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總結臨床必須掌握的瘀血證的治法、方藥

瘀血證的治法方藥

疾病發生發展過程是復雜的,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變化和表現。因此,根據疾病發展過程中邪正斗爭的力量強弱,病情的輕重緩急,主證與兼證的關系,以及病證的寒熱虛實之不同,本著辨證施治的原則,恰當地選方用藥這是十分重要的。方藥是理法的具體運用,同時其選用又是以理法為依據的。其中,法是一個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重要環節,“方從法立,法隨證出,辨證立法,以法統方”。故辨證明晰,立法正確,選方用藥精當,方能藥證合拍,施治取效。活血化瘀法的具體運用,亦是本著這個精神。在臨床上常用的治法方藥,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理氣祛瘀法


為臨床常用的治法。適用于氣機郁結,脈絡瘀滯的瘀血證。“血隨氣行”“氣為血帥”,故血瘀多先有氣郁,“疏其氣血,令其調達”為治療法則。治法以理氣祛瘀為主,血府逐瘀湯為代表方劑。用藥則選用活血化瘀兼有理氣作用的藥物。如川芎、郁金、元胡、姜黃、三棱、莪術、乳香、劉寄奴、澤蘭、降香、香附、月季花、玫瑰花、紫荊皮、夏天無等。同時佐以理氣的藥物,如柴胡、木香、烏藥、青皮、枳殼、枳實、川楝子、沉香等。以宣通氣機,破除結滯,推動血行。

  血府逐瘀湯方解

    《醫林改錯》
    組成:當歸9g,生地黃9g,桃仁9g,紅花9g,赤芍9g,川芎9g,川牛膝9g,枳殼6g,柴胡4.5g,桔梗4.5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瘀血內阻,頭痛,胸痛日久,痛如針刺不移,心悸怔忡,失眠煩悶,呃逆干嘔,面目黧黑不華,舌質暗紅或見瘀點,舌下脈絡粗(曲)張,或瘀點、瘀絲。

    方解:本方證系瘀血內阻胸脅,氣機不暢所致。方中當歸、桃仁、紅花、赤芍活血祛瘀;川芎行氣活血;柴胡疏達肝氣;桔梗、枳殼開胸行氣;川牛膝引血下行;生地涼血清熱,配當歸養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合赤芍又能緩急止痛。全方祛瘀止痛,開胸行氣,通治氣血瘀滯作痛之證。

    附記:本方是治療瘀血內阻(偏于胸脅部),氣機不暢而致胸痛、煩悶等證的主要方劑。

我們臨床運用本方稍事加減,可治療屬于心血瘀滯者,如見失眠或夜睡不寧,加炒棗仁以養心安神。氣虛加黃芪、黨參補中益氣。陽虛者去柴胡再加制附子、桂枝以溫壯心陽。脅下有痞塊者,加郁金、丹參、三棱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積。用治“胸痹”“心絞痛”,可加丹參、降香、元胡、三七等,以加強活血祛瘀作用。也可用于外傷后頭痛、心悸、怔忡屬于瘀血內阻者。

(二)溫經化瘀法


寒凝可引起氣滯血瘀。前人認為血有“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的性質。由于風寒外邪侵襲機體,肌表經脈受阻,氣血凝滯而發生疼痛或瘀腫。或由于素體陽虛,久病體弱,寒從內生,導致氣血受陽氣溫煦不夠而寒凝。寒凝血瘀,在治療上采用溫經化瘀法,少腹逐瘀湯等是其代表方劑。常選用活血化瘀并有溫經作用的藥如:川芎、紅花、鹿角霜、獨活、威靈仙、穿山龍等藥物。且配以溫經散寒之品,如桂枝、附子、細辛、干姜、川烏、吳萸等。

少腹逐瘀湯方解

    《醫林改錯》
    組成:當歸9g,川芎9g,赤芍9g,延胡索9g,五靈脂9g,蒲黃9g,沒藥6g,干姜6g,小茴香6g,官桂3g。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功用:活血化瘀,溫經祛寒。
    主治:下焦虛寒,血瘀少腹,氣機不舒,少腹積塊疼痛,或疼痛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月經不調,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塊,或經期腰酸,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赤白帶下,官寒不孕等。

