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初心
例一
周某,男,22歲。
初診:1984年12月5日。
主訴及病史:從1983年6月發現浮腫、尿少,尿檢:蛋白(++),紅細胞(+),管型(+)。經當地醫院診為“慢性腎炎”。迭經中西醫治療,蛋白久不消失,于1984年10月24日又住某醫院檢查,確診“隱匿型腎炎”。經過一段治療,蛋白仍不消失,建議中醫治療。患者于12月5日就診于余,前兩醫投以一般滋腎養陰清濕之劑,均未見效果。
一診:1985年1月1日。
診查:經細詢恙情,有惡心、腰酸、上眼瞼浮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辨證:腎虛而水無所主,精復外泄,以致腎不納氣、胃虛上逆,出現上述癥狀,仍按一般治療自然無效。
治法:擬益腎納氣,和胃降逆法。
炙黃芪30g 懷山藥15g 焦白術15g
楮實子10g 金櫻子10g 懷牛膝12g
白茅根15g 太子參15g 制半夏12g
廣陳皮12g 佩蘭梗10g 茯苓神各10g
生姜3片 5劑
上方藥服后尿檢正常,后又連服藥20劑,以資鞏固,經連續尿檢均屬正常,精神食眠正常,返回工作崗位。
【按語】本例患者,從患“腎炎”以來,前后數月均未見明顯癥狀,僅于尿檢中發現蛋白(++),管型(+),紅細胞(十),以后尿檢蛋白(++)~(+),但久不消失。余初以一般治療亦無效。后經投黃芪、山藥、楮實子、金櫻子、懷牛膝等攝納腎氣之品,復佐以白術、半夏、陳皮、茯苓神、太子參、佩蘭、生姜等和胃降逆,白茅根利水清營,病情乃有轉機,終于使蛋白全消,健康恢復。
例二
王某,男,27歲
初診:1984年12月4日。
主訴及病史:素患腎性高血壓,近年來血壓持續上升。診查:現達180/110mmHg,腎功能損害,尿素氮34mg%,肌酐3.6mg%,尿蛋白(++),面色萎黃,腰酸目瞀,頭脹痛,舌淡尖紅苔薄白,脈右細左弦。
辨證:顯系水不涵木。
治法:擬滋腎平肝法。
大生地30g 懷山藥15g 凈萸肉15g
嫩鉤藤15g 夏枯草15g 苦丁茶10g
生石決明(先煎)30g 西枸杞15g 杭菊花12g
桑寄生15g 益母草15g 懷牛膝10g
二診:
1985年1月7日。近月來仿,上方連續加減4次,血壓始終徘徊在164~140/130~100mmHg,尿蛋白(+)~(++),且感腰酸,時常脅痛,脈左弦減弱,舌胖淡有齒印,苔多。綜合分析,乃腎陰虛、脾不散津之故。
改擬滋腎健脾,養陰散津法
大生地30g 懷山藥15g 桑寄生15g
旱蓮草15g 女貞子15g 五味子10g
金櫻子15g 石蓮子12g 茺蔚子15g
枸杞子15g 生白芍15g 10劑
三診:
1月21日。于原方中去石蓮子,加炒杜仲15g、桑椹子15g繼續服后,血壓降至146/100mmHg,尿檢10余次均無蛋白。
【按語】本病重點固在腎,但由于腎陰久虛,脾陰又不足以散津,是以腎水更告涸竭,木無水養,陽易上完,水無土制,精易外泄,是以持久不愈。投以滋腎健脾、養陰散津法;血壓及尿蛋白一并下降,從中可見中醫整體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例三
王某,男,49歲。
初診:1977年3月18日。
