,甘草10克。
2劑,水煎服,2日1劑,1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