    方解:上述諸證都是少腹瘀血所致,故方中以當歸、川芎、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為主要藥物,配合延胡索、沒藥活血止痛。又本證瘀血由下焦虛寒導致,所以又用肉桂、干姜溫經散寒,小茴香祛寒理氣,既引藥下行,又能行氣以活血,共使血得溫而行。瘀血消除,下焦得溫,氣機暢達,諸證亦隨之消散。

    附記:本方適用于瘀血內阻位于少腹部者,且見有下焦虛寒之證。臨床多用于婦科病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不孕癥,屬于沖任虛寒而有瘀阻者。用本方治療崩漏,是根據“瘀血不去,出血不止”的臨床經驗總結的一種治法,其實為瘀血阻絡,使新血不能歸經所致的崩漏,俟瘀血去,血絡通,新血循經而行,其崩漏自止。但引起崩漏的原因很多,臨證要詳加辨析,必須確認是少腹有瘀血的才能使用本方。

(三)清熱解毒化瘀法


用于熱灼傷絡,或熱盛迫血妄行等證。證見衄血、嘔血、便血、尿血、皮膚粘膜出血等。此外熱毒內蘊引起局部氣血運行失暢致成瘡瘍、紅腫、疼痛等。治宜活血化瘀,配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物。犀角地黃湯、清營湯、大黃牡丹皮湯等可作為代表方劑。其清熱化瘀藥常選丹參、丹皮、梔子、赤芍、凌霄花、落得打、地龍、紫草、白蘞、魚腥草、鬼針草、敗醬草、地耳草、人中白、山慈菇、七葉一枝花、漏蘆、白花蛇舌草等。亦可配用生地、玄參、犀角、銀花、連翹、黃芩、黃連、大小薊等。

  1.犀角地黃湯方解

    《千金方》
    組成:犀角3~6g,生地黃20g,赤芍10g,丹皮10g。
    用法:水煎服,犀角磨汁和服。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①溫熱之邪深入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等多種出血。②小兒痘瘡、麻疹以及喉痧重證,熱入營血,神昏譫語,斑色紫黑,舌絳起刺,脈象細數。

    方解:本方重在清熱涼血,解毒化瘀,為清熱涼血的主方。溫熱之邪深入血分,易耗血動血,出現吐衄發斑,神昏譫語或蓄血發狂等證。此時不清其熱則血不寧,不滋其陰則火不熄,不祛其瘀則斑不消,所以葉天士說:“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本方犀角清熱涼血兼以解毒,生地養陰清熱,配赤芍和營泄熱,活血祛瘀,牡丹皮清熱涼血散瘀,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之功。

    附記:本方為涼血解毒散瘀的代表方劑,許多清營涼血解毒的方劑多從此方衍化而來。臨床可用于治療高熱、神昏、多種出血,紫癜、急黃、癥瘕積聚出血,以及慢性浮腫合并出現伏熱內燔、神志不清等證。

    臨證應用時,由于犀角價貴貨缺,可用水牛角30~60g代替(我們曾試用黃牛角代替犀角治療溫病血分證患者兩例,亦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如熱人心包,神志昏迷,可同時服用安官牛黃丸或紫雪丹,或在本方中加入菖蒲、膽南星、天竺黃等。如熱邪熾盛,可加黃連、梔子清熱解毒。斑疹重者,可加輕清之品如連翹、銀花、大青葉以透熱轉氣,疏透斑疹。蓄血發狂者,酌加桃仁、丹參、琥珀、大黃以下蓄血,安神寧志。

  2.大黃牡丹湯方解

    《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9g,牡丹皮9g,桃仁9g,冬瓜仁15g,芒硝9g(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功用:瀉熱破瘀,散結消癰。
    主治:腸癰初起,發熱,右側少腹疼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多滑數。

    方解:以上諸癥皆由腸腑熱毒壅盛,氣滯血瘀所致。故用大黃清熱解毒、攻下破瘀;丹皮涼血散瘀;芒硝輔助大黃苦寒瀉下,蕩滌熱毒瘀滯;桃仁助丹皮祛瘀行滯;冬瓜子清熱利濕,化痰排膿;合用可使熱清濕去,瘀消結散。

