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216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人是自然的產物,天地四時的寒熱變化對人的體質及健康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深深的影響著其一生,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編輯/千誠)
天有六氣,人有六質,脈癥相應,天人合一
—————五運六氣理論在臨床中的具體運用
作者/陳斌
當前,隨著中國一路一帶戰略的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成為常態,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健康中國,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了國家戰略,中醫也迎來了發展的最佳時期,學術氛圍較為寬松,各種培訓班層出不窮,國醫大師的評定,屠呦呦諾貝爾獎的獲得,還有美國《自然》雜志報道,中醫將被納入2019年出版的最新版全球醫學綱要等,使中醫進一步走進了世界的視野。因此,回歸經典,重視中醫傳統臟腑、經絡、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理論的學習,是加強內功,提升自身實力的有效保障。同時要更好地融入當今時代,必須通曉現代科技的各種臨床檢查、診斷和治療,這樣才能恰當的選擇適合中醫治療的病種。更好地發揮中醫的優勢。
1.中醫的天人觀:天有六氣,人有六質
中醫認為人是天地的產物,《內經》有:“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不可不通。”人是以五臟為中心,經絡為溝通內外、聯絡上下、運營陰陽、運行氣血的通道,所以天地、陰陽、五行、五臟、經絡是中醫的根本,五行的生克乘侮及臟腑的生理功能是基礎,“氣”是決定生死、臟腑傳變的根本,《內經》言:“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人是自然的產物,天地四時的寒熱變化對人的體質及健康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深深的影響著其一生,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即地氣,地氣即六氣,為厥陰風木(風)、少陰君火(熱)、少陽相火(火)、太陰濕土(濕)、陽明燥金(燥)、太陽寒水(寒)。所以人也效法之,亦有六質,分別為巳亥厥陰風木(風)、子午少陰君火(熱)、寅申少陽相火(火)、丑未太陰濕土(濕)、卯酉陽明燥金(燥)、辰戌太陽寒水(寒)性六種體質。是故立足五運六氣,根據天人相應理論,看天地四季寒暑更迭,風云變幻,萬千氣象,只不過六氣爾,即風、熱、火、濕、燥、寒;人與之對應,蕓蕓眾生,形形色色,百病繁雜,也不過六質,即風、熱、火、濕、燥、寒六種體質。
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自然六氣或者說是六淫與人之六質的相互影響而致病,即《內經》所言:“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因此,只要掌握了這六大體質特點,從內調其虛實,堵住內部的“虛”,使外部之虛邪賊風,無可乘之機,則病可愈。不使“兩虛相得”,即可通治百病,快速提升醫療水平。所以說,寒暑更迭,不過四季,風云變幻,不離六氣,人生百病,統歸六質,內調虛實,治病求本。
2.診療策略:脈癥相應,天人合一
以先天體質為中心,脈癥為依據,經典為依托,天人合一為最高準則,全面提升中醫全科水平。通曉五運六氣理論,知曉先天體質學說,懂得天人相應的道理,就可以化繁為簡,執簡馭繁,更好地服務大眾。另外,我們要認識到,中醫的診療不需要像西醫那樣,知道每個疾病的發病原因和診斷治療,事實上這樣掌握的疾病診療也是有限的,因為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并且這一治療模式重視局部,而對全身整體的調整不太重視。所以,我們要放棄這種以一病一癥為主的西醫診療模式。而中醫側重于整體調理,注重于整體的平衡,認為局部服從于整體。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五臟失衡,內外偏頗,經絡瘀滯,內外交困,氣血失和,張仲景:“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內經》也有“兩虛相得,乃客其形”之論。
知道天人相應,則脈癥也是相應的。“脈乃氣血之先見,……氣血俱盛,脈陰陽俱盛。”如外感見脈浮緊,必是太陽表實證,有是脈,見是癥。“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故而其治療原則:“觀其脈癥,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脈平,則癥平,則陰陽平和也。疾病愈與未愈的評定標準,即以脈平為標準,如仲景所言:“病脈,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當然,若要精準地知道疾病的所在,氣之太過與不及和臟腑的偏盛偏衰,則需要運用運氣來推算,誠如仲景言:“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站在五行的觀點來看,世間本無病,有的只是五行的偏盛、偏衰、太過和不及。我們摸脈就是摸五行,摸氣血,定臟腑的盛衰,因此,我們看病,不能被西醫的各種診斷、各種病名搞糊涂了,可以撇開疾病看五行,以脈大小定盛衰,升降補瀉觀權衡,知犯何逆隨證治。也就是無問其病,以平為期。有時候,換一種思路看病,真的有柳岸花明、峰回路轉、別有洞天的感覺。
