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老年寫行書,要比少年兒童有優勢。工作學習過程中,本身已經寫了多年硬筆字,沒寫過毛筆行書,還沒寫過硬筆的連筆字嗎?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為要是有一定的毛筆楷書功底,再加上平日里用鋼筆快寫,不由自主就連來彎去。龍飛鳳舞有兩把刷子,這是有利的地方;可弊處也不少,就是寫了多年寫油滑了,就會像使用鋼筆一樣指揮毛筆,一順子寫下來,止都止不住。再一個就是有一些習氣,有些字在鋼筆里一蹲一挑一連顯氣勢,又瀟灑,可放到毛筆筆法里,弄不好就成了”釘子頭“”掃把尾“的病漏之筆。
所以如何發揮楷書的優勢,使我們的書法逐步平穩的過渡到行書,這對于我們有基礎又想學行書的人來說,是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怎樣解決這個普遍都會遇到的問題?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入筆。
行書是楷書的”行走流動“。沒錯,可是許多人往往把”行走流動“,片面理解為”快連快寫“,只追求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表面筆勢,還有牽絲線條的一氣呵成的連帶。卻忽視了毛筆在流動中不斷交替出現著的關鍵特性,就是筆鋒的提和按,粗和細,頓挫等毛筆的藝術性一面,如果忽視了這個特點,行書一味追求”快寫快連“,就相當于把毛筆當作鋼筆尖來用,而丟失毛筆最寶貴的長處,結果就是一幅書寫下來,別人看得是龍飛鳳舞的歡快,還有滿紙飛白的虛晃一槍,自己覺得筆力深入不到紙里,筆道虛弱漂忽有種油滑的平拖狀。總感覺少點啥,不太對路。有些人叫這種字為”江湖體“,”硬筆氣'.
觀念上認識到學行書不光是”快連快寫“,就可以在練習時采用先慢漸快,寧慢勿快,反復多次的書寫方法。心中有行,筆下慢行,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才能熟練之后,做到積點成劃,結劃成字。待到熟練運筆,還怕寫不快,那時的快是有質量的書寫,自己都能明顯感覺到游刃有余的暢快的書寫體驗,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手雙暢,如同《蘭亭序》里寫得“惠風和暢”之感。
古人總結楷行的寫法經驗,說”寫行書用楷法,寫楷書用行法“,看著是兩個句子順口溜了下來,其實真得是說到了楷書轉行書的精髓部分,因為寫行書要用楷書法,才能讓點劃在流動中,筆筆送到,一絲不茍。這樣就會從根本上克服行筆的浮滑乏力;而寫楷書注重于筆畫之間的行氣貫通,字與字之間的內在呼應,就不至于呆板無生氣。
不一定就非要從《蘭亭序》學起?;蛘呤窃瓉砜瑫鴮W誰的,現在還是學這位大家書體的這樣做法。而總體主流上,人們多愿意從《圣教序》學起,這本字帖可以說是行書的集大成之作。可深臨也可淺學,大師和入門級別的書法人,都認可的法帖。以行草著稱的王鐸,即使到了晚年。他經常還是在臨《圣教序》。
臨寫之初,先不要急著寫,重點抓住讀帖這一關,深入進去,摸清一筆一劃走勢筆順后,先把攻克每個字作為目標。平時有空但無筆和紙時,可以作”書空“練習,以適應多變的線條和流動的氣韻,時間長了,就可以形成肌肉記憶,這個方法還是很管用的。
這個時候的處理辦法,就是用雙鉤法描摹下來,特別注意轉折接合部位的筆勢走向,琢磨字體提與按的部位,做到心中有數。填入時就如同臨寫楷書那樣,稍微加快速度,讓線條緩緩行進,讓點畫之間順乎自然地有纖細的游絲連筆。由于有游絲交集的點畫,在使轉之間,哪怕出現一個氣眼小空,也會立刻讓字體活起來,有靈動感,比如下面王羲之《喪亂帖》的”奔“字。上面”大“字頭筆畫回挽交錯中,最上面針眼大的小空點,別看著不起眼的一小空,有了它字就顯得靈動,沒有它,就成了一團烏頭墨,就會黯然失色。還有”痛貫“二字。能體會到行筆牽絲交織的點畫使轉間,婉轉玲瓏的氣眼和空間。有些筆畫明顯還有飛白,更顯蒼勁筆力。
王羲之《喪亂帖》局部
王羲之《喪亂帖》局部
對待牽絲連筆的游絲,技巧是點畫慢些,牽絲連筆快些。點畫多按少提,牽絲多提少按。同時注意運筆流暢的同時,要有節奏感,韻律美,牽絲不要粗于或重于點畫。如果過重,則字體就明顯看著呆板粗糙。缺乏靈動氣。
有了一定基礎和書寫感,就可以放手一行一行字的臨寫,這時就要關注字與字之間的上下承接,呼應的關系??梢砸粴庳炌ǖ嘏R寫下來,從而體會到行書特有的節奏和貫氣。有了自信,體會到寫行書的樂趣,就可以再接再厲,臨寫整篇幅的作品,還可以集字創作詩詞,對聯;進入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書寫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