主訴及病史:患慢性腎炎住院已3年,診為“尿毒癥前期”。于1977年3月18日由某醫院介紹前來就診。診查:當時尿檢:蛋白(+++),腎功能損害(非蛋白氮77mg%,肌酐4mg%),二氧化碳結合力40容積%,血沉96mm/lh,血漿蛋白特低,嚴重貧血貌,高度浮腫,輕度惡心嘔吐,抽搐,腹部膨隆,脹滿,小便少,舌質胖淡,邊緣齒印,脈細弱。
辨證:證屬脾腎虧虛、精血不足。
治法:先擬益腎健脾、養血祛濕法。
大生地15g 懷山藥15g 懷牛膝10g
生白術15g 云茯苓12g 太子參12g
生苡仁15g 澤瀉10g 益母草10g
西當歸12g 炙黃芪12g 車前子12g
本方藥出入服40余劑,未見明顯效果,以后分3階段治療
第一階段診治:5月13日。近來食欲稍好,未見嘔吐抽摘,蛋白(++),血色素稍見上升,但水腫依然,脈緩細無力,舌苔淡白。
擬益腎柔肝健脾法。
基本方:
冬蟲夏草12g 仙靈脾10g 山藥12g
嫩鉤藤10g 西枸杞12g 茯苓神各10g
生黃芪15g 懷牛膝10g 太子參12g
靈磁石12g 紫珠草12g 金匱腎氣丸10g(包煎)
上方藥服70劑后,非蛋白氮48mg%,肌酐2.8mg%,血沉30mm/1h,血鉀27mg%,二氧化碳結合力42容積%,血色素7.5g
第二階段診治:6月20日。
改用溫養脾腎法,加服黃芪,并配合當歸煨老母雞及龜肉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加速恢復氣血。
基本方:
炒白術15g 炒扁豆12g 炒山藥15g
炒骨脂10g 巴戟天10g 冬蟲夏草10g
潞黨參12g 炙黃芪12g 熟附片10g
西當歸12g 藿佩梗各6g 福澤瀉10g
上方藥出入服21劑,水腫消失,貧血漸有好轉,已能外出散步
第三階段診治:7月22日。
再擬健脾養血益胃法。
基本方:
炙黃芪12g 潞黨參12g 炒白術12g
云茯苓12g 炒扁豆12g 懷山藥15g
冬蟲夏草10g 西當歸12g 黃精12g
澤瀉12g 藿佩梗各6g 生姜3片 大棗3枚
截至10月6日,計服本方藥49劑,實驗室復查:非蛋白氮40mg%,肌酐2.6mg%,尿蛋白(土),血沉25mm/h,面上稍露紅色,脈稍有力,舌胖消失,滿布薄白苔,眠食均好。
【按語】本例系住院3年的慢性腎炎患者,診時已進入氪質血癥,尿毒癥前期。經投40劑中藥未見明顯效果,經慎重考慮,分3階段治療。
第一階段擬益腎柔肝健脾法。方中以冬蟲夏草為主藥,取其滋肺陰而補腎陽,配仙靈脾、懷山藥以其同溫養腎陽,參、芪、以健脾氣,鉤藤、牛膝、枸杞以柔肝,佐以茯神、磁石鎮靜安神以抑抽搐、嘔惡,紫珠草防止感染出血,外加金匱腎氣丸同煎,意在加重補腎功能。
第二階段改用溫養脾腎法,外加血肉補品以促進氣血恢復;仍以冬蟲夏草、骨脂、附片、巴戟天等溫腎,配以黃芪、焦白術、黨參、山藥、藿佩、姜棗等以緩補脾胃,佐當歸養血,澤瀉利尿而不傷腎。
第三階段再用健脾養腎法,先后天同補以作善后,以參、芪、術、苓、扁豆、藿佩等為主藥,以當歸、黃精補血,以冬蟲夏草、懷山藥繼續益腎,稍佐姜棗助氣血的生化。因此,最后取得滿意的效果。
例四
陳某,男,73歲。
初診:1984年9月24日
主訴及病史:1953年曾有腎炎史,近以心臟病住某院,經治療好轉。前天腹瀉后,又出現神疲,不思飲食,尿少,浮腫,腎功能損害(尿素氮82mg%,肌酐6.7mg%),當即診為“尿毒癥”,請外院中西醫會診。