    附記:本方為治療腸癰(闌尾炎)的主方,適應于尚未成膿者。臨證使用時,如熱毒重者,可加銀花、公英、敗醬草;兼有惡寒者,可加薄荷、芥穗;濕盛舌苔厚膩者,可加藿香、佩蘭。我在臨床應用時,嫌本方少用理氣藥,本著氣行則血行的原則,故多加用木香、川楝子、元胡、枳殼等行氣之品,按其脈證,有時反佐少量附片(3g)于苦寒藥之中,每能起到相反相成之效。

  (四)祛風化瘀法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在臨床治療某些“風證”,如因風中臟腑經絡,引起半身不遂,語言謇澀或肢體麻木不仁,或皮膚奇癢不止等血虛生風證,常以活血化瘀配合祛風通絡藥物。方劑如大秦艽湯、蠲痹湯、當歸飲子等。祛風化瘀藥如凌霄花、白芷、剪刀草、白鮮皮、絡石藤、海風藤、桑枝、透骨草、白花蛇、烏梢蛇、僵蟲,或加用秦艽、地膚子、防風等。

  1.蠲痹湯方解

    《百一選方》
    組成:羌活、防風、姜黃、當歸、赤芍、炙黃芪各45g,炙甘草15g。
    用法:共為粗末,每劑15g,加生姜5片,水煎服。
    功用:益氣活血,祛風除濕,宣暢營衛。
    主治:營衛兩虧,風寒濕邪乘襲,遂成風痹,項背拘急,肩肘痹痛,手足拘攣,舉動艱難,脈象緩弱且澀等癥。

    方解:風痹為患,本由營衛兩虧,外邪乘襲,氣血滯流,絡脈不通。是故以歸芪益化氣血,配姜黃、赤芍活血通絡以宣暢營衛,即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再用羌活、防風祛風除濕而里外兼治,是謂蠲痹湯之故。

    附記:本方以治風寒濕邪侵體為痹之患,但以風邪偏重者。臨證時,若風痹冷痛日久,還可加入白花蛇、烏梢蛇、全蟲、川烏、千年健等,以增強通經絡、逐寒濕之功效。

  2.當歸飲子方解

    《經驗方》
    組成:當歸9g,川芎9g,赤白芍各9g,生地12g,防風9g,白蒺藜9g,荊芥4.5g,何首烏9g,黃芪9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風,解毒止癢。
    主治:慢性浸淫瘡、風塊疹、牛皮癬,以及老年瘙癢癥等,病程較長,皮損肥厚,粗糙干燥,色素沉著,上覆痂皮或鱗屑,自發陣陣奇癢,尤以夜間為甚。舌質淡紅或暗紅,舌下見瘀絲、瘀點。脈弦緩或濡細。

    方解:本方所治各證,是因風毒之邪侵襲人體,初患時濕熱相搏于肌膚腠理,日久而耗血阻絡,以致血虛血瘀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所致。故用當歸、川芎、赤芍,配生地、白芍、首烏以活血養血,用防風、白蒺藜、荊芥以祛風解毒止癢。黃芪配當歸以化生氣血,以促風毒外泄,甘草調和諸藥又可解毒,共奏活血養血,祛風解毒止癢之效。

    附記:本方臨床用治慢性浸淫瘡、風塊疹、牛皮癬、癮疹等一些皮膚病和老年性瘙癢癥,屬于血虛血瘀而生風化燥者療效較好。若屬風毒初侵,且與濕熱相搏,皮損紅腫、糜爛、滲出毒水者,就要酌加清熱解毒利濕的萆薢、連翹、土茯苓、苦參等品,以使風濕瘀毒并除。

(五)化痰活血法


(痰濁瘀阻脈絡,以致血瘀痰濁互結。阻于肺絡則喘逆唇青,流竄經絡則痰核生成,留于臟腑則成癥積痞塊,上蒙清竅則癲癇狂亂。此類病證復雜而難治,常以活血化瘀配伍化痰散結之品,方如:千金葦莖湯、小金丹等。藥如半夏、南星、貝母、竹瀝、昆布、海藻、遠志、射干、黃藥脂等。

