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圣散(《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組成】防風15g麻黃15g荊芥15g薄荷15g連翹15g桔梗30g川芎15g當歸15g白芍(炒)15g白術15g黑山梔15g大黃(酒蒸)15g芒硝15g石膏30g黃芩30g甘草60g滑石90g
【用法】為末,每服6g,加生姜3片,水煎服。若作湯劑,劑量按比例酌減。
【主治】
1.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2.瘡癰腫毒,腸風痔漏,驚狂譫語,手足抽搐,風丹癮疹。
3.亦治土漆過敏。
【證析】此方是為表里俱實的風熱而設。寒傷于表,表衛閉郁,或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氣分,化熱傷津,三焦熱熾,外見憎寒壯熱,內見口渴口苦,上而頭目昏眩,目赤睛疼,驚狂譫語,手足抽搐,下而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腸風痔漏,一言以蔽之,都是熱盛使然。故吳崑謂:“表里客熱,三焦大實者,此方主之”。
【病機】風熱壅盛,表里俱實。
【治法】疏風清熱,表里雙解法
【方義】三焦熱熾,法當清熱。方中連翹、梔子、黃芩、大黃均有清熱解毒作用,若系溫邪上受,有此可以消除致病原因;若系傷寒化熱,也可配合石膏清其郁熱。熱由氣郁而化,過用寒涼,須防損傷陽氣,為熱尋求出路,才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故配開表泄邪的防風麻黃、荊芥、薄荷,令熱從表而散;清利濕熱的滑石,瀉熱通腑的芒硝、大黃,引導熱從二便而下,共呈解表通里,表里雙解功效。外邪相侵,影響氣血宣流,故配桔梗開泄肺氣,協助麻黃恢復肺衛功能;當歸、川芎、芍藥活血調營,恢復營血正常運行,共呈調和營衛之功。佐健牌的白術、甘草,又在防止石膏寒涼害胃,成為有制之師,此方藥味雖多而各有所主,所以能愈重疾。
學習此方須深人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既是熱盛三焦,清熱當是重點,何以要用那么多的解表藥?須知此證是因寒傷于表,郁結化熱,若不解表疏邪,宣通毛竅,則憎寒壯熱證象也就不能解除,解表藥物多至四味,完全是為發散郁熱而設。方中荊芥、防風、白芍、甘草均有解痙作用,故對手足抽搐,投之亦效
2.此方何以能治瘡癰?瘡癰是由熱毒壅滯而成,法當清熱解毒,疏通壅滯。此方有梔子、黃芩、大黃、連翹清熱解毒,麻黃、荊芥、防風、薄荷宣其毛竅,芒硝、大黃通其里結,川芎當歸、白芍行其血,白術、滑石通其津,與仙方活命飲的結構相似,故有效。
3.此方何以能治風丹癮疹?風邪客于膜原,外不得疏解,內不得通瀉,是風丹癮疹的基本病理。用此方外開毛竅,內通胃腸,引導風邪外出,并有梔子等藥清解郁熱,川芎等藥暢旺血行,故可用。土漆過敏反應與風丹病理相同,故可使用本方。
4.此方何以能治腸風痔漏?腸風痔漏是風邪內陷,血隨氣陷腸道所致。此方梔子、黃芩都是清肝藥物,芒硝、大黃尤為清瀉血分邪熱良藥,邪熱一去而血自寧,用荊芥、防風、麻黃等升浮藥物疏風泄邪,令氣機外達,有“陷者舉之”之義,故腸風下血亦可使用
【應用】外有壯熱,內有便秘,形似白虎承氣湯證而兼表郁者,可用此方。減去麻黃、防風、荊芥、當歸、芍藥、川芎、白術即涼膈散,可見此方長于清熱解毒,發散郁熱,活血調營。不過用于風動抽摘則未必恰當。若要借用,也須減去荊、防、芎、歸、麻、術,加人息風之品。
【歌括】
防風通圣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