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涼清解,以退其熱
風(fēng)熱之邪,侵襲肺衛(wèi),發(fā)熱,頭痛,微惡風(fēng)寒,無汗或少汗,或汗出不徹,咳嗽,咽紅或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或數(shù)。用辛涼清解法以宣肺退熱。
薄荷1.5克(后下) 前胡6克 銀花9克 連翹10克 淡豆豉10克 牛蒡子3克 蘆根20克 竹葉3克
加減法:
若身熱頭痛較重,舌苔薄白略膩,二便如常,咽不紅痛者。方中加蘇葉6克,或加荊芥穗3克。
若咽紅痛重時,加鹽青果6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
若熱郁較重,脈滑數(shù),口干渴者,加桑葉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
若口干渴較重,陣陣有汗,脈象滑數(shù)有力者,可加生石膏12克(先煎)。
若咳嗽較重,痰吐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貝母10克、蘇子10克。
(二)辛涼宣肺,清肅止咳
風(fēng)熱之邪侵犯于肺,肺失宣降,身熱不甚,但咳,口微渴,舌苔薄白,脈象數(shù)而略浮。用辛涼宣肺,清肅止咳法。
薄荷3克(后下)杏仁10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連翹10克苦梗10克蘆根20克杷葉10克 前胡6克
加減法:
若兼氣分熱,口渴汗出者,加生石膏15克(先煎)、知母6克。
若熱甚口渴,加黃芩10克、大青葉15克、花粉10克。若舌絳心煩,脈象細(xì)數(shù),初人營分時,加玄參15克、茅根20克、生地黃10克。
若熱人營分,舌絳脈細(xì)數(shù),口干不甚渴時,去薄荷、前胡,加麥冬10克、生地15克、玉竹10克、丹皮10克、沙參10克。
(三)清潤宣降,肅肺止咳
外感溫燥之邪,消耗肺津,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頭痛,口渴,咽干鼻燥,咳嗽少痰或干咳無痰,尿少色黃,舌尖邊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shù)而右部略大。當(dāng)用清潤宣降法,以止其咳。
沙參10克浙貝母10克桑葉10克杏仁10克 香豆豉10克炒梔皮6克前胡6克鮮梨1個(連皮去核切片人煎)
加減法:
若干咳而痰中帶有血漬時,加茅根20克、川貝母粉3克(沖)、黃芩10克。
若干咳而痰黃且粘,難咯時,加炙杷葉15克、旋覆花10克(包)、黛蛤散10克(包)、瓜蔞仁20克。
若舌絳,脈數(shù)而有力時,加生桑皮10克、地骨皮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
若咳而脅痛時,加甜葶藶3克、金橘葉6克、大紅棗5枚。
(四)滋陰液兼以疏表,清溫邪而退其熱
素質(zhì)陰虧,津液不足,又感溫?zé)嵝皻猓貍蛞海l(fā)熱,微惡風(fēng)寒,頭痛咳嗽,干咳心煩,口渴咽干,尿少而黃,舌紅干瘦,脈象細(xì)數(shù)。津虧無以滋汗,汗源不足,故汗少或無汗。必須用滋陰解表方法,仿加減葳蕤湯。
生葳蕤10克蔥白6克嫩白薇10克苦桔梗10克淡豆豉12克 前胡6克炙草6克沙參10克杏仁 10克
加減法:
若口干心煩,脈象細(xì)數(shù)時,加生地黃15克、丹皮10克、麥冬10克。
若舌絳口干,心煩有汗,脈數(shù)而有力,加生石膏12克(先煎)、生地15克、知母6克、花粉12克、茅蘆根各15克。
若舌苔根黃且厚時,加焦三仙各10克、雞內(nèi)金10克、或加炙杷葉15克、保和丸15克(布包)。
若津傷較重,唇干而裂時,加川石斛20克、西洋參粉3克(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