1.葦莖湯方解

    《千金方》
    組成:葦莖(鮮蘆根)60g,薏苡仁24g,冬瓜仁24g,桃仁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膿。
    主治:肺癰,咳吐臭痰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肌膚甲錯,發熱或微熱,脈滑數。

    方解:痰熱瘀血,互結肺中,醞釀而成肺癰。方用葦莖清肺泄熱,薏苡仁清熱利濕,桃仁逐瘀行滯,冬瓜仁滌痰排膿。合用能清肺瀉熱化痰,逐瘀活血排膿。

    附記:本方是古代治療肺癰的主方,用于肺癰初期可促使消散,防止化膿,若膿已成,可排膿于外。目前臨床上多加味使用,主用于肺癰,其他一些肺熱疾患等亦有療效。毒熱盛者,加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黃芩、金蕎麥、生甘草,并可加入活血化瘀的赤芍、丹參等。如痰熱重,加栝樓、貝母、桔梗。若病程日久,氣血不足者,可加生黃芪、當歸、沙參等補托的藥物。

  2.小金丹方解

    《外科全生集》
    組成: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各45g,乳香去油、沒藥去油、歸身各22g,麝香9g,墨炭3.6g。
    用法:各研細末。用糯米粉36g煮糊,和上藥搗勻為丸,每丸重0.9g,每次用黃酒送服2~3丸。
    功用:化痰活血,通絡散結。
    主治:痰核、瘰疬、流注、貼骨疽等初起腫硬作痛,皮色不變,屬于陰證、實證者。

    方解:乳香、沒藥、五靈脂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配歸身養血,地龍通絡,墨炭消腫祛瘀。麝香、白膠香調氣血、通經絡、解毒消腫。草烏祛寒濕,通經絡。木鱉子祛痰散結,消腫療惡瘡,全方祛寒通絡,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是痰瘀并治的有效方劑。

    本方可用于骨結核、痰核、陰疽等屬于寒證、實證者。

(六)滲濕活血法


是以活血藥與滲濕藥合用。血與水關系至為密切,前人有“血水同源”“血不利則為水”之說。血瘀往往導致停水,水濕停滯亦能引起血瘀。臨床常見水腫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舌質胖大而有瘀斑、瘀點,舌下脈絡淡紫粗張。此種水腫可在產后惡露不行或閉經時發生。亦有水腫日久導致血瘀而病者,單用滲利藥不易消腫,單用活血法亦難取效,必需滲濕藥與活血藥合用方可收功。代表方如調營飲、益腎湯等。具有滲濕活血作用的藥物如:益母草、川牛膝、王不留行、鼠婦蟲、落得打、馬鞭草、平地木、琥珀、滑石、商陸、土茯苓、龍葵、薏苡仁、木通、防己、赤小豆、冬葵子、路路通等。常用滲濕利水藥有澤瀉、茯苓、豬苓等。

益腎湯方解

    (山西省中醫研究所經驗方)
    組成: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紅花10g,丹參15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銀花15g,板藍根20g,紫花地丁15g。
    用法:水煎服。日二次,早晚服。
    功用:活血化瘀解毒,清熱利水消腫。
    主治:水腫反復發作,腰痛,易感外邪,并見發熱咳嗽,頭痛咽痛,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或有出血傾向,苔膩,舌邊有瘀斑、瘀點,舌下絡脈淡紫略粗。

    方解:中醫認為血水同源,二者關系甚為密切。血瘀往往導致停水,水濕停滯亦能引起血瘀,故《金匱要略》有“血不利則為水”的說法。又據現代醫學證明慢性腎炎時有腎小球阻塞,腎毛細血管痙攣、凝血、血栓形成,腎組織缺血、缺氧、纖維組織增生等變化。這些和瘀血證甚為符合。據此分析,故用丹參、當歸活血祛瘀養血,配赤芍、川芎、紅花、桃仁活血化瘀;用益母草、白茅根活血利水,且能清熱降壓;銀花、板藍根、地丁清熱解毒驅邪。

