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從來都是父母的希望,即便你沒能讓他們為你驕傲!每個周末都會回老家,跟老爸老媽吃頓飯,聊聊天,昨晚一不小心聊到10點多,耽誤了寫作任務,今晚補上。
禍起蕭墻,脊柱御林軍叛亂。
書接上文,在上兩篇博文中提到引起腰痛的兩組外圍肌肉------腹外斜肌和腰方肌,但實際上能在腰部興風作浪的小妖們,遠不止這兩組,腰椎五骨亭亭玉立,上擎胸廓托兩肋,下杵骶椎連骨盆,腰椎的一柱擎天,全賴脊柱周圍的肌群韌帶等一眾軟組織的共同拱衛,所謂的“腰肌勞損”損的是哪些肌群呢?禍起蕭墻,御林軍叛亂------腰痛纏綿難愈愛反復,必是腰中有妖在作妖之捉妖記(三),本期繼續!
骶棘肌可不是一整塊,而是分三束。
守衛脊柱的御林軍名為骶棘肌,他們的另外一個名字我們更加熟悉------豎脊肌,為什么說是“他們”呢?因為骶棘肌可不是一塊肌肉,而是由三組肌肉組成。骶棘肌總束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及腰背筋膜,肌束向上,達枕骨后方,充填于棘突與肋角之間的深溝內。由內向外逐漸分為并列的三個縱行肌柱。外側為髂肋肌(分為腰髂肋肌、胸髂肋肌、項髂肋肌);中部為最長肌(分為胸最長肌、頸最長肌、頭最長肌):內側為棘肌(分為胸棘肌、頸棘肌、頭棘肌),分別止于肋骨肋角下緣,頸椎和胸椎橫突、顳骨乳突及頸椎和胸椎棘突,是一對強大的伸脊柱肌,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牽引帶脊柱完成往后仰,當人體下腰段固定不動時,兩邊收攏使頭和脊柱伸,髂肋肌也有降肋功效;一側收攏,使脊柱向同方向側屈。
保衛范圍廣,承擔責任就多,在背部肌肉中,守衛中流砥柱的御林軍------骶棘肌,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肌群,尤其是骶棘肌的下段。頻繁的腰部屈伸轉側,非常容易導致腰部骶棘肌疲憊乃至彌漫性損害。骶棘肌由相應脊神經后支支配,當骶棘肌損傷,往往會刺激卡壓穿行于肌束的外周神經,引起上至頸項,下至腰背臀部的疼痛。骶棘肌病變也會造成相對部位的脊柱活動受限,勞累、天氣變化、腰背屈伸轉側等都可以誘發或加重上述疼痛等癥狀,慢性勞損患者,不能久站久坐及長時間的彎腰,往往需要適當的錘擊腰部才能緩解不適。
在臨床中,骶棘肌損傷的腰痛患者比比皆是,尤其以骶棘肌下段損傷為多,急性損傷者,可有肌纖維痙攣、撕裂,筋膜剝離等病理損害,慢性損傷者可見肌纖維變硬,韌性減低,重者肌纖維可出現變性、攣縮、粘連、瘢痕、鈣化等。但這僅僅是病變局部表現,損傷變性攣縮的肌群,就像一支叛亂的隊伍,甚至會造成脊柱整體力線的動態平衡失調,如平背、平腰、翹臀、脊柱側彎、高低骨盆等。我們來看下下面這位患者的腰椎X片。
別以為翹臀很漂亮,也可能那是病態。
這是筆者近期接診的一位患者,女,50歲,腰部反復疼痛10余年,不能久坐,不能長時間彎腰,各種方法治療效果不明顯,這張患者來診帶來的片子,不知大家看沒看出其中的蹊蹺,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水平骶骨”,臨床并不常見。
腰骶角過大,后果有點小嚴重。