診查:余診得脈象細弱,舌質邊尖如鏡,中苔薄黃。
辨證:證明腎功能既衰于前,胃氣將復敗于后,高齡若此,殊堪顧慮
治法:亟應先復胃氣,后再緩圖治腎可也。
生白術15g 北沙參15g 懷山藥15g
淡竹茹10g 新橘皮12g 云茯苓15g
冬蟲夏草12g 大寸冬10g 福澤瀉10g
3劑
二診:
9月26日。投前方藥后,食欲較振,浮腫稍消,尿素氮已下降至60mg%,惟小便尚少,舌邊略見生苔。擬滋腎健脾利尿法。
大生地15g 懷山藥15g 云茯苓15g
楮實子10g 冬蟲夏草12g 懷牛膝10g
生白術15g 太子參15g 結豬苓12g
福澤瀉12g 3劑
三診:
9月27日。前方藥剛服1劑,稍見腹瀉,因即去生地,瀉即止,飲食漸佳。尿素氮再降至29mg%,舌已生白膩苔。再擬健脾益腎利濕法。
焦白術15g 制半夏15g 廣陳皮12g
云茯苓15g 藿佩梗各6g 菟絲子12g
福澤瀉12g 太子參12g 懷山藥15g
冬蟲夏草10g 3劑
四診:
9月30日。精神飲食均佳,舌脈均好轉。尿素氮39mg%,肌酐5.2mg%,僅膝以下仍浮腫,脈象右緩左細,舌滿布白膩苔。乃氣虛水不化,改投溫陽益氣利水法。
云茯苓20g 川桂枝10g 焦白術15g
炙甘草10g 太子參15g 炙黃芪15g
漢防己12g 懷山藥15g 冬蟲夏草10g
冬瓜皮15g 3劑
五診:
10月2日。足腫已消,日來又突發嘔吐,可能與飲食不節有關,再擬和胃降逆法。
縮砂仁6g 白蔻仁10g 廣木香10g
制半夏15g 廣陳皮12g 焦白術15g
云茯苓15g 炒扁豆15g 生苡仁15g
藿佩梗各10g 冬瓜皮15g 生姜3片
3劑
六診:10月4日。藥后嘔吐已止,仍感體倦腿軟,舌苔滑膩,脈轉緩濡。再擬健脾化濕法。
蒼白術各10g 制半夏15g 廣陳皮12g
白蔻仁10g 炒扁豆15g 懷山藥15g
藿佩梗各10g 炒苡仁15g 茯苓神各10g
福澤瀉18g 3劑
七診:10月13日。經復查,腎功能、肝功能、血壓均已接近正常。脾胃功能恢復較快,心腎功能恢復較差,脈象右緩弦,左遲鈍無力,舌苦白嫩。再擬益腎養心健脾法。
懷山藥15g 淫羊藿10g 楮實子10g
菟絲子12g 茯苓神各10g 焦白術15g
西當歸15g 益母草15g 制半夏15g
廣陳皮12g 紫丹參15g 5劑
患者通過多次會診,連續服中藥調理脾腎,以西藥維持心臟功能,直至恢復健康。
【按語】本例尿毒癥,實際是心、腎功能不全,胃氣將敗之候。心腎固在危急,而胃氣又當首要。古人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以李東垣提倡“以胃氣為本”。患者在服3劑中藥后,精神食欲即好轉,尿素氬由82mg%降至60mg%,證明胃氣來復,腎氣亦見好轉,豈不是后天養先天之明證。該證以后雖出現過腹瀉、浮腫、嘔吐等現象,但均抓住腎、脾、胃幾個重要環節,隨證變化。在治療過程中,腎功能穩定在接近正常值而稍偏高水平,直至第七次會診,才定下益腎養心健脾法。對腎、心、脾做到全面照顧,以使患者機體內陰陽漸步平衡,氣血逐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