    附記:慢性浮腫腰痛臨床表現有多種證型,而本方主要針對其病機有血瘀這個關鍵所在而遣方用藥。所以實際臨證時還宜據各位患者病情病勢的不同情況,酌情配合健脾益氣、溫陽利水等法。

(七)攻下化瘀法


瘀血內結血室,腑實便閉病證,在治療時運用活血化瘀兼通里攻下之藥,如大黃、芒硝、水蛭、虻蟲等。方如桃仁承氣湯、抵當湯等。具有化瘀、破結、通腑、清熱的作用。近年來對許多外科急腹癥如闌尾炎、腸梗阻等病常用此法治療收到了顯著效果。

桃仁承氣湯方解

    《溫病條辨》
    組成:大黃12g,芒硝9g,桃仁9g,當歸9g,芍藥9g,丹皮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
    功用:攻下化瘀,開結通腑。
    主治:治邪熱與血搏結的蓄血證。證見少腹堅滿硬痛,小便自利,夜熱早涼,大便閉結,煩躁譫語,甚則如狂,脈沉實者。

    方解:本方證為瘀熱互結,腑實便閉的蓄血證。因蓄血偏于下焦,故少腹堅滿硬痛。下焦蓄血而非蓄水,故小便自利。瘀熱與糟粕互結,遂大便閉而腑氣不通。瘀熱上擾心神,故煩躁譫語,甚則如狂。方中桃仁破血祛瘀為主,配當歸、丹皮以增活血之效,且丹皮又能清熱,大黃瀉熱逐瘀通經,芒硝軟堅通便,瀉下瘀滯,芍藥養陰瀉熱。合用以攻下化瘀,開結通腑。

    附記:本方可用于溫病、內科雜病以及外科急腹癥等而具有上述見證者。

   (八)養陰化瘀法


本法主用于熱病之后血虛體弱而夾有瘀血之證。多見于肝腎虛損,瘀血阻滯的病證。常見頭暈目眩,潮熱盜汗,腰膝酸軟,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復發性口瘡、尿血等癥。在治療上常以活血化瘀配合補血養陰藥物,方如桃紅四物湯、養血柔肝丸、青蒿鱉甲湯等。藥如當歸、白芍、生熟地、首烏、鱉甲、雞血藤、夜交藤、元參等。

1.桃紅四物湯方解

    《醫宗金鑒》
    組成:熟地黃15g,赤芍12g,當歸9g,川芎6g,桃仁9g,紅花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血活血。
    主治:血虛血瘀所致的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崩漏,以及內傷雜病的頭痛、頭暈、心悸、目眩等證,脈弦細或澀。

    方解:方中熟地滋陰補血,當歸養血活血,川芎行氣活血,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合用而使陰血得補,瘀滯化除,沖任暢調。

    附記:本方既可滋養陰血,又可活血祛瘀,可以說是調理一切血瘀證的基礎方。我運用本方時,如無明顯虛象,一般將熟地易為生地。芍藥多用赤芍,并每加丹參,在細審虛實寒熱的不同兼證時,以本方為基礎,靈活加減施治于多種血瘀證,往往獲得良效。兼有氣虛者,加入人參、黃芪。挾寒者可加炮姜、肉桂。有熱者加黃芩、黃連、丹皮。伴見氣滯脹痛或攻竄作痛可加香附、元胡、木香、郁金。氣滯血瘀甚者或見癥瘕積聚之證,每多加用三棱、莪術、乳香、水蛭等破血逐瘀之品。

2.養血柔肝丸方解

    《經驗方》
    組成:丹參9g,當歸9g,赤芍9g,生牡蠣9g,玉竹9g,水紅花籽9g,郁金6g。
    用法:蜜丸,每丸重6g,每服1丸,日三次。
    功用:養血柔肝,軟堅散瘀。
    主治:脅痛,食納不佳,脘腹部痞塊積聚,舌質暗紅,邊有瘀點,脈沉弦細等。

    方解:本方對肝血虛又兼氣血瘀滯而設。用當歸、玉竹滋陰補血,丹參、赤芍活血化瘀,牡蠣、水紅花籽活血軟堅,配郁金解郁止痛。

    附記:本方臨床多用于慢性肝病之肝脾腫大,脅下隱痛,或用于肝炎恢復期,屬于肝血虧虛,瘀血阻滯者。另外,還可用于熱病后遺癥伴有血不榮筋、絡脈失養、關節屈伸不利者,或癲癇日久,屬于肝血虧虛且有瘀阻者。

