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后應該怎么懲罰,怎么處罰孩子會比較好一點。我們看到孩子犯錯后都會特別的生氣,但是,孩子犯錯后我們總不至于干瞪眼,但是懲罰過重又不太好,那么對于犯錯的孩子,我們應該怎么做會好一點呢,八寶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砹岁P(guān)于孩子犯錯后的正確懲罰方法。
懲罰孩子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孩子犯錯是以下這些情況,家長先不要懲罰孩子。
● 孩子能力不夠
孩子不小心摔了杯子或吃飯比較慢,這種情況不建議懲罰孩子。
這是孩子成長必然經(jīng)歷的過程,或孩子能力還沒有達到而已,冒然懲罰孩子無益于成長,家長只要耐心引導就好啦。
● 孩子不知情
家長沒告訴孩子要怎么做,然后孩子做錯了,這種情況下懲罰不合適。
孩子很多事情不知道,所以有些錯誤是在無意識中犯下的。第一次犯下無意識錯誤,家長不妨先予以警告。上來就粗暴地懲罰,對孩子不公平。
● 家長犯同樣錯誤
孩子為人處世多從模仿家長開始,孩子的一言一行跟家長的行為有直接關(guān)系。
如果孩子因為模仿家長而犯下了錯誤,家長要先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給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
● 情緒無法控制
“我發(fā)起狠來連自己都怕”,這樣的情況千萬別用在懲罰孩子上。
孩子犯錯,家長一下子就來氣了,情緒難收。此時不管對孩子“暴力懲罰”還是“非暴力懲罰”,都可能“過重”。
比如,長時間冷處理讓孩子失去安全感;罵得太厲害讓孩子自卑;打得太狠可能傷到孩子等。
孩子犯錯了需要接受相應的后果,但家長在懲罰時也得講究方法。
尤其對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懲罰方法錯了,預期效果達不到,還會帶來反作用。
很多孩子長大后與父母關(guān)系冷淡,或暴力傾向嚴重,亦或自卑、怕事,這些都可能與家長的不當懲罰有關(guān)。
所以,家長懲罰不當,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不能打罵,家長應該如何懲罰孩子呢?
● 后果體驗
孩子什么都想用手摸,家長怎么說都不聽,不妨在孩子想直接抓煮熟的飯菜時,讓他/她嘗試一下這樣做的后果,就是讓孩子被燙一下。
注意把握好溫度,以保證孩子不受傷為前提。
體驗被燙的后果讓孩子記憶更加深刻,遠比家長不斷地說“別碰,燙”來得更有效。
● 表情告誡
家長平時多和孩子進行眼神交流,孩子做得好,家長給予肯定眼神、滿意的笑容;孩子做錯了,給孩子嚴肅的表情或生氣的表情。
表情告誡比體罰來得更溫和,往往也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 罰做家務
這種方法適合喜歡亂扔東西、亂涂亂畫的孩子。
家長讓孩子參與收拾調(diào)皮留下的“殘局”,不要所有事情都“代勞”,甚至可以懲罰孩子掃地或擦桌子幾天。(提前在家里備好孩子能拿得動的清掃工具)
讓孩子知道犯錯了要承擔后果,也能培養(yǎng)孩子的做家務的好習慣。
● 權(quán)利“剝奪”
孩子只顧玩玩具而不做作業(yè),此時告訴孩子寫完作業(yè)才能玩,否則將不能再玩玩具。
如果孩子不聽,家長可以把玩具藏起來,這時態(tài)度要強硬。
對孩子來說。最嚴厲的懲罰莫過于不讓孩子做想做的事,如此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
● 用對“Time-Out”方法
“Time-Out”是國外比較常用的教育方法,但被引用后經(jīng)常容易被“用錯”,以致于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規(guī)則簡單、有效,適用年齡段廣,3~8歲的孩子均可采用這種方法。
孩子打人,媽媽將孩子帶到客廳的一角,跟他說:“媽媽說過打人是不對的,現(xiàn)在你需要在這里待5分鐘。”媽媽定好鬧鐘后離開。
剛開始孩子也哭鬧,后來慢慢平靜了下來。5分鐘后媽媽問:“你為什么站在這里。”孩子說:“不應該欺負人。”
“你能承認錯誤,媽媽很高興,去玩吧。”媽媽稱贊孩子勇氣的同時,擁抱了一下他。
“Time-Out”不是冷暴力,是讓孩子知道行為規(guī)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情況變得更糟糕的策略。
使用“Time-Out”,家長要用堅定而不情緒化的聲音說出來,而不要威脅孩子“你再不聽話就去罰站”。
對孩子進行懲罰時一定要講明原因,不然只是懲罰,孩子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錯、怎么改正,懲罰終將成為無用功。
懲罰孩子是手段,不是目的。家長在施加懲罰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則。
● 爸媽態(tài)度要統(tǒng)一
對于孩子犯錯,父母雙方喜歡一方扮黑臉、一方扮白臉,這是很多人崇尚的一種方式。
不管是黑臉還是白臉,前提是觀點要統(tǒng)一。
比如,媽媽教育孩子時說以后不允許這樣做,這時爸爸卻安慰孩子“沒事,媽媽只是在氣頭上,過會就好了”,這樣的教育無疑是失敗的。
● 規(guī)矩要確立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對孩子也得提前定下一些規(guī)矩。
比如,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就是,孩子犯錯時本來教育著挺好,但孩子哭了,家長就慌了,然后無條件地滿足孩子,這樣沒原則的妥協(xié)要不得。
當然,規(guī)矩立下了,最好是全家遵守。
● 盡量避免情緒化
沒有控制地對孩子一頓痛罵或痛打式的教育,更多帶著家長“發(fā)泄情緒”的成分。
比如,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結(jié)果小伙伴哭了,家長不要首先認為自己孩子把對方打哭了,上來就懲罰自己孩子。
家長應該冷靜下來,給孩子一個解釋機會,或許會發(fā)現(xiàn)事情存在誤會。
● 先“量刑”再懲罰
懲罰過輕起不到什么警告作用,懲罰過重讓孩子出現(xiàn)叛逆情緒,或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
這些都不是家長想看到的,所以,懲罰也得“量刑”處理。
比如,孩子吃飯把桌子弄得一團糟,如果家長罰孩子一天不準玩玩具,顯得有點兒不太“厚道”,也罰得太重。
家長可以罰孩子把桌面擦拭干凈,這樣還能讓孩子養(yǎng)成愛收拾的習慣。
● 懲罰別“過時”
即時懲罰是懲罰時非常重要的一點,“翻舊賬”很難讓孩子把懲罰產(chǎn)生的“痛苦體驗”與做的錯事聯(lián)系在一起,如此懲罰就沒了意義。
比如,孩子弄壞了別人的東西,讓孩子及時跟對方道歉是最好的方式。
不要家長先替孩子道歉,回家之后家長再就此事去“追究”孩子的責任,施加懲罰。
沒有一種懲罰方式適合于所有孩子,家長要做的是,多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性格。
當孩子出現(xiàn)不當行為時,以讓孩子改正錯誤為目的,進行一定、恰當?shù)膽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