在一般情況下,骶骨后翹,就會出現我們男同胞所喜歡的“蜜桃翹臀”,很多先天翹臀的人,往往具有極好的彈跳能力,但凡事都有個度,第一骶椎上方前后緣連線與水平線所成的角為34°,不應超過40°,此角稱為腰骶角。當患者的腰骶角達到或超過60°,致使腰椎明顯前凸,腰椎前緣過分向前超出骶椎前緣,腰椎負重線后移,增加腰骶椎間盤、腰骶周圍韌帶及上、下關節突、關節面的勞損。早期表現為腰骶與腰背疼痛,休息時疼痛減輕,勞累時疼痛加重;適當活動疼痛減輕,過度活動疼痛加重。到了晚期,腰骶椎間隙變窄,第五腰椎前移,椎間孔變小,第一骶椎神經根受壓產生放射性疼痛。
就上面這位患者而言,骶棘肌損傷是其“水平骶骨病”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查體筆者發現,患者下胸段至骶骨的棘突兩側最長肌肌束韌性極差,按之質硬,椎體兩側及骶骨棘突尖部骶棘肌循行部位壓痛明顯,根據“弓弦理論”,弓拉的太圓,主要就是因為弦太緊,這里的“弦”就是病變的“骶棘肌”,“松弦復弓”是筆者采用的治療方法。筆者的治療器具仍是針刀,首次治療點選擇胸腰結合段的脊柱兩側骶棘肌,針下的感覺如同扎在牛皮紙上般艱澀,術后手法拉伸病變肌群,并用美式整脊手法下拉骶骨,復診時的患者腰痛癥狀已經明顯緩解,下面這張圖片是二次治療時,骶棘肌起點的針刀治療點。
骶棘肌起點治療點。
再舉一個近期治療的骶棘肌損傷病例,榮成男患,67歲,因腰痛1年來診,具體是哪里疼痛呢?患者指出的部位已經明確了診斷(見下圖),患者損傷的是骶棘肌外側束------髂肋肌,不過此處的針刀治療要謹慎一些,只能在肋骨下緣肌肉附著點處施針,而不能超過肋間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一次針刀治療后,患者的腰痛即刻消失。
骶棘肌外圍部隊------髂肋肌損傷。
醫生治的了病人的病,治不了病人的命,作為腰肌勞損最常見的病因,骶棘肌損傷的患者大多數是勞動人民,雖然都知道治療后的休息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原裝的好腰好腿都能累壞,更何況是修理過的機器,作為醫者,除了力所能及的的囑托,似乎做不了太多。
不過該囑托還是要囑托,除了適當的勞作外,保持合理的姿勢也是十分必要的。脊柱的不同姿態下,以骶棘肌為主的腰周肌群承受的力是不同的,脊柱前傾角度越大,腰椎周圍的肌肉軟組織承受的載荷越大,越容易造成腰部尤其是背部軟組織疲勞甚至慢性損傷。比如我們臨床中常見的腰椎曲度變直或反弓,骶棘肌承受的力就要明顯大于腰椎呈生理性前凸時的狀態,因此,我們在坐位時,應盡量停止腰桿,保持較小的脊柱前傾角,以減小脊柱周圍肌肉及軟組織的負荷,延緩肌肉疲勞并預防腰部軟組織疾病。
腰痛病的復雜是超出常人想象的,按筆者目前心中的想法,這捉妖記可能要寫到七八篇,寫到哪算哪吧。蠻夷突襲,邊關告急——腰痛纏綿難愈愛反復,必是腰中有妖在作妖之捉妖記(四),我們下篇繼續!
“把下鄉紀事化,把看病故事化,將治療通俗化”,我是威海市中醫院全科醫生宋國政,未來半年,我將繼續在威海市泊于醫院掛職服務,我會根據基層實踐,結合臨床生動案例,用中西醫兩種思維來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希望能夠在中西醫融合、基層衛生建設、學術交流、心聲流露等方面,為同行、朋友、民眾提供一點點力所能及的幫助!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關注、點贊或轉發,謝謝了!
“全科醫生講醫事,基層實踐紀事”(六十三),下回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