(九)補氣化瘀法


(用于病程日久,陽氣不足,血行不暢,氣虛血瘀,阻滯脈絡。古人認為“氣盛則血充,氣衰則血少……”。血瘀癥伴有頭暈、氣短、倦怠乏力氣虛癥者,以及中風后遺癥,常以活血通絡配合補氣助陽藥物,方如補陽還五湯等。藥如黃芪、黨參、白術、附片、桂枝、寄生等。

補陽還五湯方解

    《醫林改錯》
    組成:黃芪60g,當歸尾12g,赤芍12g,川芎9g,桃仁9g,紅花9g,地龍9g。
    用法:水煎服。日二次。
    功用:補氣活血,化瘀通絡。
    主治:中風及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苔白,脈緩。

    方解:本方所治諸證乃由氣虛血滯、瘀阻脈絡為患,故重用生芪補氣以助行血通絡,使祛瘀而不傷正,配合當歸尾、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地龍活血通絡,用于上證則正氣復,瘀血祛,脈絡通利,諸癥自可逐漸好轉。

    附記:本方是補氣藥與活血化瘀藥配伍的方劑,臨床可用于中風及后遺癥,小兒麻痹后遺癥,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單癱、截癱屬于氣虛血瘀者。本方用藥量宜注意:祛瘀藥不宜重,黃芪量不宜輕。黃芪量可以從30~60g開始,效果不顯再加。此方往往初期效果明顯,后來進展減慢,仍宜守方繼續服用,此時不必再增加黃芪的用量。另外,還要據所兼挾之證化裁用藥:肢體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溫陽散寒;脾胃虛弱者,可加黨參、白術以補氣健脾;痰多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若失音可加菖蒲、遠志等以開竅化痰;瘀血甚者可酌情加大桃仁、紅花、川芎、芍藥的分量,并可加入丹參、牛膝等以增活血化瘀之力。我們以此方為基礎,稍事加減,制成中藥復方靜脈滴注劑,每天250ml,并配服辨證施治湯藥一劑,治療急性腦血栓形成110例患者,按28天統計,有效率為98.2%。

(十)祛瘀止血法


用于咳血、衄血或尿血崩漏等出血疾患,而血色紫黯或夾有瘀塊,胸脘部或少腹悶脹而痛,潮熱心煩,舌質紫黯。常選用活血化瘀且有止血功能的方劑如小薊飲子、逐瘀止崩湯等。藥如花蕊石、鮮藕汁、白茅根、大小薊、炒蒲黃、茜草炭、琥珀、三七等品。

  1.逐瘀止崩湯方解

    《經驗方》
    組成:當歸、五靈脂、炒丹皮、炒丹參、阿膠(蒲黃炒)各9g,川芎、艾葉炭、沒藥各6g,三七3g(沖服),烏賊骨12g,龍骨、牡蠣各18g。
    用法:水煎服。日二次。
    功用:祛瘀止崩,兼以鎮痛。
    主治:瘀滯崩漏,血色紫黑而有瘀塊,小腹疼痛拒按,血塊排出后,疼痛減輕,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沉澀。

    方解:瘀血阻滯,血行失常,故崩漏。離經之血,結成瘀塊,故腹痛拒按,時下紫黑血塊。本方當歸、川芎、丹參、丹皮、沒藥活血祛瘀,兼以止痛。阿膠、艾葉、三七均能止血,而三七又能祛瘀止痛,配以烏賊骨、龍骨、牡蠣等收澀品,更加強了止血效果。全方祛瘀止崩,兼能鎮痛,故可治療瘀滯崩漏證。

2.小薊飲子方解

    《濟生方》
    組成:生地黃24g,小薊根15g,滑石15g,通草6g,炒蒲黃9g,淡竹葉6g,藕節12g,當歸9g,山梔6g,炙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二次。
    功用:涼血止血,化瘀通淋。
    主治:下焦熱結,血淋。

