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啟德
字/1318, 閱讀3分鐘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非常重要的結字技法“穿插避讓”。
為便于大家理解,我們先看一個小典故“擔夫爭道”,典故出自唐代李肇《國史補》,謂張旭自言嘗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爭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得法,從而領悟到書法上的結構布白,偏旁組合,應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讓有情。
在書法上,穿插避讓就是通過對筆畫、部首之間的縮短、伸長、穿插、位移等技巧的妥善處理,來營造書法中各部分之間形成一個既矛盾又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的方法。
漢字在結字時穿插和避讓往往同時存在,避讓的目的就是為了便于其它筆畫或部件的穿插。合理的使用穿插避讓能夠使字更加緊湊美觀。
下面我們結合例字具體分析一下,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的字中穿插與避讓的運用。
在左右結構的漢字中,穿插與避讓多發生在右邊部件有橫畫或撇畫的字中。我們平時書寫時,如果右邊部件有長橫或斜撇,那么我們在結字時,首先就要考慮穿插避讓的運用。
1.橫畫的穿插
我們來觀察一下,下圖中的“保”字,單人旁的垂露豎與撇畫的接點不在撇畫的中間點上,而是在中間點略偏下的位置,從而使垂露豎整體發生了左移,給右邊部件騰出了空間,也就是對右邊部件進行了避讓,使得右邊的長橫能夠向左穿插。
同樣“喂”字中口字旁的位置靠上,也是為了避讓右邊長橫,便于長橫向左穿插。“蟬”字中蟲子旁底橫變提也是為了避讓,以便于右邊的橫能夠穿插到左邊。
2.撇畫的穿插
在左右結構的字中,如果右邊部件有撇畫,在結字的處理上一般要考慮穿插與避讓,圖中磋、炒、編三字中左邊偏旁位置的靠上,右下筆畫的收縮都是為了右邊撇畫的穿插而進行的避讓。
3.部件的穿插
在左右結構的字中,除常見的橫、撇的穿插外,當右邊部件下邊部分比較寬時,通常左邊偏旁位置靠上,以便右邊部件整體左移,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部件的穿插。
在上下結構的字中,一般上面字頭進行避讓,下面部件進行穿插,主要有兩種情況。
1.當上面字頭比較伸展時
在上下結構的字中,當上面字頭左右比較伸展時,下面部件要盡量向上寫,進行穿插,同時上面部件做好避讓。
如下圖中“春”字上面有伸展的撇捺,下面的“日”就要盡量向上頂,兩邊的豎緊緊卡住撇捺。同時我們觀察一下春字的捺畫起筆位置,它并不是從撇畫與第三橫的交叉點起筆,而是進行了右移,使撇捺形成的夾角變大,目的就是為了避讓下邊的“日”字,以方便“日”字向上穿插。
同樣,“袋”字斜鉤傾斜角度的加大,“奪”字撇捺伸展的角度加大,都是為了能夠讓下邊部件向上穿插。
2.當上面部件為左右結構時
上下結構的字中,當上邊部件為左右結構或可以看做是左右結構時,書寫的一般原則是:上邊部分右邊部件一定要寫高,也就是要對下面部件進行避讓,以方便下邊部件向右上穿插。
如下圖中柴、背、筆等字,右邊部件要盡量寫高。當然類似結構的字還有很多,大家要學會舉一反三,如:怒、努、愁、賀、架等。
在這里,我們把這種結構類型進行一下延伸,當一個字中上面為幾、八、叉時,收筆都要做到左低右高。如朵、父、爻等。
以上給大家分享了穿插避讓在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字中的運用,由于水平有限可能總結的還不夠全面,希望書友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