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四大名著中都會見到不少詩詞作品,一般認為紅樓夢的詩詞水平最高,不過老街倒是挺喜歡《西游記》中的一些山水詩。
看過葉嘉瑩先生的評價,大意是紅樓夢詩詞是小說家的詩詞,和真正的詩詞大家相比還淺薄了一些。據說木心也講過:”《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二人的意思其實差不多,紅樓夢詩詞并不是真正一流的作品,但是放在小說中,根據人物和情節來創作,就有一種特別的韻味。
讀紅樓夢詩詞的時候,老街也有3個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道出的《唐多令》,可算是紅樓夢中柔美之極的詠物詞了: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漂泊亦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宋朝張先《一叢花》中有句云“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桃杏都能嫁得一年一度的春風,而女子卻空閨獨守任憑青春白白消逝,因此自嘆不如桃杏。
林黛玉自憐自惜,自比于柳絮,即使嫁得東風又如何呢?依然是無家可依、青春空自流逝。
不過,老街喜歡的不是林黛玉的柳絮,而是薛寶釵的柳絮,《臨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流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這首詞里的柳絮完全是另外一種人格,沒有那種病態美,是一種健康美,充滿了奮發向上的精神。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嘲笑,依然保持良好的心態,就如電影《哪吒》所說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不放棄,總有一天可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不過這首充滿正能量的佳作,卻是偷意于宋朝一個不太出名的官吏。北宋徽宗崇寧年間的戶部尚書侯蒙,雖然宋史有傳,但是在詞壇上只能算十八線小明星了。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馀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侯蒙《臨江仙》
區別是薛寶釵詠柳絮,侯蒙詠的是風箏,曹雪芹這首詞脫胎換骨,化用得非常高明。
老街經常看到很多不喜歡格律詩的朋友,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一段話作為寫”律“詩可以不守格律的理由。林黛玉怎么說的呢?
香菱找黛玉學作詩,黛玉道:“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虛的實的對實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又道:“平仄是末事,詞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緊,意趣真了,詩自是好的……
看到這里,有的人可能會犯糊涂,其實林黛玉說了兩件事。首先,作詩不難,格律詩就是起承轉合加兩幅對聯,平仄、虛實相對而已。這是對于格律詩最精簡的介紹了。
其次,有了好句子,不需要管什么平仄虛實。這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講作詩不一定必須作格律詩,好詩也未必一定是格律詩。李白、李賀就以古體詩擅長,他們的格律詩就遜色一點。
對古代讀書人來說,格律詩(近體詩)是必學內容,林黛玉還是首先教給香菱格律詩的創作規則,然后再說的這些話。看看香菱的習作可以發現,香菱本本分分地作了幾首七律:
1.七律,仄起平收式 :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攔。
2. 七律,平起平收式:
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淡淡梅花鄉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
只疑殘粉涂金砌,恍若清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
3.七律,平起平收式 :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這三首詩都是標準七言律詩,沒有一處失粘失對的問題,押韻都是平水韻【十四寒】 。沒有接受完整的格律知識學習是根本寫不出來的。
從科舉開始考詩賦以后,格律詩幾乎就是基礎教育內容了。這和我們今天連近體、古體都搞不清楚的”國學教育“背景完全不同,所以會有人產生誤解。
清朝科舉也考詩賦,所以象曹雪芹這樣的讀書人從小也會受到嚴格的訓練。但是有一個錯誤卻經常出現在科舉考場上,就是押錯了韻腳。
學習古韻的朋友知道,先、寒、元等不是一個韻部,押錯了韻就是落韻,在科舉中幾乎是致命的錯誤。
1860年的清廷科舉考試中,有一位才子才子叫高心夔,當時人稱高心夔、王闿運、龍汝霖、李壽蓉、黃錫燾等五位名士為"肅門五君子",高心夔位列其首。但是高心夔卻在這次殿試中折戟沉沙,王闿運事后評價高心夔“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 清人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 說這次試帖詩的規定韻腳要用“十三元”,高心夔錯用了“十四寒”。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不小心犯了這個錯誤。《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寫到黛玉、湘云用”十三元“聯韻作詩的故事:
湘云道:“限何韻?”黛玉笑道:“咱們數這個欄桿的直棍,這頭到那頭為止。他是第幾根就用第幾韻。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這可新鮮?”湘云笑道:這倒別致。”于是二人起身,便從頭數至盡頭,止得十三根。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了。
兩個人玩的聯句作詩有點像中國詩詞大會的飛花令。不過人家不是背詩,而是限韻對仗作詩,第一句接對方的上聯,對出下聯,然后出一句上聯請對方對下聯。
曹雪芹在這里有一個字落韻了,林黛玉對的一個“宣”字在《平水韻》的下平一先,不屬于十三元。
湘云只得又聯道:觥籌亂綺園。分曹尊一令,黛玉笑道:“下句好,只是難對些。”因想了一想,聯道:射覆聽三宣。骰彩紅成點。
十三元有“喧、萱、暄”三個字,但是“宣”自卻在下平一先。所以“射覆聽三【宣】”就落韻了。類似的例如“倫、輪、淪、掄”在十一真,但是“侖”、卻在十三元。
古韻作詩之所以麻煩,而且常受到一些人的批評,押韻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閑話紅樓,想到哪說到哪。紅樓夢詩詞雖然不錯,但是真正的佳作不多,特別是太多陰柔之美的“女郎詩”令人厭倦。前言里我說過,西游記里面的詩其實也不差,例如這首:
一派白虹起,千尋雪浪飛。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冷氣分青嶂,余流潤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掛簾帷。《西游記第一回》
這首寫水簾洞的五律,對仗工整,格律嚴謹。不過這首詩也是化用,吳承恩借鑒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相對于“女郎詩”,我還是比較喜歡“大圣”身邊的詩。
@老街味道