    方解:本方是治療血淋的常用方劑。血淋多因熱結下焦,迫血滲于尿中所致。方中小薊、藕節涼血止血。蒲黃祛瘀止血,又用當歸補血和血、引血歸經。滑石、竹葉、通草利尿通淋,導熱外出。梔子清瀉三焦之火,引熱下行。生地涼血養陰,利尿而不傷陰。甘草調和諸藥,使利而不致太過。故全方可用治血淋證。

    附記:本方治淋以急證、實證為宜,若血淋日久正虛,則宜輔以扶正之法。我運用本方治療血淋、血尿證,一般還加入琥珀、牛膝、旱蓮草等,可獲良效。

   (十一)開竅活血法


是指以通陽開竅或清心開竅而兼活血化瘀的一種治法,前者適用于瘀阻頭面諸竅而致的頭痛昏暈、脫發、面色青紫、解顱、腦震蕩后遺癥等,方如通竅活血湯;后者適用于熱病內陷心包,邪熱煎血成瘀,阻塞清竅所致的軀體灼熱、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唇爪青紫等證,代表方劑如犀珀至寶丹、犀地清絡飲等。具有開竅活血作用的藥物如:麝香、冰片、郁金、菖蒲等。

   1.通竅活血湯方解

    《醫林改錯》
    組成:赤芍9g,川芎9g,桃仁9g,紅花9g,老蔥3根,鮮姜3片,紅棗7枚,麝香0.2g(沖服)。
    用法:黃酒60g,與水同煎,日2~3次分服。
    功用:活血通竅,行瘀疏絡。
    主治:血行不暢,瘀滯內停于頭面、上部的血瘀證,以及婦女干血癆等。舌質紫暗,脈澀。

    方解:瘀血內阻,經絡不通,瘀阻頭面而致頭痛、昏暈、耳聾、脫發等證。方用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消瘀;麝香開通諸竅,活血通絡;姜棗調和營衛;老蔥通陽入絡;黃酒溫經活血以行藥力。使瘀化竅通,諸癥息除。

    附記:本方為活血通竅的常用方劑,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為主藥,加上麝香的通竄,其活血祛瘀之力更強,長于通竅活血。臨床上可用治久聾、酒糟鼻、紫斑癥、頑固性頭痛、偏頭痛及內傷瘀積等屬于血行障礙引起的慢性疾患,并可用治肌膚甲錯,兩目暗黑的干血癆證。我根據中醫“血不利則為水”的學說,以及該方治療頭面諸疾的特點用此方稍事加減治療小兒腦積水癥,亦取得了顯著效果。

    方中麝香藥源不足,價格昂貴,一般疾患有用白芷、冰片、石菖蒲代用的。另外黃酒用量,由于產地不同,濃度有異,加之體質強弱,以及患者平素嗜酒與否之差,故臨床尚需靈活掌握。

  2.犀地清絡飲方解

    《通俗傷寒論》
    組成:犀角汁四匙(沖),粉丹皮9g,青連翹9g,淡竹瀝12g,生地24g,赤芍9g,桃仁9g,生姜汁二滴(沖)。
    用法:先用鮮茅根一兩,燈芯五根,煎湯代水,煮上藥,鮮石菖蒲汁兩匙沖。
    功用:清營泄熱,開竅通瘀。
    主治:熱閉心包,血絡瘀滯,證見發熱夜甚,神昏譫語,漱水不欲咽,舌絳無苔,望之若干,捫之尚潤,或紫晦而潤等。

    方解:本證為熱熾營中,治當清營泄熱,但兼邪閉心包,則應合以清心開竅,且血絡瘀滯,又必兼以活血通瘀。故用犀角、生地清熱涼血,兼以解毒,配赤芍、丹皮活血祛瘀,更加桃仁、茅根活血涼營,連翹、燈芯清心泄熱,佐用菖蒲、竹瀝、姜汁以滌痰開竅。共奏清泄包絡瘀熱之效。

  (十二)溫陽化瘀法


是指回陽救逆兼活血化瘀的一種治法,適用于急病暴病或因素體正虛,邪氣太盛,或汗下太過,陰液驟損,而導致亡陽、氣脫、血瘀等特殊變化者。證見神識恍惚,氣短息促,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唇爪青紫,脈微細欲絕等癥。宜速投活血化瘀配合回陽救逆之品,方如王清任的救急回陽湯。藥如人參、附子、肉桂、干姜、龍骨、牡蠣等。

