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組成】竹葉10g 石膏30g 制半夏12g 人參6g 麥冬30g 炙甘草6g 梗米1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熱病后期,氣分余熱未盡,津氣已傷,形體消瘦,少氣欲嘔,咽燥口渴,舌紅少苔,脈虛而數者。
【證析】此為熱病后期,余熱未盡,氣陰兩傷證候。熱在氣分,氣陰兩傷,形體失養,故消瘦;元氣已虛,故少氣;氣逆欲嘔,是胃氣上逆現象;咽燥口渴,舌紅少苔,脈虛而數,為熱病后期,津液虛損象征。
【病機】余熱未盡,氣陰已傷。
【治法】清熱降逆,益氣生津法。
【方義】此證若只清熱而不益氣生津,則氣液難于恢復;若只益氣生津而不清熱,又恐邪熱復熾。唯有清補并行,才是兩全之策。方用竹葉石膏清氣分余熱,人參、麥冬益氣生津,使余熱得清,氣液得復,形體得養,則少氣口渴等證可愈。半夏降逆止嘔,配于清熱生津藥中,其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不僅無害,且能轉輸津液,恢復脾運,使人參、麥冬生津而不膩滯,有利無弊。石膏寒涼害胃,故配甘草、梗米扶助胃氣。綜觀全方,其要在于清熱降逆、益氣生津,展示了清補并行的配伍形式。
【應用】
1.用方指征發熱汗多,少氣欲嘔,渴喜冷飲,舌紅少苔,脈象虛數。
2.亦治傷暑發渴,脈虛有熱;或虛煩不眠,脈虛者。
【歌括】
竹葉石膏草米配,參麥半夏共七味,
余熱未盡正已傷,清熱益氣使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