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52歲,干部,2005年3月21日初診
主訴:間斷性胃脘痛10余年。
病史:患者自述于10年前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之品致胃脘隱痛,雖長期服用多種中西藥物進行治療,但病情仍時輕時重,反復發作。且每因飲食不調或情志不遂而使病癥加重。2005年1月因情志不暢加之飲酒病情加重,經洛陽市某醫院胃鏡、胃黏膜組織活檢診斷為淺表——萎縮性胃炎。來診時癥見 胃脘疼痛連及兩脅,腹脹,食后脹甚,暖氣頻作,少食,日進食半斤(250g)許,大便溏薄 ,每日1-2次,身倦乏力。望之面色萎黃,呈慢性病容,形體消瘦。按壓上腹部感輕微疼痛。舌質淡、體胖大、苔白膩,脈弦滑。
中醫診斷:胃痛(脾虛肝郁)。
西醫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
治法:健脾益氣,疏肝和胃。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5g,陳皮10g,半夏10g,木香6g,砂仁8g、厚樸10g,枳殼10g,郁金10g,元胡10g,烏藥10g,焦三仙各12g,甘草3g,生姜3片 大棗3枚。15劑,水煎服,每日1劑。
醫囑:忌食辛辣、生冷、油膩之品,調暢情志,勿勞累過度。
二診:2005年4月7日。藥后胃脘疼痛連及兩脅,腹脹、食后脹甚、噯氣頻作等癥減輕,納食較前增加,日進食7兩(350g)左右,自感身體較前有力,但仍大便溏薄, 每日行1-2次。舌質淡、體胖大、苔白稍膩,脈弦 。
二診辨證論治:藥后胃脘脹痛等癥大減,納食、體力較前好轉,為脾胃之氣漸復、肝氣趨于條達之象;仍見大便溏薄,為脾胃虛弱日久,非短時可使運化之職恢復正常,原方加炒薏苡仁30g,以健脾祛濕,分清泌濁。25劑,水煎服。
三診:205年5月8日。諸癥消失,精神、體力、納食、大便均正常,面色趨于紅潤,體重較前增加2kg。但每遇情緒不暢或進食生冷之品,感胃中脹悶不適,舌質淡紅、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
三診辨證論治:脾胃運化功能繼續恢復,土不壅則木不郁,肝脾協調,納化漸正常,故諸癥消失,病情好轉。但每遇情不暢或進食生冷仍感胃中脹悶不適,為脾胃虛弱尚存,上方去半夏、元胡、加炒山藥20g以健脾益胃。30劑,水煎服。
四診:2005年6月15日。未感特別的不適,面色紅潤、飲食正常,體重較前增加3Kg。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2005年6月10日,洛陽市某醫院復查胃鏡,病理結果提示:輕度淺表性胃炎。
方藥:香砂六君子丸。
四診辨證論治:諸癥消失,病獲痊愈。因久病初愈,應調理飲食,調暢情志,繼服香砂六君子丸2個月以健脾胃之氣,善后鞏固。
【按語】 本案證見胃脘痛連及兩脅,腹脹,食后脹甚,噯氣頻作,少食,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體胖大,苔白膩,脈弦滑。根據脈癥,為脾虛肝郁之胃痛。形成肝脾不調的病因有兩方面,一是飲食不節,饑飽失宜,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氣機郁滯,土壅木郁;二是情志不遂,惱怒傷肝,肝氣郁滯,失于疏泄,木郁乘土。二者雖起因不同,卻殊途同歸,臨床上終致脾虛、肝郁、胃滯的病機變化,治療上強調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處方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味,重在健脾益氣,疏肝和胃。藥物除香砂六君子湯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外,又重點選用了能疏肝解郁、理氣和胃的郁金、元胡、烏藥。諸藥合用使脾虛得健,肝郁得疏,胃滯得和。 待諸癥消失,病獲初愈,囑其調理飲食,調暢情志,并改服香砂六君子丸以鞏固療效。患者堅持服藥4個月余,十余年的胃病終得以治愈。
文源:摘自《李振華》,版權歸所有人,如有不妥,請聯系刪除,本文中所列舉方劑僅供專業人士信息交流使用,不做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