急救回陽湯方解

    《醫林改錯》
    組成:黨參24g,附片9g,干姜10g,白術12g,甘草9g,桃仁9g,紅花9g。
    用法:水煎服。日二次。
    功用:回陽救逆,溫通氣血。
    主治:外感溫病,或內傷雜病因失治誤治,導致亡陽、氣脫致瘀,證見神識恍惚,氣短息促,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唇爪青紫,脈微欲絕等癥。

    方解:急救回陽湯是回陽救逆與活血化瘀法則的結合運用。方中用大量的黨參、附片、干姜、甘草回陽救逆,白術健脾補中,以助回陽之力,因陽氣暴脫,血隨之而瘀,故佐桃仁、紅花以通氣血之路,則更易回陽。

    附記:此方是為陽氣驟脫而設的應急之法,因病情重,病勢危,臨證時應酌情配用作用迅速的針劑,如參附注射液、人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枳實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積極進行搶救。另外,本方為應急而設,使用時必須適可而止,一旦陽回脫止,即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以上僅是一些常用例證,但在實際臨證時,病情往往虛實混雜,寒熱并見,急緩交錯,這就需要詳加辨析病機,分清主次癥候。同時還要針對各種瘀證的特異性,變通以上所述的常用治法。通常達變,不拘泥一點,使藥證絲絲入扣,步步合拍,以促早日康復。由于患病部位不同,選方用藥也應有所選擇:

如在頭部的疾患,像較嚴重的脫發、腦積水、腦部占位性疾患及一些頑固的頭痛、面痛等,則用“開竅活血法”的通竅活血湯之類;

在胸部的如心絞痛、厥心痛、胸痹,則用寬胸祛瘀法的“冠心Ⅱ號”、栝樓薤白白酒湯之類;

如在脅肋部的肝脾腫大,肝胃氣痛等癥,則用行氣活血法的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之類;

如在下部的像下元虛寒之痛經、官寒不孕等癥,則用“溫經活血法”之“少腹逐瘀湯”之類。

其他如半身不遂用“益氣活血法”之“補陽還五湯”之類;

血尿、低熱用“養陰活血法”之“六味地黃湯合桃紅四物湯”之類;

癤腫、腸癰用“清熱活血法”之“黃連解毒湯”合“大黃牡丹皮湯”之類等等。

總之,我臨床多以丹參桃紅四物湯《經驗方》為基本方加減。

頭部注意用川芎、白芷;脅肋多用郁金、元胡、香附、赤芍;上肢用桂枝;下肢用川牛膝。病久體弱重用黃芪、當歸、雞血藤;血熱有瘀多加丹皮、紫草;積聚包塊多加三棱、莪術;證情頑固考慮加入蟲類藥物;神志方面多加琥珀之類;婦科及水腫則加入益母草之類;骨傷加蘇木、川斷、自然銅等;出血、疼痛明顯者加三七之類;血壓高或伴有食欲不振或防止膩胃等則用山楂、雞內金之類;任何瘀血證,都可考慮加入丹參,但本藥用量過大可引起便溏,不可不加以注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五百五十一篇:血府逐瘀湯臨床治驗匯集(二)
[轉載]血府逐淤丸
血的辨證(上)
積聚癓瘕治療活血化瘀通用16方
湯頭速記(16):血府逐瘀湯、失笑散等
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溫通氣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丘县| 福安市| 桃江县| 大方县| 开鲁县| 同德县| 岢岚县| 温宿县| 红河县| 山丹县| 双桥区| 英吉沙县| 新乡县| 丰台区| 新郑市| 印江| 建阳市| 定兴县| 建始县| 伊吾县| 兴国县| 德阳市| 文山县| 山丹县| 白朗县| 白水县| 横山县| 南川市| 华容县| 石首市| 遂溪县| 罗山县| 丹江口市| 五莲县| 衡南县| 五大连池市| 镶黄旗| 将乐县| 临泉县| 嘉善县| 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