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書法愛好者而言,寫得一手漂亮的字還不能算作書法水平就高了,衡量一個人書法水平的高低,除了要看章法、出處、用筆、用墨等因素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考察要素是線條質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線條質量是衡量書法水平高低的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
有些人寫了很多年的字,在這方面也下了很多的功夫,每天堅持臨池不輟,臨帖功力高,字形很像,但不能細觀,原因就在于字的線條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線條中缺乏筆勢和節奏,使字顯得很僵硬、呆滯、無生命力,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是線條看似"過關"了,但又缺少骨力和骨勢,使得書法生命很脆弱,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骨"本意是指動物身體中的骨骼,是生命的支撐體,骨弱則體弱,在書法中的骨也有同樣的道理。總體來說,書法中的線條就是書法的生命力和生命質量高低的決定因素。
從上面所列的問題來看,造成線條質量不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筆勢不到位。所謂筆勢,簡單地理解,就是點畫之間的相互呼應關系,例如我們在書寫一個字時,上一筆的收筆與下一筆的起筆之間就要有呼應關系,這個呼應所形成的某種連接,有的是牽絲相連,有的則是筆斷意連,不管相連與否,但它們之間總有呼應關系,有了這種呼應關系后,點畫之間就會架起了生命的橋梁,字就會有了生命。
二是缺乏節奏感。節奏原意是指音樂中的節拍所產生的一種樂律,高音與低音的出現,讓人聽后才會激起內心的情緒,這與人的脈動有關系。在書法中,節奏是書寫出來的,當人們看到字的節奏時,內心也會產生某種"激動"的情緒,只不過這種情緒是抽象的,需要人去判斷或者是感受。書法的節奏通過章法、用筆、用墨等形式來表現它,但是線條的表現則是最為基礎的和最關鍵的一個要素。
三是中鋒用筆不精。為什么要強調中鋒用筆?這個問題是千百年來古人一直在討論的話題,他們認為,用筆千古不易,意思就是要求書寫時不能離開中鋒用筆的方法。中鋒用筆的好處就是為了增加線條的骨力,讓線條更加飽滿有力,如果離開中鋒用筆,則線條就會有"骨病",有病的線條就是病線,何談生命質量?
四是骨勢不到位。骨勢一詞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羊欣提出來的,他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中對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的書法作比較時說了這么一段話:"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稿,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說王獻之書法的骨勢與王羲之相差很大,但媚趣卻超過了他的父親。這里所說的骨勢,就是指書法中的骨力和莊重感。我們理解,骨勢和媚趣應當是一對矛盾體,按照羊欣的說法,這方面"二王"都沒能很好地處理好這一對矛盾。
既然明白了線條質量容易出現的幾個現象,那么就要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并且通過舉一反三的方法,提升書寫水平。
合理運用筆勢。在書寫中,要通過有意識地加強技法訓練,學習前人在筆勢方面的書法理論,掌握筆勢的基本原理,反復練習,強化訓練,最終將"有意識變成無意識",將"自覺變成不自覺"的書寫習慣。這里要強調一下,筆勢是合理的才是自然的,刻意的摹仿或做作,會形成"死筆",反而破壞了筆勢的有效生命。
讓節奏產生生命力。書法點畫中的節奏是通過書寫來完成的,而書寫就要按照技法的一般規律來進行,違背了這個規律自然就不會有好的效果。比如在寫一個橫畫時,它有起筆、運筆、收筆三個過程,或是動作,這三個動作通過某種橋梁有機地架構起來,從大的方向上看是沒有問題,但細節上卻表現出了節奏的快慢、動靜、粗細、方圓等,這些綜合起來就構成了書法的節奏感(關于書法的節奏感是如何來完成的,請參看往期專文)。
增強骨力。骨力實際上是通過中鋒用筆而來,這是千百年來不變的規律。在書寫中,始終要保持這樣的習慣,中鋒用筆就是讓筆尖始終走在線條的中間位置,就像"錐畫沙"、" 印印泥"一般,使得書法的線條飽滿有力,骨力十足。中鋒用筆需要正確的執筆姿勢,這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有很多人認為,執筆必須要松緊適度,這是對的,但是問題的關鍵不在松緊上,而在提筆上,怎么提筆,就是要讓筆桿始終保持在90°左右,這樣才能使筆尖走在線條的中間位置,從而實現中鋒用筆。
總體來說,書法中點畫的書寫是線條訓練的重要一步,需要在學習古人書論、理解和掌握古人論書的基礎上,加強書寫技法的訓練和體會,通過合理用筆,使點畫的書寫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保持線條中的節奏感和生命質量,為后面的整體書寫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