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某,男,26歲。2003年8月22日初診。
陣發性嗜睡10余年。
初診:
患者10余年前即出現陣發性嗜睡,不分時間、地點,甚至行走時皆可入睡,持續10余分鐘,可自行睡醒。
今年6月在協和醫院診為發作性睡病,予“利他林”口服,效果欠佳,現陣發性嗜睡,已停服西藥,無頭暈頭痛,夜眠較差,易醒,一夜醒4~5次,多夢,納可,二便調。既往體健,望診體態豐腴;舌胖,邊尖紅,黃膩,脈沉細。
中醫診斷:多寐(痰濕中阻,上蒙清竅)
治以運牌祛濕,清心滌痰法。
處方:
太子參12g,炒白術15g,茯苓20g,姜夏10g,陳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0g,生谷、麥芽各20g,雞內金10g,膽星10g,僵蠶8g,炒蘇子10g,桃、杏仁各9g,蓮子心5g,炒積實15g,甘草6g,竹瀝汁15ml。
7劑
足浴方:
馬鞭草30g,透骨草30g,六一散(包)30g,稀草30g,雞血20g,絡石藤20g,防風、防已各20g。7劑
二診(2003年8月29日):
癥狀同前,仍有陣發性嗜睡,夜間睡眠差,食納可,二便正常。舌黯紅,苔薄白而干,脈左弦右細。
處方:
上方去內金、膽星,加砂仁(后下)6g,預知子12g。14劑。
足浴方同前
三診(2003年9月12日):
嗜睡發作次數減少,夜間睡眠不安。舌紅,苔薄黃膩,脈沉細弦滑。治以補氣健脾,化痰除濕。
處方:
黨參12g,炒白術10g,炒山藥15g,茯苓18g,姜夏10g,膽星10g,僵蠶8g,佛手10g,炒蘇子10g,炒三仙各10g,炒枳實15g,甘草6g。
四診(2003年10月10日):
一直服前方,此次藥后,癥狀變化不著,夜間睡眠不實,白天陣發性嗜睡,咳痰少,不易咯出,納食可,二便正常。舌胖質暗苔白干,脈左細滑右沉細尺沉,治仍宗前法。
處方:
黨參12g,炒白術12g,菖蒲10g,郁金12g,遠志9g,茯苓18g,姜夏10g,膽星10g,僵蠶8g,炒三仙各10g,炒積實15g,紫菀10g,炙酥皂角子9g,砂仁(后下)6g,炒蒺藜10g,甘草6g。7劑
五診(2004年2月11日):
發作性睡病,每周發作4~5次,每次持續15分鐘左右,夜眠差,多思多慮,易醒,醒后口干甚,頻飲水方解,食納可,二便正常。形體肥胖,久坐,電腦工作;舌胖,舌黯苔白厚膩,脈沉細尺弱治以運脾祛濕,清心滌痰法。
處方:
黨參12g,炒白術15g,澤瀉15g,茯苓20g,姜夏10g,陳皮10g,菖蒲10g,郁金10g,膽星9g,桃杏仁各9g,六一散(包)20g,炒枳實12g,僵蠶8g,蓮子心4g,甘草4g,生姜2片為引。7劑。
六診(2004年5月12日):
發作性嗜睡每周發病3~4次,夜眠仍差,多夢,食納可,二便正常。舌胖暗,苔薄白微膩,脈沉弦。治宗前法。
處方:
太子參15g,麥冬10g,蓮子肉15g,生棗仁12g,茯苓18g,菖蒲10g,郁金10g,膽星8g,姜夏9g,僵蠶8g,砂仁后下4g,炒枳實15g,甘草6g,竹瀝汁10ml為引。7劑。
隨訪患者,發作性嗜睡較前好轉,夜眠覺醒次數明顯減少,仍多夢,白日精神較佳。
按
發作性睡病是一種神經系統的睡眠障礙性疾患,表現為發作性的、不可抗拒的睡眠,入睡后很快會進入快速動眼期,醒后如常人,發病不分白天夜晚,嚴重者可以伴有發作性卒倒,發病頻率從每天數次至數天一次。
西醫大多采用興奮中樞神經藥物,如苯丙胺、利他林等,藥物存在一定副作用,治療效果不甚理想。
中醫稱本病為“多寐”,《內經》中有“好臥”、“嗜臥”、“卒然多臥”等有關嗜睡的稱謂,其中卒然多臥與本病甚為相似。《傷寒論》中有“但欲寐”、“多眠睡”等。其病因多為痰濕內蘊,氣機不暢,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則出現多寐。另由于“營出中焦、衛出下焦”,腎陽不足則衛氣化源不足,衛陽式微,不能充于三陽經,亦可以引起多寐。
歷代醫家認為本病之病因或為脾胃虛弱,或為脾虛濕盛,或為心脾兩虛。治療上溫陽、健脾、祛濕、化痰為總的治療大法,又因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為罷極之本,故調理心肝也十分重要。
本患者體態豐腴,患病多年,舌胖膩,屬痰濕之體,治療用運脾祛濕,清心滌痰之法,使痰濕得化,清陽得升,衛氣得以行于陽而多寐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