3.臨床模式:是小專科大綜合
古人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意思是說,不從長遠的利益去考慮問題,是不能夠做好眼前的事;不去全盤考慮謀劃,就不能做好具體的事情。我們臨床中也是這樣。以專科為切入點,能更好的融入臨床;以全科的思維和體質的思維來治療疾病,才能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因為病人生病大多數都是合并多個學科的疾病,如果我們只是考慮本專科的問題,而不考慮對其他專科的疾病,難免顧此失彼,可能本專科的疾病治療好了,其他專科的問題卻加重了。若以全科的思維去治療,本專科的問題解決了,其他專科的問題,也減輕和治療好了,那么病人的依從性和滿意度是大大提升的。所以,我們治療的是“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
4.病例分享
4.1鄭××,女,1982年4月生。以胸痛、胸悶1周就診。查心電圖未見異常。兼見面色萎黃,口苦、乏力、頭暈、寐欠、月經量少。舌淡,苔薄白,右寸上細滑數,關細,雙尺沉細,左寸弱,關弦細,重按無力。
根據舌脈癥及體質特點。考慮:胸痹——胸陽不振。以體質方之四逆柴桂湯加減。處方如下:附子4g,干姜2g,炙甘草10g,茯神24g,太子參15g,柴胡14g,黃芩3g,桂枝10g,白術10g,丹參10g,枳殼10g,薤白10g,元胡10g,黃芪20g,仙鶴草30g,桑寄生24g,益母草24g。7劑
囑三餐定食、定量、平衡膳食。另以麝香海馬追風膏貼交替貼背后至陽穴及胸前膻中穴。
二診,胸痛減,覺大便干,守上方,加火麻仁20g,當歸4g,7劑善后。
4.2林××,男,2011年3月生。咽部不自覺抽動6月。患兒到本市多家醫院診斷為多動癥。經服用西藥后效果不明顯,因其父常在我處就診,療效甚好,所以,特帶患兒前來就診。檢查見:面色晦暗,頸咽部不自覺抽動,咽部未見扁桃體腫大,舌淡,苔薄白,脈弦細數。
診斷為多動癥。證屬肺脾氣虛濕盛,肝風內動。以體質方之黃芪麥冬湯加減。處方:黃芪12g,麥冬5g,厚樸15g,辛夷5g,白術5g,枳殼10g,薏米15g,甘草5g,桔梗10g,茯苓12g,苦杏仁7g。7劑
囑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其父講,吃到第三劑時,效果很好,已經不抽動了,就停藥了,而且連續3天都不抽動了,后來,聽人說,三伏灸很好,就去做了艾灸,結果又開始抽動了,但是比以前少。治法不變。仍守上方,去茯苓、杏仁,加蜂房5g,玄參10g,7劑以善其后。
分析:從中醫和西醫的醫療體系來看,西醫是建立在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的基礎上,是強調微觀,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重視實體,重形質,是由術而道,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中醫是建立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五運六氣的基礎上,是強調宏觀,是抽象的,是看不見的,是強調天人相應,重大局,重視整體,重視功能,重氣,重神,重平衡,是由道而術,這是中醫的優勢,同時也是其短板,不易被現代人所理解,需要以療效來拿話語權。
例1胸痛患者,生于1982年為壬戌年屬狗,木運太過,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為寒性體質,脈弱,明顯陽氣不足,同時兼有肝木旺的特點,見口苦,容易上火,頭暈,右寸上細滑數。追問飲食,三餐米飯吃的較少,肉吃得少,蔬菜吃得多,早餐經常不吃,所以一派虛象。病機誠如仲景言:“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所以以體質方四逆柴桂湯加減。其中以茯苓四逆湯加枳殼、薤白、元胡健脾利濕,溫通心陽;柴胡、黃芩、仙鶴草清肝涼血;參、術、芪、益母草、桑寄生益氣健脾,強腰補腎。在服藥的時候,一定要交代患者三餐要定時,定量,要吃肉,知道:“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之助”的道理,否則,效果不好。
例2患兒,2011年出生,為辛卯年屬兔,水運不及,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為燥性體質,其特點為氣虛胃寒肝旺。臨床上,要注意潤燥,平肝火。以體質方黃芪麥冬湯加減,其中黃芪、白術、薏苡仁、茯苓、桔梗,辛夷,健脾益氣,宣肺利濕。厚樸、枳殼、麥冬、杏仁平肝降逆。二診仍守體質方加入蜂房、玄參以補虛潤燥,祛風清熱。
臨床上知道六大體質,用藥就有方向,就會有的放矢,就能執簡馭繁,從容應對,所謂大道至簡,真理不二。因為體質是由出生時的年、月、日時決定的,是不變的,由此而定的方——體質方也是相對固定的,它注重的是長期趨勢,其療效穩定平和,可以長期服用。當然在具體運用時還要結合當時的脈癥特點稍做調整。鑒于篇幅原因,在此不便贅述,有興趣者,可以參見拙著《五運六氣——中醫精準診療解密》一書。
推薦閱讀
I 版權聲明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